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guān)于【萊丘銘】發(fā)現(xiàn)的背景 《萊丘銘》是錫山過氏續(xù)修十二巡宗譜,查閱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錫山過氏宗譜時,發(fā)現(xiàn)的。上面有具體的帝王年號,“夏帝相乙亥歲冬東曜日,孤孩悻、巋呼嚎祈禱刺血書銘”《萊丘銘》的刻寫時間應為公元前約4043年。 錫山過氏續(xù)修十二巡宗譜,是一件很隆重很嚴肅的事情,經(jīng)過過氏家族細心地查閱,偶然發(fā)現(xiàn)了【萊山銘】,是一次難得的重大發(fā)現(xiàn),它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非常強,我認為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對于學術(shù)界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萊山銘】經(jīng)文史學家馬孝正教授考證:“萊丘銘古文銘記的過國興衰與史書相吻合。”這就是說,【萊山銘】所記的歷史事實與歷史文獻是一致的,在夏朝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中興等重大事件,而【萊山銘】所記載的內(nèi)容,與歷史上曾發(fā)生過的事情正好相合。 夏后啟殺伯益,建立夏朝后,疏理朝政,沉湎于田獵,百姓怨聲載道。十六年后,夏后啟死,太康即位,他與其父有同一愛好,經(jīng)常外出打獵不歸,朝政不理。此時東夷人后羿乘虛而入,占領(lǐng)京城,阻太康于河對岸,夏家皇室子弟作五子之歌,痛心不已。 后羿代夏后,重蹈覆轍,將朝政交給管家寒浞處理,整天忙于游獵。頗有心計的寒浞,見時機成熟,買通后羿侍衛(wèi),殺死后羿,搶了他的家室,生下澆和豷。十幾年后,寒浞派澆和豷帶領(lǐng)兵馬,占領(lǐng)了戈國和過國,屠城三日,戈國和過國的國君尋、瓘兄弟二人飲恨東萊山,其后人將先父埋葬,立志報仇雪恨。 寒浞殺了夏帝相后,他的皇后有緡氏從狗洞里逃出,回到娘家,生下少康。二十年后,少康在夏朝舊臣靡和少壯派悻和歸的輔佐下,打進京城,殺了寒浞,接著又消滅了澆和殪的殘余勢力,奪回了過國、戈國的土地,悻和歸終于為父王和百姓報仇雪恨。悻和歸在東萊山為父重修陵墓,建造刺血亭,暴寒亭,并在山崖上刻上【萊丘銘】,記過國、戈國,父輩創(chuàng)國艱難,血海深仇,永志不忘。 南宋紹興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攜兒孫山東東萊山拜謁祖陵,并拓下保存了珍貴的【萊丘銘】,由于【萊丘銘】拓片被放在了家譜內(nèi),才得以幸免于天災人禍,讓后人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實面目。 還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紹興初年有過兩次重修。?!度R州府志·古跡》載:“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山陽令過歧同族人入東萊山祭祖,重修祖廟,邑人戈宦引眾助之。”及“(宋)紹興初年,淮南任伯雨攜兒孫祭祖,重修二侯祠,有碑銘二”。 這說明【萊山銘】所記是真實的,是可信的,是傳承有序的。 下面就【萊山銘】字體的幾個特點,談一下我的看法,因為它涉及到文字起源的問題,可能談的遠一點,又不能不談??匆豢础救R山銘】的字體,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篆字,而且是非常成熟的篆字,這種篆字看上去比商朝甲骨文還成熟還進步,而商朝甲骨文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但它卻保持著那種最原始、最象形、最落后的時代特征,我把商朝甲骨文比喻成帶尾巴的毛孩,如果您認為夏朝要是有文字的話,一定會比商朝甲骨文還原始、還簡單、還象形的話,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是因為商朝甲骨文在歷史文化上,曾出現(xiàn)過一種返祖現(xiàn)象,不了解這個返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及其演變過程,要認識和發(fā)現(xiàn)夏朝文字,是很困難的。 【二】文字是誰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 就目前學術(shù)界的主流看法是,文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勞動人民有關(guān),及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最具代表性的觀點要數(shù)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發(fā)展】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文字是語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fā)展出來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chǎn)物。它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有長遠的歷程。只要民族的生命還存在,或者沒有受到強大外力的長期扼制,文字也和語言一樣,總要不斷地發(fā)展。它們仿佛都是有生命的東西,不斷地在新陳代謝,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會停止。’郭沫若在這里說得已經(jīng)很清楚了,他強調(diào)文字是勞動人民造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chǎn)物。‘漢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認為,這也就是漢字發(fā)展的歷史。'筆者認為這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應該弄清楚什么是文字,漢字應該產(chǎn)生在何時,漢字到底是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還是倉頡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哪個更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嚴格的說,文字應指那些能夠表音、表意、表形的書寫符號,能夠由詞組成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內(nèi)容,否則很難稱為文字。另外文字應產(chǎn)生在階級出現(xiàn)以后,國家成立之時,人類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分工,也就是說文字是人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必然。這在近代的哲學著作里,已有很多人談過了,而偏偏被中國的歷史學家忽略了,遺忘了??纯垂舻臍v史論斷,他是把商朝當作中國歷史的開頭,把商朝后期的甲骨文當作中國最早的文字的,他的觀點整整影響了幾代人。尤其他的勞民造字的觀點,還在古文字領(lǐng)域視為經(jīng)典,文字真是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嗎?我覺的這個問題大有探討的余地。在舊社會,百分之九十九的勞動人民是文盲,連字都不認識,哪里還談得上造字,在階級出現(xiàn)以后的黃帝時代,勞動人民是指生活在最底層的那些奴隸們,他們整天為奴隸主干活,過著非人的生活,誰會讓他們?nèi)ピ熳?,這完全是五千年后的人,根據(jù)‘卑賤者最聰明’的觀點演譯出來的?;蚋鶕?j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發(fā)展的動力’的公式,進行靈活運用,而總結(jié)出的一條新的論斷,應該說,這個論斷是不符合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的。在古代的歷史文獻中,都記載倉頡造字,沒有一條是說勞動人民造字的,在階級的社會里,奴隸的分工是明確的,他們每天除了做工就是種地,或服很重的勞役,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造字,另外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有一定的條件的,而倉頡則具備這個條件,他是黃帝的史官,負責國家的結(jié)繩記事,在國家事物日益繁忙的情況下,受黃帝之命,造字以代結(jié)繩記事,文字造出之后,黃帝下令全國推廣,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很可信。搞過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項小小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都要嘔心瀝血,絞盡腦汁,反復試驗,反復總結(jié),得全身心的投入,更何況是造字這么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地去做某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摸索到一定規(guī)律時,他的效率會成倍的增長,所以說倉頡傾一生之力造字是真實可信的,文字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階段,就是一人一時所造,而郭沫若則將造字安在沒有嘔心瀝血,絞盡腦汁的勞動人民頭上,是主觀臆測,是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的產(chǎn)物,是在強調(diào)和發(fā)揚集體主義精神的前提下,反對突出個人的結(jié)果,這并不符合中國漢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際情況。有人會問,漢字是有著一個復雜的龐大的體系,那么多的漢字,難道都是倉頡一人造的嗎?我可以坦率的告訴你,問這個問題這就等于問今天的13億人口都是炎黃生的嗎一樣,是很滑稽可笑的,也是很簡單很幼稚的,然而它卻流行了半個世紀!有人會說,連荀子都說了,好書者眾矣,我是這么理解這句話的,當時造字的人很多,包括伏羲氏、黃帝、太皞、少皞等都造過字,古代文獻典籍上都有過記載,然而只有倉頡造的字,能夠傳下來,為什么,就因為他造的字好,符合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大家認可,所以就傳下來了,這就是‘倉頡獨傳者,一也。’的真正原因,而有人則要解釋為倉頡是一個整理文字的人,我認為不妥,倉頡造字就是造字,將倉頡造字改成整理文字的人,是別出心裁。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半坡遺址上的那些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郭沫若認為:‘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郭沫若在前邊說過,‘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認為,這也就是漢字發(fā)展的歷史。’根據(jù)史書記載,半坡遺址的年代還屬于結(jié)繩記事的年代,真正的文字還未出現(xiàn),那些刻劃符號還不能算作文字,只是先民為了幫助記億、記數(shù)的符號,客觀的說,這些刻劃符號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chǎn)生起了引發(fā)的作用。漢字應產(chǎn)生、發(fā)明在黃帝時代,司馬遷寫史記從黃帝寫起,是因為這時已有文字,國家已形成,階級已出現(xiàn),社會已有分工,中國已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信史時代,已告別了結(jié)繩記事、口耳相傳的傳說時期??傊跉v史上,倉頡造字是真實可信的,是地地道道的信史,而不是歷史傳說。 【三】大篆從什么時候有的? 【四】夏朝既有文字,我們?yōu)槭裁窗l(fā)現(xiàn)不了? 很多史書上都有記載,虞夏商周之書,夏朝有夏書,夏訓,夏時,而我們把這些都當成了神話傳說,認為不可信,正如俗話所說,信則有,不信則無。當然信則有的前提是有,是存在過才行。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都是當時人,用當時的文字記載下來的當時的歷史,古代人大多都相信,而近代和當代的一些歷史學家,在還搞不清漢字產(chǎn)生在何時的情況下,搞不清史籍是怎么流傳下來的情況下,就肯定某些史籍內(nèi)容是戰(zhàn)國人根據(jù)口耳相傳,結(jié)合戰(zhàn)國的情況,后人竄入的。這種主觀臆測幾乎流行了近一個世紀,目前還在某些學者的著作中,進行重復和宣傳,試問:從戰(zhàn)國上推到夏朝,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哪個人有如此驚人的口耳相傳的能力,在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和事實面前,杜撰出一個無名無姓的戰(zhàn)國人,將自己的私貨塞進虞夏書中,他究竟圖希什么,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都是傻瓜,都睜著一只眼閉著一只眼,任人篡改歷史,虧得疑古派及弟子們能想出這么一個笨拙的理由,糊弄那些不動腦筋的低能兒。歷史是很難篡改的,但卻可以曲解,當真相揭開的時候,即是疑古派原形畢露之日。 我希望當代的專家學者,不要受疑古派的影響,和少受他們的影響,獨立自主的客觀的研究歷史,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能公正的心態(tài)平和的看待夏朝文字和夏朝歷史。 【五】【萊丘銘】釋文: 粵唯,神禹封建,過國戈國, 選灌尋拱貊域,寵賜龍衣,永 欽無倖,降而少康。奸羿狺狂, 遷滅夏鼎,煽惑,災殃熙 布,鑾乘膾醢,兒嘗受用,浞 邁篡封,澆殪蹂躪我彊,踐 釗我社,豨貐後裔,祥麟喘 避,籍有命,封飂叔豢龍, 摯都任氏,敔姓附宗,垂諪 喿哄,傾眷降降,悻、歸重 苦,慮為鼻祖,筑碣萊丘,鏤 銘銕所,兩造護陵,百神撃土, 此行筑冤,聲實繩陚,堪輿不毀,寒 亭無捋,宗源復整,金卷開丞。 夏帝相乙亥歲中冬東曜日 孤孩悻歸顥禱刺血書銘 粵哉,神禹封侯建國,選灌尋兄弟,分管過國戈國,防御貊人侵犯。大禹寵信,賜給龍衣,令人欽佩,帝臣情深義重,一直傳到少康。奸臣后羿,倍加猖狂,篡奪夏朝政權(quán),煽惑人心,災殃橫行。寒浞趁機將后羿五馬分尸,煮成肉醬,讓后羿之子享用。寒浞篡位后,派澆滅過國,令殪侵戈國,踐踏我祖廟,殺我后裔,子民遠避他鄉(xiāng),悻、歸被迫逃命,我倆得到飂國豢龍的幫助,落腳摯國都城,投靠任性家族,認任唯親。任氏語重心長,百般撫慰,悻歸重重苦難,耽心始祖的功績湮沒,遂在東萊山筑碑刻文,傳于后世,前后兩次造陵,祈禱百神保佑!此次修筑冤墓,是為了牢記歷史,讓先祖陵寢不滅,寒亭不毀,宗廟祭祀恢復完整,讓禹王的封侯建國的金卷,昭示后人。 孤孩悻歸顥禱刺血書銘 《萊丘銘》,原為山東東萊山過、戈二侯之墓旁的摩崖石刻銘文,因年代距今久遠,再加上天災人禍,該石刻已不復存在,幸運的是,南宋紹興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攜兒孫拜謁祖陵,并將東萊山的摩崖石刻,拓在紙上,保存在《過、戈氏宗譜》之內(nèi)。一九九九年,馬孝正教授與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資料,根據(jù)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編印的《過、戈氏太古宗支譜》所載宋時的《萊丘銘》拓片和書中所刊“萊丘古墓圖”及一些記載,考準過、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萊丘銘》記載了夏朝初年,夏禹親封族人姒邰之子渂灌、渂潯為過國、戈國君王,守疆防貊。太康之時,由于太康不理朝政,喜田獵,被后羿篡政,后羿又布太康后塵,將朝政交與家臣寒浞打理。寒浞賊心起,殺后羿,霸占后羿妻妾,生澆和殪。數(shù)年后,寒浞命澆和殪率大軍,滅過國、戈國,并屠城,渂灌、渂潯在東萊山自殺身亡,其子過悻、戈歸埋好君王尸體,藏好金卷,約好血恥之日,再來重修祖廟,祭拜先王。若干年后,夏帝相之子少康在夏朝老臣和少壯派過悻、戈歸的輔佐之下,又從寒浞手中,奪回了夏朝江山,過悻、戈歸重返東萊山,告慰先靈,并刻石銘記,血的歷史。時年是公元前2003年,距今已有4013年。 在所有的歷史資料中,這是我們看到的唯一的寫有具體朝代時間的一篇銘文,里面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皆敘述得清清楚楚,與歷史文獻,非常吻合。作為宗族家譜,它的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傳承有序的,它是夏朝人用夏朝文字,寫的夏朝歷史,四千年,說長則長,說短則短,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少康中興,彷佛剛剛發(fā)生,歷歷在目。這是一幕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的悲喜劇,作為大禹的后代,我非常感謝那些有心人,當年記錄下了這段歷史,并保存下了這篇銘文的先賢仁人。 從哪兒能判斷出【萊丘銘】是夏朝文字? 【1】夏字,商朝甲骨文尚未發(fā)現(xiàn)大家公認的夏字,而在金文中,夏字由頭部、上身、兩手、兩腳組成,一個完整的人的形狀,到小篆時,仍保留了這個字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夏解釋為中國之人。實際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夏是中國人,中國人是夏,二者是一回事。在目前已知的4500個商朝甲骨文單字中,無夏字,而在【萊丘銘】168個字中,卻有兩個夏字,這并不奇怪,很正常。先看第一個夏字,夏鼎,此夏字,由三部分構(gòu)件組成,第一是頭頂,用一橫表示,而這里一橫的兩頭翹起,代表高聳的頭發(fā),這正是夏人的顯著的特征。第二是三個圓圓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個丁字,古時年輕力壯的成年男子為丁。這里的夏字,言青春貌美之人。再看第二個夏字,夏帝,此夏字,由三部分構(gòu)件組成,第一是頭頂,用一橫表示,第二是三個圓圓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個木字,古時人在木上筑巢,生活,已是非常進步和文明了,是夏人首先跨進了人類文明的門檻,這已經(jīng)非常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了。兩個夏字,構(gòu)形不一樣,意義一樣,說明兩個夏字,還在發(fā)展變化中,還未定型,還未成熟,而金文夏字,正是由此演變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金文和小篆的夏字也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最后定型于今日的楷書夏字。 【2】 由龍字可見,商朝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但它卻保存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應該說民間永遠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不管發(fā)生多么大的天災人禍,不管統(tǒng)治階級如何你奪我搶,朝代如何更迭,前圣后賢總會將有價值的文字、書籍、歷史文化保存下來。 【3】最后再來看一看災字。災殃熙 布,此災字,由三部分組成,由水和手、旁邊還有一個日字。這是白天,水上有一只手在掙扎、求救。這是一個會意字,言災。而商朝甲骨文的災字,只有水,無手無日,簡單多了,象洪水橫流之形。從古文皆簡的原則來看,商朝甲骨文的災字是最早的災字,與龍字的情形是一樣的,它沒有繼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把最早的文字又接受下來。所以有些人不認可夏朝的官方文字,認為這種看來很進步的文字,不可能會出現(xiàn)在商朝甲骨文之前,古文字專家寧可相信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是文字,也不相信夏朝文字會如此成熟進步,這簡直令人不可理喻。 【八】【萊丘銘】作為有帝王年號的銘文,它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意義。 繼傳世文字【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之后,【萊丘銘】是唯一寫有具體年號的銘文,它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夏朝文字的真實面貌,拿【萊丘銘】的文字,與 【夏禹書】、【禹王碑】進行比照,它們都是篆字,我稱它們?yōu)橄淖?,在以前筆者的拙文中,我一直將夏篆作為夏朝文字的最主要的時代特征,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如果您能按照我的思路去考慮的話,將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夏朝文字,我曾說過,夏朝文字就在我們身邊,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摸索研究的結(jié)果,是經(jīng)驗之談,而非心血來潮,信口雌黃。 如果我們不帶成見的話,客觀的看一看【禹王碑】與【萊丘銘】上面的文字,他們幾乎是一個風格,一個體系,一個家族。古人稱為蝌蚪文,實際上就是蝌蚪篆,這種文字又被稱為古文,或稱為倉頡古文,與今人所說的戰(zhàn)國古文不是一回事,今人為什么要把六國文字,稱為古文,就是因為今人不相信倉頡造字,不相信倉頡古文,認為商朝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以前的文字尚未發(fā)現(xiàn)。這種十分保守的觀點,阻礙了我們的視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失去了多次發(fā)現(xiàn)夏朝文字的機會。今天看來,倉頡造字,倉頡古文,【倉頡書】,對我們沒有任何危害,也無妨礙,為什么我們不愿面對這個問題?倉頡,作為漢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是令人敬仰的,他為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是中華民族及其后代子孫的驕傲,我們應該向倉頡頂禮膜拜,世世代代尊為圣人。 綜上所述,【萊丘銘】的文字,與【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樣的,都是蝌蚪文,又叫蝌蚪篆,它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長期以來,由于古文字專家看慣了甲骨文,——一種被裘錫圭先生稱為特殊的俗體字,再看其它文字,已有點不太適應了。什么叫俗體字,就是民間社會上,使用的一種手寫體,自由、灑脫、異體字多,很隨便。甲骨文既是商王室的卜辭,為什么不用官方文字,而用民間俗體字,因為這些商人是東夷人,是東夷人16支中的一支,文字不是商人發(fā)明的,文字是夏人使用的,當商人取得政權(quán)后,并沒有繼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讓它荒廢了,出現(xiàn)了巨大的斷層,當盤庚遷殷,武丁占卜時,用夏人將占卜情況寫、刻在龜甲上,此時,距夏朝已經(jīng)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已很少見了。而商朝官方又沒什么要求,就順其自然了。 【萊丘銘】168個字讓我們看到了夏朝的官方文字,看到了蝌蚪文的真實面貌,換句話說,它是蝌蚪篆,與【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樣的,是夏篆,是地地道道的夏朝文字! 【一】關(guān)于【萊丘銘】發(fā)現(xiàn)的背景 《萊丘銘》是錫山過氏續(xù)修十二巡宗譜,查閱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錫山過氏宗譜時,發(fā)現(xiàn)的。上面有具體的帝王年號,“夏帝相乙亥歲冬東曜日,孤孩悻、巋呼嚎祈禱刺血書銘”《萊丘銘》的刻寫時間應為公元前約4043年。 錫山過氏續(xù)修十二巡宗譜,是一件很隆重很嚴肅的事情,經(jīng)過過氏家族細心地查閱,偶然發(fā)現(xiàn)了【萊山銘】,是一次難得的重大發(fā)現(xiàn),它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非常強,我認為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對于學術(shù)界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萊山銘】經(jīng)文史學家馬孝正教授考證:“萊丘銘古文銘記的過國興衰與史書相吻合。”這就是說,【萊山銘】所記的歷史事實與歷史文獻是一致的,在夏朝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中興等重大事件,而【萊山銘】所記載的內(nèi)容,與歷史上曾發(fā)生過的事情正好相合。 夏后啟殺伯益,建立夏朝后,疏理朝政,沉湎于田獵,百姓怨聲載道。十六年后,夏后啟死,太康即位,他與其父有同一愛好,經(jīng)常外出打獵不歸,朝政不理。此時東夷人后羿乘虛而入,占領(lǐng)京城,阻太康于河對岸,夏家皇室子弟作五子之歌,痛心不已。 后羿代夏后,重蹈覆轍,將朝政交給管家寒浞處理,整天忙于游獵。頗有心計的寒浞,見時機成熟,買通后羿侍衛(wèi),殺死后羿,搶了他的家室,生下澆和豷。十幾年后,寒浞派澆和豷帶領(lǐng)兵馬,占領(lǐng)了戈國和過國,屠城三日,戈國和過國的國君尋、瓘兄弟二人飲恨東萊山,其后人將先父埋葬,立志報仇雪恨。 寒浞殺了夏帝相后,他的皇后有緡氏從狗洞里逃出,回到娘家,生下少康。二十年后,少康在夏朝舊臣靡和少壯派悻和歸的輔佐下,打進京城,殺了寒浞,接著又消滅了澆和殪的殘余勢力,奪回了過國、戈國的土地,悻和歸終于為父王和百姓報仇雪恨。悻和歸在東萊山為父重修陵墓,建造刺血亭,暴寒亭,并在山崖上刻上【萊丘銘】,記過國、戈國,父輩創(chuàng)國艱難,血海深仇,永志不忘。 南宋紹興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攜兒孫山東東萊山拜謁祖陵,并拓下保存了珍貴的【萊丘銘】,由于【萊丘銘】拓片被放在了家譜內(nèi),才得以幸免于天災人禍,讓后人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實面目。 還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紹興初年有過兩次重修。。《萊州府志·古跡》載:“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山陽令過歧同族人入東萊山祭祖,重修祖廟,邑人戈宦引眾助之。”及“(宋)紹興初年,淮南任伯雨攜兒孫祭祖,重修二侯祠,有碑銘二”。 這說明【萊山銘】所記是真實的,是可信的,是傳承有序的。 下面就【萊山銘】字體的幾個特點,談一下我的看法,因為它涉及到文字起源的問題,可能談的遠一點,又不能不談??匆豢础救R山銘】的字體,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篆字,而且是非常成熟的篆字,這種篆字看上去比商朝甲骨文還成熟還進步,而商朝甲骨文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但它卻保持著那種最原始、最象形、最落后的時代特征,我把商朝甲骨文比喻成帶尾巴的毛孩,如果您認為夏朝要是有文字的話,一定會比商朝甲骨文還原始、還簡單、還象形的話,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是因為商朝甲骨文在歷史文化上,曾出現(xiàn)過一種返祖現(xiàn)象,不了解這個返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及其演變過程,要認識和發(fā)現(xiàn)夏朝文字,是很困難的。 【二】文字是誰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 就目前學術(shù)界的主流看法是,文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勞動人民有關(guān),及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最具代表性的觀點要數(shù)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發(fā)展】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文字是語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fā)展出來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chǎn)物。它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有長遠的歷程。只要民族的生命還存在,或者沒有受到強大外力的長期扼制,文字也和語言一樣,總要不斷地發(fā)展。它們仿佛都是有生命的東西,不斷地在新陳代謝,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會停止。’郭沫若在這里說得已經(jīng)很清楚了,他強調(diào)文字是勞動人民造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chǎn)物。‘漢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認為,這也就是漢字發(fā)展的歷史。'筆者認為這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應該弄清楚什么是文字,漢字應該產(chǎn)生在何時,漢字到底是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還是倉頡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哪個更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嚴格的說,文字應指那些能夠表音、表意、表形的書寫符號,能夠由詞組成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內(nèi)容,否則很難稱為文字。另外文字應產(chǎn)生在階級出現(xiàn)以后,國家成立之時,人類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分工,也就是說文字是人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必然。這在近代的哲學著作里,已有很多人談過了,而偏偏被中國的歷史學家忽略了,遺忘了??纯垂舻臍v史論斷,他是把商朝當作中國歷史的開頭,把商朝后期的甲骨文當作中國最早的文字的,他的觀點整整影響了幾代人。尤其他的勞民造字的觀點,還在古文字領(lǐng)域視為經(jīng)典,文字真是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嗎?我覺的這個問題大有探討的余地。在舊社會,百分之九十九的勞動人民是文盲,連字都不認識,哪里還談得上造字,在階級出現(xiàn)以后的黃帝時代,勞動人民是指生活在最底層的那些奴隸們,他們整天為奴隸主干活,過著非人的生活,誰會讓他們?nèi)ピ熳?,這完全是五千年后的人,根據(jù)‘卑賤者最聰明’的觀點演譯出來的?;蚋鶕?j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發(fā)展的動力’的公式,進行靈活運用,而總結(jié)出的一條新的論斷,應該說,這個論斷是不符合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的。在古代的歷史文獻中,都記載倉頡造字,沒有一條是說勞動人民造字的,在階級的社會里,奴隸的分工是明確的,他們每天除了做工就是種地,或服很重的勞役,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造字,另外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有一定的條件的,而倉頡則具備這個條件,他是黃帝的史官,負責國家的結(jié)繩記事,在國家事物日益繁忙的情況下,受黃帝之命,造字以代結(jié)繩記事,文字造出之后,黃帝下令全國推廣,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很可信。搞過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項小小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都要嘔心瀝血,絞盡腦汁,反復試驗,反復總結(jié),得全身心的投入,更何況是造字這么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地去做某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摸索到一定規(guī)律時,他的效率會成倍的增長,所以說倉頡傾一生之力造字是真實可信的,文字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階段,就是一人一時所造,而郭沫若則將造字安在沒有嘔心瀝血,絞盡腦汁的勞動人民頭上,是主觀臆測,是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的產(chǎn)物,是在強調(diào)和發(fā)揚集體主義精神的前提下,反對突出個人的結(jié)果,這并不符合中國漢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際情況。有人會問,漢字是有著一個復雜的龐大的體系,那么多的漢字,難道都是倉頡一人造的嗎?我可以坦率的告訴你,問這個問題這就等于問今天的13億人口都是炎黃生的嗎一樣,是很滑稽可笑的,也是很簡單很幼稚的,然而它卻流行了半個世紀!有人會說,連荀子都說了,好書者眾矣,我是這么理解這句話的,當時造字的人很多,包括伏羲氏、黃帝、太皞、少皞等都造過字,古代文獻典籍上都有過記載,然而只有倉頡造的字,能夠傳下來,為什么,就因為他造的字好,符合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大家認可,所以就傳下來了,這就是‘倉頡獨傳者,一也。’的真正原因,而有人則要解釋為倉頡是一個整理文字的人,我認為不妥,倉頡造字就是造字,將倉頡造字改成整理文字的人,是別出心裁?;剡^頭來,我們再來看半坡遺址上的那些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郭沫若認為:‘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郭沫若在前邊說過,‘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認為,這也就是漢字發(fā)展的歷史。’根據(jù)史書記載,半坡遺址的年代還屬于結(jié)繩記事的年代,真正的文字還未出現(xiàn),那些刻劃符號還不能算作文字,只是先民為了幫助記億、記數(shù)的符號,客觀的說,這些刻劃符號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chǎn)生起了引發(fā)的作用。漢字應產(chǎn)生、發(fā)明在黃帝時代,司馬遷寫史記從黃帝寫起,是因為這時已有文字,國家已形成,階級已出現(xiàn),社會已有分工,中國已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信史時代,已告別了結(jié)繩記事、口耳相傳的傳說時期??傊?,在歷史上,倉頡造字是真實可信的,是地地道道的信史,而不是歷史傳說。 【三】大篆從什么時候有的? 【四】夏朝既有文字,我們?yōu)槭裁窗l(fā)現(xiàn)不了? 很多史書上都有記載,虞夏商周之書,夏朝有夏書,夏訓,夏時,而我們把這些都當成了神話傳說,認為不可信,正如俗話所說,信則有,不信則無。當然信則有的前提是有,是存在過才行??v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都是當時人,用當時的文字記載下來的當時的歷史,古代人大多都相信,而近代和當代的一些歷史學家,在還搞不清漢字產(chǎn)生在何時的情況下,搞不清史籍是怎么流傳下來的情況下,就肯定某些史籍內(nèi)容是戰(zhàn)國人根據(jù)口耳相傳,結(jié)合戰(zhàn)國的情況,后人竄入的。這種主觀臆測幾乎流行了近一個世紀,目前還在某些學者的著作中,進行重復和宣傳,試問:從戰(zhàn)國上推到夏朝,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哪個人有如此驚人的口耳相傳的能力,在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和事實面前,杜撰出一個無名無姓的戰(zhàn)國人,將自己的私貨塞進虞夏書中,他究竟圖希什么,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都是傻瓜,都睜著一只眼閉著一只眼,任人篡改歷史,虧得疑古派及弟子們能想出這么一個笨拙的理由,糊弄那些不動腦筋的低能兒。歷史是很難篡改的,但卻可以曲解,當真相揭開的時候,即是疑古派原形畢露之日。 我希望當代的專家學者,不要受疑古派的影響,和少受他們的影響,獨立自主的客觀的研究歷史,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能公正的心態(tài)平和的看待夏朝文字和夏朝歷史。 【五】【萊丘銘】釋文: 圣唯,神禹封建,過國戈國, 選灌尋拱貊域,寵賜龍衣,永 欽無倖,降而少康。奸羿狺狂, 遷滅夏鼎,煽惑,災殃熙 布,鑾乘膾醢,兒嘗受用,浞 邁篡封,澆殪蹂躪我彊,踐 釗我社,豨貐後裔,祥麟喘 避,籍有命,封飂叔豢龍, 摯都任氏,敔姓附宗,垂諪 喿哄,傾眷降降,悻、歸重 苦,慮為鼻祖,筑碣萊丘,鏤 銘銕所,兩造護陵,百神撃土, 此行筑冤,聲實繩陚,堪輿不毀,寒 亭無捋,宗源復整,金卷開丞。 夏帝相乙亥歲中冬東曜日 孤孩悻歸顥禱刺血書銘 圣哉,神禹封侯建國,選灌尋兄弟,分管過國戈國,防御貊人侵犯。大禹寵信,賜給龍衣,令人欽佩,帝臣情深義重,一直傳到少康。奸臣后羿,倍加猖狂,篡奪夏朝政權(quán),煽惑人心,災殃橫行。寒浞趁機將后羿五馬分尸,煮成肉醬,讓后羿之子享用。寒浞篡位后,派澆滅過國,令殪侵戈國,踐踏我祖廟,殺我后裔,子民遠避他鄉(xiāng),悻、歸被迫逃命,我倆得到飂國豢龍的幫助,落腳摯國都城,投靠任性家族,認任唯親。任氏語重心長,百般撫慰,悻歸重重苦難,耽心始祖的功績湮沒,遂在東萊山筑碑刻文,傳于后世,前后兩次造陵,祈禱百神保佑!此次修筑冤墓,是為了牢記歷史,讓先祖陵寢不滅,寒亭不毀,宗廟祭祀恢復完整,讓禹王的封侯建國的金卷,昭示后人。 孤孩悻歸顥禱刺血書銘 《萊丘銘》,原為山東東萊山過、戈二侯之墓旁的摩崖石刻銘文,因年代距今久遠,再加上天災人禍,該石刻已不復存在,幸運的是,南宋紹興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攜兒孫拜謁祖陵,并將東萊山的摩崖石刻,拓在紙上,保存在《過、戈氏宗譜》之內(nèi)。一九九九年,馬孝正教授與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資料,根據(jù)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編印的《過、戈氏太古宗支譜》所載宋時的《萊丘銘》拓片和書中所刊“萊丘古墓圖”及一些記載,考準過、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萊丘銘》記載了夏朝初年,夏禹親封族人姒邰之子渂灌、渂潯為過國、戈國君王,守疆防貊。太康之時,由于太康不理朝政,喜田獵,被后羿篡政,后羿又布太康后塵,將朝政交與家臣寒浞打理。寒浞賊心起,殺后羿,霸占后羿妻妾,生澆和殪。數(shù)年后,寒浞命澆和殪率大軍,滅過國、戈國,并屠城,渂灌、渂潯在東萊山自殺身亡,其子過悻、戈歸埋好君王尸體,藏好金卷,約好血恥之日,再來重修祖廟,祭拜先王。若干年后,夏帝相之子少康在夏朝老臣和少壯派過悻、戈歸的輔佐之下,又從寒浞手中,奪回了夏朝江山,過悻、戈歸重返東萊山,告慰先靈,并刻石銘記,血的歷史。時年是公元前2003年,距今已有4013年。 在所有的歷史資料中,這是我們看到的唯一的寫有具體朝代時間的一篇銘文,里面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皆敘述得清清楚楚,與歷史文獻,非常吻合。作為宗族家譜,它的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傳承有序的,它是夏朝人用夏朝文字,寫的夏朝歷史,四千年,說長則長,說短則短,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少康中興,彷佛剛剛發(fā)生,歷歷在目。這是一幕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的悲喜劇,作為大禹的后代,我非常感謝那些有心人,當年記錄下了這段歷史,并保存下了這篇銘文的先賢仁人。 從哪兒能判斷出【萊丘銘】是夏朝文字? 【1】夏字,商朝甲骨文尚未發(fā)現(xiàn)大家公認的夏字,而在金文中,夏字由頭部、上身、兩手、兩腳組成,一個完整的人的形狀,到小篆時,仍保留了這個字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夏解釋為中國之人。實際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夏是中國人,中國人是夏,二者是一回事。在目前已知的4500個商朝甲骨文單字中,無夏字,而在【萊丘銘】168個字中,卻有兩個夏字,這并不奇怪,很正常。先看第一個夏字,夏鼎,此夏字,由三部分構(gòu)件組成,第一是頭頂,用一橫表示,而這里一橫的兩頭翹起,代表高聳的頭發(fā),這正是夏人的顯著的特征。第二是三個圓圓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個丁字,古時年輕力壯的成年男子為丁。這里的夏字,言青春貌美之人。再看第二個夏字,夏帝,此夏字,由三部分構(gòu)件組成,第一是頭頂,用一橫表示,第二是三個圓圓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個木字,古時人在木上筑巢,生活,已是非常進步和文明了,是夏人首先跨進了人類文明的門檻,這已經(jīng)非常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了。兩個夏字,構(gòu)形不一樣,意義一樣,說明兩個夏字,還在發(fā)展變化中,還未定型,還未成熟,而金文夏字,正是由此演變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金文和小篆的夏字也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最后定型于今日的楷書夏字。 【2】 由龍字可見,商朝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但它卻保存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應該說民間永遠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不管發(fā)生多么大的天災人禍,不管統(tǒng)治階級如何你奪我搶,朝代如何更迭,前圣后賢總會將有價值的文字、書籍、歷史文化保存下來。 【3】最后再來看一看災字。災殃熙 布,此災字,由三部分組成,由水和手、旁邊還有一個日字。這是白天,水上有一只手在掙扎、求救。這是一個會意字,言災。而商朝甲骨文的災字,只有水,無手無日,簡單多了,象洪水橫流之形。從古文皆簡的原則來看,商朝甲骨文的災字是最早的災字,與龍字的情形是一樣的,它沒有繼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把最早的文字又接受下來。所以有些人不認可夏朝的官方文字,認為這種看來很進步的文字,不可能會出現(xiàn)在商朝甲骨文之前,古文字專家寧可相信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是文字,也不相信夏朝文字會如此成熟進步,這簡直令人不可理喻。 【八】【萊丘銘】作為有帝王年號的銘文,它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意義。 繼傳世文字【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之后,【萊丘銘】是唯一寫有具體年號的銘文,它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夏朝文字的真實面貌,拿【萊丘銘】的文字,與 【夏禹書】、【禹王碑】進行比照,它們都是篆字,我稱它們?yōu)橄淖谝郧肮P者的拙文中,我一直將夏篆作為夏朝文字的最主要的時代特征,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如果您能按照我的思路去考慮的話,將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夏朝文字,我曾說過,夏朝文字就在我們身邊,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摸索研究的結(jié)果,是經(jīng)驗之談,而非心血來潮,信口雌黃。 如果我們不帶成見的話,客觀的看一看【禹王碑】與【萊丘銘】上面的文字,他們幾乎是一個風格,一個體系,一個家族。古人稱為蝌蚪文,實際上就是蝌蚪篆,這種文字又被稱為古文,或稱為倉頡古文,與今人所說的戰(zhàn)國古文不是一回事,今人為什么要把六國文字,稱為古文,就是因為今人不相信倉頡造字,不相信倉頡古文,認為商朝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以前的文字尚未發(fā)現(xiàn)。這種十分保守的觀點,阻礙了我們的視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失去了多次發(fā)現(xiàn)夏朝文字的機會。今天看來,倉頡造字,倉頡古文,【倉頡書】,對我們沒有任何危害,也無妨礙,為什么我們不愿面對這個問題?倉頡,作為漢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是令人敬仰的,他為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是中華民族及其后代子孫的驕傲,我們應該向倉頡頂禮膜拜,世世代代尊為圣人。 綜上所述,【萊丘銘】的文字,與【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樣的,都是蝌蚪文,又叫蝌蚪篆,它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長期以來,由于古文字專家看慣了甲骨文,——一種被裘錫圭先生稱為特殊的俗體字,再看其它文字,已有點不太適應了。什么叫俗體字,就是民間社會上,使用的一種手寫體,自由、灑脫、異體字多,很隨便。甲骨文既是商王室的卜辭,為什么不用官方文字,而用民間俗體字,因為這些商人是東夷人,是東夷人16支中的一支,文字不是商人發(fā)明的,文字是夏人使用的,當商人取得政權(quán)后,并沒有繼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讓它荒廢了,出現(xiàn)了巨大的斷層,當盤庚遷殷,武丁占卜時,用夏人將占卜情況寫、刻在龜甲上,此時,距夏朝已經(jīng)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已很少見了。而商朝官方又沒什么要求,就順其自然了。 【萊丘銘】168個字讓我們看到了夏朝的官方文字,看到了蝌蚪文的真實面貌,換句話說,它是蝌蚪篆,與【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樣的,是夏篆,是地地道道的夏朝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