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xué)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xué)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王守仁(心學(xué)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理學(xué)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其學(xué)術(shù)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矯亭說》 前題 王守仁《矯亭說》分頁欣賞 王守仁《矯亭說》 后跋 王守仁《矯亭說》冊 21.6×11.1 正德乙亥年(1515)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 君子之行順乎理而已,無所事于偏;偏于柔者,矯之以剛,然或失則傲,偏于慈者,矯之以毅,然或失則刻,偏于奢者,矯之以儉,然或失則陋。凡矯而無節(jié)過,過則復(fù)為偏,故君子之論學(xué)也,不曰矯而曰克,克以勝其私,無過不及矣。矯猶免于意必也,意必于私也,故言矯者未必能盡克己也。矯而復(fù)其理,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實,而以矯名焉,何傷乎?古之君子,其取名也廉,后之君子,實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矯,亦矯世之意也。秋卿方君時以“矯”名亭,嘗請家君為之說,輒為書之。陽明王守仁識。 《矯亭說》之文是代其父王華為朋友崑山方秋卿建立'矯亭'后所作文章,此件原為手卷,但后被割裱成冊頁??v21.6厘米,橫11.1厘米,共194字。藏于上海博物館。“矯”為矯正、矯枉之意。文章論述了過柔者,矯之以剛,過慈者,矯之以毅,過奢者,矯之以儉等道理,認(rèn)為完美的人必須隨時修正德行,加強(qiáng)修養(yǎng)。 徐渭曾評其書:翩翩然鳳翥龍蟠也,使其人少亞于書,則書且傳矣。冊頁后有清人錢大昕、方治、陸世儀、歸莊等人題跋。《矯亭說》是其代表作。 編輯:書法第一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