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梁山縣志》載:“南北朝時期,北魏占據(jù)中原后置濟州壽張縣,縣城城址在今壽張集村,明洪武年間圮于水。”
壽張集村位于東平湖水庫前身“東平湖滯洪區(qū)”第二滯洪區(qū)內、梁山西北9公里處,今屬梁山縣壽張集鄉(xiāng)政府駐地。關于其作為“壽張故城”的情況,現(xiàn)代人不少已感困惑,這里根據(jù)史料理順一下:
在東平湖一帶,壽張縣是一個古老的縣邑。
據(jù)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所修《壽張縣志》載,“壽張,春秋為良邑,戰(zhàn)國為剛壽”。時良邑屬魯國,治所在今東平湖水庫東畔、東平縣新湖鄉(xiāng)霍家莊,之所以稱良邑,據(jù)說是因為其轄區(qū)有良山(梁山之古稱)。戰(zhàn)國時期的“剛壽”即剛邑和壽邑,時屬齊國?!妒酚浾x》說“剛”在寧陽,“壽”在東平,壽邑治所同春秋時的良邑。之所以改良邑為壽邑,陳克啟先生說是因為轄區(qū)內有壽聚,《水經(jīng)注》云:“春秋之良縣也,有壽聚”。
關于“壽聚”頗費解。古曰:“邱(丘)者,聚也”,壽聚即壽丘?!妒酚洝酚涊d,黃帝生于壽丘。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于壽丘,在魯城門之北……居軒轅之丘。據(jù)《壽張縣志》,春秋,魯莊公筑郿城于“壽張”(公元前666年),郿謂之微,魯邑也?!渡綎|省梁山縣地名志》載:“微鄉(xiāng),商紂王的庶兄微子的封地。在梁山縣北部戴廟村?!稏|平縣志》載:‘清乾隆府、廳、州、縣志云:在州西,春秋莊二十八年筑郿,公設作微?!端?jīng)注》:濟水北經(jīng)微鄉(xiāng)東。今縣治西,即微鄉(xiāng)地’”。戴廟村北有軒堂村,《山東省梁山縣地名志》說“傳為軒轅黃帝居住遺址”。
根據(jù)上述記載,關于壽聚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魯邑屬魯國,郿城是魯國西部重邑,古址在今東平湖水庫內戴廟四周,魯莊公曾在郿城執(zhí)政,郿城就是壽聚城——待考。
秦統(tǒng)一全國后,(qin2 tong3 yi1 quan2 guo2 hou4 _)普遍實行郡縣制,壽邑改為張縣,屬碭郡。西漢時改為壽良縣,屬東郡。東漢時又將壽良縣改為壽張縣,屬東平國,這是歷史上“壽張縣”名稱出現(xiàn)之始。關于壽良縣更名為壽張縣的原因,公認是為了避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叔父劉良名諱。此后,壽張縣治所仍在今東平縣新湖鄉(xiāng)霍家莊。
南北朝時期,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后設置州郡繁亂,東平湖一帶分屬于濟州與兗州,兩州皆設東平郡,每個東平郡又各置一個壽張縣,“濟州東平郡領縣二:壽張……兗州東平郡領縣七:壽張……”(見《魏書·地形志》)。濟州壽張縣治所設在今梁山縣壽張集(見《東平縣志》),兗州壽張縣治所同漢治。到北齊時兗州東平郡的壽張縣并入須昌縣,結束了兩個壽張縣并存的局面,歷史上只剩下治所在今梁山縣壽張集的一個壽張縣了。
唐武徳四年(公元621年),曾于壽張置壽州,“領壽張、壽良二縣。五年,廢壽州,省壽良入壽張”。但據(jù)唐初《括地志》記載,“梁山在鄆州壽張縣南三十五里”,說明此時壽張縣城曾往北作了遷徙,詳細原由待考。
宋代設“路”作為最高一級地方政權。此一時期東平湖一帶屬京東西路鄆州東平府的須城、壽張二縣和鄆州的中都縣。鄆州、東平府同駐須昌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城毀,遷至今今東平縣州城鎮(zhèn),壽張縣治所仍在壽張集。中都縣治所在今汶上縣城。
金代改宋京東西路為山東西路,梁山一帶屬山東西路東平府,分屬于須城、壽張、汶上三縣,今梁山縣東部包括縣城屬須城縣,西部屬壽張縣,南部屬汶上縣。
“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河決陽武,水注梁山……次年城壞,(壽張)縣城遷至竹口鎮(zhèn)。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遷回原地 ”(《臺前縣大事記》)。就是說,1167年,因黃河決口洪水沖垮了壽張縣城,縣治所被迫遷往竹口鎮(zhèn)(今陽谷縣李臺鎮(zhèn)竹口村),12年后復將縣治所遷回今梁山縣壽張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