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是愛情與希望的象征,日本的代表物之一。櫻花,起源于中國。據(jù)日本權威著作《櫻大鑒》記載,櫻花原產(chǎn)于中國喜馬拉雅山脈。被人工栽培后,這一物種逐步傳入中國長江流域、中國西南地區(qū)以及臺灣島。秦漢時期,宮廷皇族就已種植櫻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漢唐時期,已普遍栽種在私家花園中,至盛唐時期,從宮苑廊廡到民舍田間,隨處可見絢爛綻放的櫻花,烘托出一個盛世華夏的偉岸身影。當時萬國來朝,日本深慕中華文化之璀璨以及櫻花的種植和鑒賞,櫻花隨著建筑、服飾、茶道、劍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帶回了東瀛。
和服在19世紀末期以前稱作吳服。吳服(ごふく,gofuku)這個稱謂源于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mào)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jīng)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因貴族所穿的公家著物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于唐朝,而該類服裝以前亦被稱為“唐服”),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很多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著“吳服屋”(吳服屋),可見兩詞已經(jīng)基本上同義化。
相撲: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大約在唐朝時傳入日本,現(xiàn)為流行于日本的一種摔跤運動。盡管有人稱,中國相撲和日本有關系。但日本的相撲是否由中國輸入,目前沒見到明確記載。后來成為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斗術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yè)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nèi)稱作大相撲。
木屐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堯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qū)別。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的普遍服飾。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jié)儉也著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隨著木屐在日本服飾里面的地位,多數(shù)人會以為這是日本的傳統(tǒng)服飾。
茶道: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造茶葉。到明代,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昂汀⒕?、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guī)”。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并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xiàn)“茶道四規(guī)”的,較為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
花道:日本花道最早來源于中國隋朝時代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后,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fā)展到如今的規(guī)模,先后產(chǎn)生了各種流派,并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傳承到今天,中國的花道藝術簡化成了插瓶花,而日本花道卻發(fā)揚成超越自然的美好藝術。
榻榻米:一種起源于中國漢朝,發(fā)展并盛行于隋唐的中國式家具。于盛唐時期傳播至日韓等地。我國西安的皇室古墓里就有榻榻米系列產(chǎn)品的使用。唐后,凳子及高腳床盛行,榻榻米逐漸在中國衰落。榻榻米起源于中國漢代,是從中國盛唐時期傳入的日本的,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法國人把日本化稱為“榻榻米制”。榻榻米自身之所以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征。
藝伎:藝伎并非日本特有。以“侍酒筵業(yè)歌舞”為職業(yè)的藝伎,在歷史上本來并不是日本所特有。黃遵憲認為藝伎“甚類唐宋官妓、營妓”。中國的唐宋時代,士大夫攜妓吟唱,是當時普遍的習俗,在中國浩瀚的詩詞曲賦中,留下了不少詠唱歌姬的佳句。當時中國的官妓,以及朝鮮的妓生,和日本的藝伎都有相類之處。隨歷史的發(fā)展,只有日本的藝伎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而且成為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成為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之一。另外,藝伎的妝容也是源自唐妝。
武士:源自中國古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列國中的特殊階層。而如今的日本武士道已經(jīng)成為一種特定的文化以及價值觀。吸引了中國的孔孟文化以《忠》而一直發(fā)展,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xiàn)個人于集體、團體的價值,盡可能的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強調(diào)“毫不留念的死,毫無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的為主君毫無保留的獻身取義、舍已成仁的武士精神。
生魚片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食物之一,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叫“鲙”或“膾”,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diào)味,膾炙人口也是來源于此,后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食物。魚膾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組成部份,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在唐宋兩朝達到極盛,元明以后漸見衰微,到清末成為昨日黃花,終于從中國的主流飲食中消失。所以以后說日本人生吃魚片之類說變態(tài)的不妨先看下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