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頗有感觸。其中一篇《相處之道》,竟然糾正了我?guī)资陙硪粋€很傳統(tǒng)的認識,而且讓圣人孔子在我的心中變得更客觀和真實起來。 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一個誤區(qū),在我所受的教育中,我是一直以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孔子提倡的是“以德報怨”,這是對于不公正待遇的一種高尚境界,雖然難以做到,即使能夠勉強做到,心中還是有所不平的。所以我也一直認為,孔子之所以被奉為圣人,是有道理的,他既然能提出“以德報怨”,他的博大胸懷是我們凡夫俗子所遠遠不能比及的。 然而,近日讀到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之一《相處之道》,才知道并非這么回事。其實我們都并沒有認真去讀過〈論語〉這部書,更別說去領(lǐng)會其中的道理了。真是汗顏!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也透著一些變通。簡單地說,它告訴我們的是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里的分寸。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yīng)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因此,我看到了這樣一段對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SPAN> 我在記憶中一直搜索是誰灌輸了我們“以德報怨”的思想,而且還讓我一直以為是孔子這個主張“仁愛”的圣人所倡導(dǎo)的。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真是上下五千年,對于受儒家文化教育成長的我們來說這樣的一個說法加在孔圣人身上是定會讓我們深信不疑而且會崇拜有加的! 今天,當我回歸到事實的本來面貌,看到這樣一段對話,我看到了孔子這樣一個真實大寫的人! 孔子給出的答案讓我們乍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小到鄰里之間或單位之間同事的相處,大到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的相處。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huán),無止無休。 而以德報怨孔子同樣認為不可取。也就是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jīng)有負于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那么在兩者之外,孔子認為還有第三種態(tài)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夫子的這種態(tài)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yīng)該使用的地方。 這才是一種客觀的處世藝術(shù)。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似乎“以德報怨”才更合乎圣人的思想,也許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有人故意將孔子的思想提升到這樣一種高度,這其實是一種反科學(xué)且不客觀的。我在知道了孔子原來是提倡“以直報怨”的,不僅沒有感到失落,相反,更為這一樸實理論的回歸感到釋然,孔夫子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也更加真實而豐滿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