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賀州 董全吉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設(shè)立桂林、南海、象郡,富川屬南海郡地。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于都龐和萌渚兩嶺余脈間,筑嶺口“新道”。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置富川縣,治設(shè)鐘山。在今富川縣境始置馮乘、富川兩縣。同時(shí),置臨賀、封陽縣,今賀州市北部屬臨賀縣,縣治今賀街鎮(zhèn);今賀州市南部的信都、鋪門、仁義、靈峰、大平、水口等鄉(xiāng)鎮(zhèn)屬封陽縣,縣治今鋪門鎮(zhèn)。臨賀、封陽兩縣均屬蒼梧郡。三國吳黃武五年(226),置臨賀郡,郡治今賀街鎮(zhèn);析今賀州市之東北部的桂嶺、開山、大寧等鎮(zhèn)置建興縣,縣治今桂嶺鎮(zhèn)。吳甘露元年(265年),析富川今西嶺山以西至荔浦縣東部邊界地區(qū),置平樂縣。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劃始安,臨賀隸廣州,縣域?qū)購V州臨賀郡地。 晉因吳制,西晉太康(280~289) 初年,改建興縣為興安縣。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以臨賀、始安、興安三郡為湘州,縣域?qū)傧嬷菖R賀郡地。泰始五年(469年)臨賀郡更名臨慶國,縣域?qū)傧嬷菖R慶國地。南朝宋泰始六年(470),改臨賀郡為臨慶國,治臨賀縣;齊建元二年(480) ,復(fù)臨賀郡名。梁、陳因之。南朝宋分封陽縣一部(即今廣東省封開縣和懷集縣西部)置開建等縣出臨賀郡,封陽縣仍屬臨賀郡。 梁分臨賀縣今之昭平縣地置龍平、豪靜等縣出臨賀郡,又再析臨賀縣西部置蕩山縣,縣治今公會(huì)鎮(zhèn),屬臨賀郡。南朝梁普通元年(520) ,武帝分臨賀縣地,在今昭平縣地上部置靜州,在今昭平縣地的下部置武城、開江2郡。并先后設(shè)梁壽、武城、靜慰、開江等4郡,龍平(《富川縣志·古跡》載:“龍平縣,十六都牛廟寨后(今鐘山縣屬牛廟),明嘉靖間,里民鐘秦釜掘地得龍平縣印,送政貯庫,梁之靜州及龍平郡、唐之富川皆治此。”,故此分析:應(yīng)該在原富川縣治)、開江、蕩山、安樂、寧新、博勞、豪靜、猛陵等8縣,為昭平縣行政建置之始。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靜州梁壽郡龍平縣,鐘山縣域西南部屬龍平縣地。靜州統(tǒng)梁壽、靜慰2郡。梁壽郡轄龍平、寧新2縣;靜慰郡轄安樂、博勞2縣;蕩山縣隸樂梁郡(治今鐘山縣),屬東靜州(治開建,即今廣東封開縣南豐鎮(zhèn)) 。武城郡統(tǒng)豪靜縣,開江郡統(tǒng)開江縣,均屬東靜州;猛陵縣隸陰石郡,屬石州。靜州:南朝梁置,治所在開建縣今廣東封開縣東北南豐鎮(zhèn)東。《新唐書·地理》:“ 梧州蒼梧郡,下。武德四年以靜州之蒼梧、豪靜、開江置。土貢:銀、白石英。戶千二百九。縣三:蒼梧,下。貞觀八年以賀州之綏越來屬。十二年省豪靜,其后又省綏越,而開江復(fù)隸富州。戎城,下。本隸藤州,永徽中來屬。光化四年,馬殷表以縣隸桂州。孟陵。下。本猛陵,隸藤州,蕭銑置。貞觀八年來屬,更名。光化中,馬殷表以縣隸桂州。賀州臨賀郡,下。本綏越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富川、熙平郡之桂嶺、零陵郡之馮乘、蒼梧郡之封陽置。土貢:銀。戶四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五百七十??h六:臨賀,下。武德四年置。東有銅冶,在橘山。桂嶺,下。朝岡、程岡皆有鐵。馮乘,下。有荔平關(guān),有錫冶三。封陽,下。貞觀元年省,九年復(fù)置。富川,下。有富水。天寶中更名富水,后復(fù)故名。有錫,有鐘乳穴三。蕩山。下。天寶后置。…… 富州開江郡,下。本靜州龍平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龍平、豪靜,蒼梧郡之蒼梧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銀、班布。戶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六。縣三:龍平,下。武德四年析置博勞、歸化、安樂、開江四縣,尋以蒼梧、豪靜、開江隸梧州,九年省安樂、歸化、博勞。思勤,下。天寶后置。馬江。下。本開江,后隸梧州,又復(fù)隸柳州。長慶三年更名。”唐朝時(shí)期,富州、龍平縣治所應(yīng)該遷徙至原富川舊縣治牛廟西嶺尾自然村一帶。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武帝于諸郡外又立逍遙郡,轄猛陵縣,并把梁壽、靜慰、武城、 開江、逍遙5郡統(tǒng)歸靜州管轄。 陳太建年間(569年~581年)在富川縣西南綏越縣(今鐘山縣境內(nèi)),隋省入富川縣。隋開皇九年(589),廢臨賀郡置賀州。 隋開皇十年(590),撤銷梁壽、靜慰、開江、武城、逍遙5郡,改寧新為歸化縣,與龍平、 安樂、博勞同屬靜州;豪靜、開江、猛陵屬梧州;蕩山縣屬富州(今鐘山縣),開皇十八年(598),改興安縣為桂嶺縣。 大業(yè)(605~616)初年,廢賀州,桂嶺縣改屬熙平郡,封陽縣改屬蒼梧郡,合臨賀、蕩山、富川三二縣為賀川縣,屬始安郡。大業(yè)二年(606年),廢賀州,又廢臨賀、綏越、蕩山三縣劃入富川,更名賀川縣。大業(yè)三年(607),省靜州及開江等5縣,并為龍平、豪靜2縣,屬始安郡。煬帝大業(yè)三年(607),改州為郡,撤銷靜州及開江、安樂、博勞、歸化、蕩山等縣,開江并入豪靜縣;安樂、博勞、歸化并入龍平縣;蕩山并入賀川縣,皆屬始安郡。南北朝時(shí)封賀城太守。蔣氏生二子,長子士雄為拜開府儀同三司伏波將軍,持節(jié)廣西酋帥。仕陳主(叔寶)為伏波將軍,陳主顧慮士雄不忠朝廷,所以將其母蔣氏禁錮在京城為人質(zhì),直至隋開皇(楊堅(jiān))十年(590年)陳滅,晉王(楊廣)平江南,因士雄在嶺表,以恩義相待,方送蔣氏回臨賀。開皇甚為敬佩,封蔣氏為安樂縣君。大業(yè)三年(607年) ,蔣氏終于臨賀,次年正月元日遷附于富川松安里元號(hào)水西里。有安樂縣君神道碑刻在今鐘山城廂鄉(xiāng)民富村公所白馬村的合掌石上。(從安樂縣君可以知為靜慰郡轄的安樂縣人)。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又將原臨賀、綏越、蕩山三縣地域從富川縣析出置賀縣。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由四川出兵伐肖銑(梁帝),駐師富川長標(biāo)嶺(今黃沙嶺),派人分道招撫嶺南各民族大首領(lǐng),并由此率兵南巡。 同年,高祖復(fù)置靜州,并分龍平縣地復(fù)置博勞、歸化、安樂等縣,屬靜州。分豪靜縣復(fù)置開江縣,屬梧州;富川、馮乘二縣隸屬于嶺南道東部賀州。復(fù)置賀州,治所臨賀縣,復(fù)臨賀縣,與封陽、桂嶺、富川同屬賀州。 九年(626),撤銷歸化、安樂、博勞3縣入龍平縣,與開江、豪靜屬靜州。豪靜從梧州改屬靜州。此時(shí),靜州轄龍平、開江、豪靜8縣。貞觀元年(627),太宗置道,靜州屬嶺南道,后隸廣州。貞觀元年(627年)隸嶺南道桂州、 貞觀八年(634),改靜州為富州。貞觀十二年(638)撤銷豪靜縣,其地并入蒼梧縣。咸通三年(862年)嶺南分東、西道、富川、龍平縣先屬東道廣管,后屬西道桂管賀州、富州地。 圣歷元年(698) 武則天置思勤縣(治今鐘山縣清塘鄉(xiāng)陶唐村),此時(shí),富州轄龍平、開江、思勤8縣。 天寶元年(742),改賀州為臨賀郡,復(fù)置蕩山縣,屬賀州。天寶二年(743年),富川縣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758年),復(fù)名富川縣,又改臨賀郡為賀州。 長慶二年(822),穆宗改開江縣為馬江縣,以志馬援之功。咸通三年(862),懿宗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富州屬嶺南西道桂管。 五代十國富州領(lǐng)縣如唐。后梁開平二年(908) ,湖南節(jié)度使馬殷自稱楚王,割據(jù)嶺南, 富州屬楚,南漢乾和六年(948),南漢王劉晟擊敗馬楚,嶺南盡歸南漢,富州屬南漢。 宋開寶四年(971年),太祖省封陽縣、蕩山縣入臨賀縣為鄉(xiāng),臨賀縣,桂嶺縣均屬賀州。廢馮乘縣,西部劃入富川縣。馮乘縣從置至廢共為1082年。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置廣南路,富川、龍平縣分屬廣南東、西路賀州、昭州地。開寶五年(972),廢富州,撤銷馬江、思勤2縣,并入龍平縣,隸昭州;撤銷蕩山縣并入臨賀縣,屬廣南路。 神宗熙寧八年(1075),龍平縣改隸梧州。元豐八年(1085),復(fù)隸昭州,仍屬廣南西路。 元符三年(1100年)在今鐘山縣城北25里白馬村南白馬山東麓合掌石上,有唐代蘇颋撰,富川知縣王瑞禮重刻《隋安樂縣君蔣氏神道碑》、碑文收入正史隋書列傳。 徽宗宣和六年(1124),龍平縣改名招平縣,意謂招撫平定?!罢小弊植谎?,采用光明、明亮的“昭”代替“招”,定名為昭平縣,仍隸昭州,這是昭平縣得名之始。 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曹成率領(lǐng)荊湖起義軍占領(lǐng)道、賀二州,岳飛師發(fā)富川,與曹成 起義軍戰(zhàn)于太平圩。(《賀縣志> 太平圩在螺石鄉(xiāng),縣東北)四月丙午又戰(zhàn)于桂嶺,曹成從桂嶺敗退連州。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富川人毛自知考中狀元。 淳熙六年(1179),昭平縣復(fù)名龍名龍平縣。仍隸昭州,屬廣南西路。大德五年(1301),改昭州為平樂府,至正時(shí)(1341—1368),順帝置廣西行中書省,龍平縣隸平樂府,屬廣西行中書省。 元末省桂嶺縣入臨賀縣,時(shí)賀州領(lǐng)臨賀、富川、懷集三縣。明洪武二年(1369)九月,省臨賀縣入賀州,屬潯州府。洪武十年(1377)五月,撤賀州,改稱賀縣,此為賀縣之名之始,治所今賀街鎮(zhèn),改屬平樂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撤銷龍平縣并入平樂縣,其地設(shè)昭平里和馬江里。其地設(shè)昭平堡。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shè)守御千戶所于富川靈亭鄉(xiāng)靄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十一月,富川縣治從鐘山遷至今富陽鎮(zhèn),鐘山始名鐘山鎮(zhèn),置邊蓬寨巡檢司。《富川縣志·古跡》載:“龍平縣,十六都牛廟寨后(今鐘山縣屬牛廟),明嘉靖間,里民鐘秦釜掘地得龍平縣印,送政貯庫,梁之靜州及龍平郡、唐之富川皆治此”。據(jù)上述記載,富川舊治,分別在今鐘山縣牛廟、鐘山鎮(zhèn)和今富川瑤族自治縣矮石等地設(shè)置過。即牛廟、鐘山鎮(zhèn)、富川縣治所于明洪武二十九年由鐘山鎮(zhèn)遷徙于今明富川縣城。 萬歷四年(1576),神宗分富川(即平樂上五都、富川二五都)一部分,萬歷五年(1577),又劃賀縣招賢里之西水樊家4屯及蒼梧、藤縣一小部分入昭平,全縣分設(shè)九里半。復(fù)置昭平縣。知縣凌東京建縣城于西岸(今昭平縣縣治址)。此后,縣制基本穩(wěn)定至今。仍隸平樂府屬廣西布政使司。自始,昭平縣名沿用至今。 萬歷十四年(1586),置古眉寨巡檢司,轄管仙回、韋洞等處。萬歷十六年(1588)春,府江道副使韓紹在銅盆峽題刻“百蠻遵道”巨幅摩崖石刻,今存。 雍正八年(1730年)在鐘山設(shè)寨下市巡檢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巡檢戴霆,將白霞巡檢署改建于白霞塘(今公安白霞街)。道光十三年(1833年)裁白霞巡檢署,移至昭平樟木林。道光十四年(1834年)平樂理苗通判移至鐘山。通判衙署、千總衙署建成。民國5年10月, 經(jīng)民國政府總統(tǒng)核準(zhǔn),析富川縣之鐘山鎮(zhèn)區(qū)、民國6年,撥昭平的防、樂2區(qū)入合并設(shè)立鐘山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