2014-11-24 09:07:23
補血一號:黃耆25g當(dāng)歸10g大棗3枚
補腎一號:熟地20g山藥25g山茱萸10g
補脾一號:黨參 10g炒白術(shù)10g茯苓15g甘草6g
冠心病一號:薤白10g瓜蔞皮10g川芎8g丹參25g
疏肝一號:柴胡10g白芍藥15g炒枳殼10g甘草6g
定喘一號:炙麻黃10g杏仁10g甘草6g
胃炎一號:黃連6g蒲公英20g威靈仙10g
排石一號:金錢草30g炙大黃8g車前草30g
降酶一號:垂盆草30g馬鞭草30g茵陳20g
降糖一號:天花粉30g黃連10g鬼箭羽10g
腸炎一號:黃連6g木香6g白芍藥15g
解毒一號:金銀花30g連翹20g甘草6g
滋陰一號:生地黃15g麥冬15g玄參15g
化濕開胃:炙半夏10g化橘紅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當(dāng)歸10g川芎6g赤芍15g紅花10桃仁10g
通絡(luò)止痛:全蟲6g蜈蚣1對僵蠶10g
溫經(jīng)散寒:制川烏6g草烏6g細辛6g威靈仙15g
各種疾病的必用藥
一切頭疼,必用川芎;
一切疼痛,必用元胡,
一切氣虛,必用黃芪;
一切虛脫,必用人參;
一切血虛,必用阿膠;
一切出血,必用三七;
一切氣郁,必用香附;
一切便秘,必用大黃;
一切肝郁,必用柴胡;
一切熱毒,必用二花;
一切陽虛,必用附子;
一切熱病,必用犀角;
一切婦科,必用當(dāng)歸;
一切外感,必用荊芥;
一切失眠,必用棗仁;
一切郁證,必用合歡;
一切面癱,必用白附;
一切腿病,必用牛膝;
一切頭病,必用天麻;
一切陽痿,必用羊藿;
一切陰虛,必用麥冬;
一切咳嗽,必用杏仁;
一切嘔吐,必用半夏;
一切中毒,必用綠豆;
一切諸風(fēng),必用防風(fēng);
一切白發(fā),必用首烏;
一切風(fēng)濕,必用靈仙;
一切骨病,必用川斷;
一切咽喉,必用桔梗;
一切失音,必用大海;
一切腰痛,必用杜仲;
一切尿石,必用金錢;
一切虛熱,必用青蒿;
一切牙疼,必用細辛;
一切黃疸,必用茵陳;
一切閉經(jīng),必用益母;
一切淋癥,必用車前;
一切鼻塞,必用辛夷;
一切乳少,必用山甲;
一切目赤,必用梔子;
一切目昏,必用青葙;
一切雞眼,必用鴉膽;
一切呃逆,必用柿蒂;
一切疝氣,必用橘核;
一切脹滿,必用檳榔;
一切汗癥,必用浮麥;
一切陰癢,必用蛇床;
一切痰厥,必用皂莢;
一切遺尿,必用桑蛸;
一切瘡瘍,必用麝香;
一切白斑,必用陀僧;
一切疥瘡,必用硫磺;
一切蛇瘡,必用雄黃;
一切不孕,必用石英;
一切耳鳴,必用磁石;
一切痰多,必用竹瀝;
一切癌癥,必用蛇草。
常用中藥配伍
蒲黃合五靈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當(dāng)歸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鈴子,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
吳茱萸合黃連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黃連,名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女貞子合旱蓮草,名二至丸,能補腎陰。
半夏合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秘。
知母合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
破故紙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腎寒瀉。
木香名黃連,名香連丸,治紅白痢疾。
枳實合白術(shù),名枳術(shù)丸,能健脾消痞。
芡實合金櫻子,名水陸二仙丹,止遺精。
黃柏合蒼術(shù),名二妙散,治濕熱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紅棗,能調(diào)和營衛(wèi)(氣血)。
赤石脂合禹余糧,能澀大腸。
半夏合黃連,能寬胸止嘔,化痰濁郁結(jié)。
柴胡和黃芩,能清肝膽熱。
桑葉合菊花,能清頭風(fēng)熱。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溫下元。
黃柏合知母,能清下焦?jié)駸帷?/span>
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瀉肺熱。
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鱉甲合青蒿,能滋陰退骨蒸潮熱。
杏仁合貝母,能化痰止咳。
山藥合扁豆,能補脾止瀉。
木香合檳榔,能理氣止痛。
杜仲合續(xù)斷,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陳皮,能化濕痰。
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氣下陷。
常山合草果,能治瘧疾。
蔥白合豆豉,名蔥豉湯,能通陽發(fā)汗。
枳實合竹茹,能和胃止嘔。
黨參合花粉,名參花散,治久嗽氣喘。
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攣疼痛。
甘草合綠豆,能解百毒。
黃耆合當(dāng)歸,名補血湯,治貪血及產(chǎn)后無乳。
白芍合甘草,名芍藥甘草湯,治拘攣腹痛。
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頭痛。
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實熱上逆頭痛。
臺烏合益智仁、名縮泉丸,治小便頻數(shù)遺尿。
香附合黃連,名香連丹,治火郁胸滿痛。
葵子和砂仁,治乳癰。
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氣沖逆作痛。
檳榔合南瓜子,治絳蟲。
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湯,治肺癰咳嗽,痰中有膿。
生姜合陳皮,治嘔吐不止。
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荊芥合白礬,名三癇丸,治小兒驚風(fēng)及癇證。
荊芥合槐花,名槐荊丸,治痔漏。
槐花合黃芩,治婦人崩漏。
側(cè)柏葉合白芍,治婦人月經(jīng)過多。
陳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亂吐瀉。
厚樸合貝母,止咳嗽,開郁消食去脹。
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腫不寐,并小兒百日咳。
白礬合硫黃,治白癜風(fēng)。
白礬合黃臘,名礬臘丸,治癰疽惡瘡。
白礬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風(fēng)氣閉。
皂角合菖蒲,名皂莢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帶血。
烏梅合川椒,名殺蟲丸,治蛔蟲,蟯蟲。
赤小豆合當(dāng)歸,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婦女崩漏。
中藥學(xué)重點對比
1. 金銀花和連翹
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較強,為治癰腫疔瘡陽癥的要藥(內(nèi)外癰),是清熱解毒中的疏散風(fēng)熱藥,兼可涼血止痢,露劑清熱解毒。
連翹:苦寒,清心火,解毒消癰散結(jié),有“瘡家圣藥”之稱,為治療瘰疬痰核的要藥,又為清熱解毒藥中的疏散風(fēng)熱藥。
2. 柴胡和升麻
柴胡:辛苦寒,肝膽經(jīng)。其性升散可疏少陽之邪,為治療少陽證的要藥;用于外感發(fā)熱,有良好的疏散退熱作用;歸肝經(jīng)疏肝解郁;又散升陽舉陷。
升麻:辛甘微寒。肺脾胃大腸經(jīng)。解表藥中的清熱解毒藥,尤善解陽明熱毒;又可發(fā)表透疹。最為麻疹之專藥。升提中氣,而有升陽舉陷之功。
3. 石膏和知母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用,辛以解肌退熱,寒能清熱泄火,甘寒除煩止渴,為清瀉肺胃氣分實熱證的要藥,又可清肺熱瀉胃火,煅后收斂生肌。
知母:苦甘寒,肺胃腎。清瀉肺胃腎上經(jīng)之火,甘寒質(zhì)潤,養(yǎng)肺胃腎三經(jīng)之陰液;既清氣分實熱,又清相火退虛熱。
4. 川貝母和浙貝母
川貝母:苦甘微寒。肺心經(jīng)。清熱化痰,性涼而甘又能潤肺止咳,尤宜于肺虛久咳,痰少咽燥或痰中帶血等癥;又可散結(jié)消腫,治療瘰疬瘡腫及乳癰,肺癰。
浙貝母:苦瀉寒清,清熱化痰,開郁散結(jié),作用均強于川貝,臨床多用于治療風(fēng)熱、燥熱、痰熱咳嗽及瘰疬、癭瘤、瘡癰和肺癰等。
5. 附子和干姜
附子:辛甘熱。有毒。心腎脾。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且可散寒止痛,治寒痹疼痛較劇者?;仃柧饶媾湮楦山a腎陽配伍肉桂。
干姜:辛熱。脾胃心肺經(jīng)。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治脾胃寒癥;入心經(jīng),回陽通脈助附子回陽救逆;兼入肺經(jīng),溫肺散寒化痰飲。
6. 肉桂和桂枝
肉桂:辛甘熱。脾腎心肝經(jīng)。補火助陽,為治療命門火衰之要藥,有引火歸原,益陽消陰之功;又能溫通經(jīng)脈,散寒止痛。治沉寒。
在補氣血方藥中,適配肉桂,還有溫運陽氣,鼓舞氣血生長的功效。
桂枝:辛甘溫。心肺膀胱經(jīng)。解表特點:風(fēng)寒表實無汗證,表虛有汗證;又可溫經(jīng)通陽,行里表達,有溫通一身陽氣,流暢血脈的功效。
7. 丹參和紅花
丹參:苦微寒。心肝經(jīng)?;钛鲆帯V泛治療各種瘀血病癥。性寒,又可涼血,以血熱瘀滯用為佳,有“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之說。不過丹參沒有補血功效?;钛{(diào)經(jīng),為婦科要藥,涼血消癰,清心安神。
紅花:辛溫。心肝經(jīng)?;钛ń?jīng),祛瘀止痛。除治療婦科經(jīng)產(chǎn)諸證外,尚可治療癥瘕積聚,胸痹心痛、跌打損傷等瘀血阻滯之證。
8. 益母草和澤蘭
益母草:活血調(diào)經(jīng),為婦科經(jīng)產(chǎn)之要藥,故有“益母”之稱;又利水消腫,對水瘀互阻的水腫尤為適宜;兼可清熱解毒。
澤蘭:與益母草相似,為活血利水藥。
9. 天麻和鉤藤
天麻:甘平。肝經(jīng)。息風(fēng)止痙,平抑肝陽,因作用平和,凡驚癇抽搐、眩暈頭痛,不論寒熱虛實,皆可應(yīng)用,為治療眩暈的良藥。素有“定風(fēng)草’之稱;又可祛外風(fēng),通經(jīng)絡(luò),治療肢麻痙攣抽搐,風(fēng)濕痹痛。
鉤藤:甘微寒。肝心包經(jīng)。息風(fēng)止痙,為治療肝風(fēng)內(nèi)動,驚癇抽搐之常用藥,因作用緩和,亦多用于小兒。又可清熱肝熱,平肝陽治療肝火頭痛、肝陽眩暈。
10. 龍骨和牡蠣
龍骨(安神):甘澀平。心肝腎經(jīng)。重鎮(zhèn)安神之要藥,可用于治療各種神志失常之證;又可平肝潛陽,用于肝陽眩暈;味澀收斂,尤長于收斂固澀,治療滑脫諸證。
牡蠣(平肝息風(fēng)):咸澀微寒。肝腎經(jīng)。咸寒質(zhì)重,長于平肝潛陽,軟堅散結(jié);味澀,煅用有收斂固澀、制酸作用。
重鎮(zhèn)安神常與龍骨相須為用。
11. 人參、黃芪、黨參和甘草
人參:甘微苦微溫。心肺脾經(jīng)。大補元氣,治療氣虛欲脫,脈微欲絕之重危證候的要藥。脾為生化之源,肺為主氣之臟,元氣旺盛則脾肺之氣自足,故可補脾肺之氣,為治療脾肺氣虛之主藥。元氣充沛,又可生津、安神
生血,攝血,壯陽,故為治虛勞內(nèi)傷第一要藥。
黃芪:甘微溫。脾肺經(jīng)。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惟一的一味補氣升陽藥;補肺氣,益衛(wèi)氣固表止汗;補氣利水消腫;又能補氣以托毒生肌。
黨參:甘平。脾肺經(jīng)。善補中氣,又益肺氣,為脾肺氣虛常用藥;氣能生血,氣旺生血,氣旺津生,所以又有養(yǎng)血生津之效。功似人參,可代用。不如人參大補元氣,且藥力薄弱,故重證,急證仍需用人參。
甘草:甘平。心肺脾胃經(jīng)。性平,作用平和,此時作用取決于五味,體現(xiàn)了甘味藥的特點。甘補:益心氣,補脾氣;甘潤:潤肺祛痰止咳;甘緩:緩和藥性,緩急止痛;甘和:調(diào)和脾胃;甘:能解毒。
12. 白術(shù)和蒼術(shù)
白術(shù):苦甘溫。脾胃經(jīng)。甘溫補氣,枯燥健脾,未補氣健脾的要藥;燥濕利水,脾虛痰飲水腫,小便不利等證用之甚宜;固表止汗安胎,均與補氣健脾作用有關(guān)。
蒼術(shù):辛苦溫。脾胃經(jīng)。辛散苦燥力強,內(nèi)燥中焦?jié)駶峤∑?,外祛風(fēng)濕發(fā)汗解表(內(nèi)濕外濕)。風(fēng)濕痹癥勝濕者,外感風(fēng)寒夾濕尤宜。富含VA,治療夜盲癥。
13. 生地黃和熟地黃
生地(清熱涼血):甘苦寒。心肝肺經(jīng)。苦寒清熱,甘寒質(zhì)潤養(yǎng)陰,入營分、血分,故為清熱涼血、止血、養(yǎng)陰生津要藥。
熟地(補血藥):加黃酒拌蒸至內(nèi)外色黑。甘微溫。肝腎經(jīng)。補血滋陰,為補血的要藥,滋陰的主藥。且可益精填髓,治療血虛萎黃,腎陰不足,肝腎經(jīng)血虧虛之證。
14. 龜甲和鱉甲
龜甲:甘咸寒。肝腎心經(jīng)。既能滋補肝腎之陰退內(nèi)熱,又可潛肝陽息內(nèi)風(fēng),且益腎健骨、固經(jīng)止血,養(yǎng)血補心安神,為滋補清潛之品。
鱉甲:咸寒。肝腎經(jīng)。滋陰清熱,潛陽息風(fēng),為治療陰虛發(fā)熱的要藥。咸又能軟堅散結(jié)。
2014年10月3日(何鑫)寫于浙江寧波慈溪。 |
|
來自: 昵稱535749 > 《中西食物藥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