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虛其心,以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以論天下之事;潛其心,以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以應天下之變。 自[唐]施肩吾撰,李竦編:【西山群仙會真記】 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這里說的“容”是容納,包容的意思,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認識的境界。世界上的事物太多了,無始無終,無窮無盡,而且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因此,人對世界的認識沒有止境。我們不能只憑自己的感覺和經(jīng)驗去認識世界,而是要以兼濟天下的博大胸懷包容各種事物,一定要盡量放大胸襟,拓展自己的思路與視野,以“大其心”,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 二、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這里說的“虛”,是虛位以待的虛;這里所說的受,是指接受、容納、吸取。就是要你去掉壅塞,不斷更新你的知識,接受新事物,發(fā)展完善自我。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但能否得到善,關(guān)鍵在于能否虛其心。虛其心的要害,就是要清除掉那些已有的閉塞人聰明才智的“成見”,也就是說要去壅、去塞、解蔽。 我國戰(zhàn)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寫了一篇名為《解蔽》的文章,對各種妨礙人們正確思維與行為的東西歸為一個“蔽”字,把去除這些“蔽”的方法叫“解蔽”。荀子要人們“虛一而靜”,做到心之“大清明”。我理解,他的這些思想和說法,就是我們所說的虛其心。 三、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平”,就是平靜、平和,也有公平、公允的意思。是說要用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客觀公正地看待我們周圍的人和事,處理好個人行為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平其心,就是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要主觀。要拋開個人的利害、好惡和成見。就是要換個位置去思考,推己及人??鬃诱f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干的事也別勉強別人去干。 四、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潛就是沉,深,隱形;觀是察看。觀天下之理,就是掌握大道理,以適應人事。而要有正確的認識,就要潛下心來,以不帶個人偏見的平常心對人對事進行觀察和研究。這樣才能掌握真情,獲得真知,使自己頭腦清楚,目標明確。 五、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是說遇事自己要有主見,認定目標不動搖,不管環(huán)境如何變化,不管有什么樣的風風雨雨,不受干擾,不受誘惑,沉著應對天下之變??芍^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沒有這種定心,什么事也干不成。當然“定其心”,不是主觀蠻干,不是拍腦袋決策,是在“虛其心”的基礎上“定其心”該拍板的就拍板,該決策的就要決策,這樣才能把事干成。 短評:人生的喜怒哀樂從一降生的時候就開始有了,但人的個人修為卻需要后天的不斷努力學習。做到大其心虛其心平其心潛其心定其心談何容易?但也就是這種境界的存在讓我們有了不斷努力的必要。尼采說:因為有痛苦,所以我們有生活的理由。演練我們自己的胸懷!
有句話說得好:“大其心能容天下之物,虛其心能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能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能觀天下之理,定其心能應天下之變。” 我想用我們現(xiàn)代的白話來說就是:“放寬心胸,容納天下事物;謙虛謹慎,接受天下仁善;平心靜氣,分析天下事情;潛心鉆研,縱觀天下事理;堅定信念,應付天下變化。” 寬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懂得寬容別人,自己的性情也就有了周旋的余地,從而在生活中,在各種復雜的境況下無論遇到任何事,都不至于怒發(fā)沖冠,牢騷滿腹,委屈痛苦,怪這怪那的。 人的一生都會有順有逆,有高有落,有精彩有暗淡。在苦樂人生的旅途中難免不跌倒,但要學會在逆境中前進;難免不失敗,但要懂得接納;難免不被人誤解,但要懂得釋懷。當你把失意、委屈、憤怒、難受放下時,你在丟棄的那一剎那,便會得到一種新的感悟,一種放松后的快意。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寬容與平直,達觀與仁慈的心懷去面對他人,面對生活,那么,我們便會擁有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能相安無事,笑傲江湖。 記得有一幅對聯(lián)說:“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寬。”自古以來,寬厚的品德,寬容的心態(tài)為世人稱頌,心胸狹窄被認為是一種病態(tài)。唐代狄仁杰根本就瞧不起婁師德,常常找其麻煩,但婁師德并不計較,還推薦狄仁杰當宰相,被后人傳為楷模。寬厚是一種寬廣,也包含謙遜,與人為善,化敵 為友這么一種胸懷,它不僅僅是一種與人和諧相處的素質(zhì),一種時代崇尚的風范,更是吸納他人長處充實自我的良好品德。 我們常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就是君子要有寬厚仁慈,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只有處處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才會得到更多人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在他人心里留有位置,自己的理想抱負才能更易實現(xiàn)。 法國作家泰斯在談及家庭與婚姻時說:“互相研究了三周,相愛了三個月,爭吵了三年,彼此忍讓了三十年,然后輪到孩子們來重復同樣的事,這就是婚姻。”泰斯所說的就是擁有寬容之心無疑也是維系一個家庭生存的重要因素。 家庭如此,社會生活更是如此。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樹林子一大,什么都有。相遇是一種緣,需要彼此以一種寬厚的心態(tài)去交往,在相處中即堅持自 己的個性,但也要寬容他人的性格,堅持自己的觀點,也要允許別人的看法。面對千差萬別的人,只有具備寬厚、包容、理解、和諧的心態(tài)自己才能生存。“三人 行,必有我?guī)煛?/span>”不要總認為自己行,自己高明,自己的文章就是比別人寫得好,我的觀點就是真理,不要這樣想,要做平凡人,把自己看成是個再平常不過的人,要以一顆平常心去與他人相處。 有這么一個小故事:“媽媽背個大包袱和兒子擠公交車,媽媽上車時被一年青人撞了一下 ,兒子見后罵那年青人“可惡”,媽媽便對兒子說,你不要罵他,他并不是有意的,再說人家已道歉了。幾天后,兒子在學校手被同學劃破,回到家媽媽見后,問兒子為啥不告訴老師,兒子說那同學已經(jīng)認錯了,如果再告訴老師他不是更不好受了嗎。”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是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諒解是一帖良藥,能使人和諧相處。 我以為一個人的寬厚是一種素質(zhì)的體現(xiàn),是一種境界,這種人生感情你付出給別人,最終是會得到回報的。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如此度量!振衣千仞岡,灌足萬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氣節(jié)!珠藏澤自媚,玉韞山含輝,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蘊藉!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懷!
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 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 虛其心,以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以觀天下之變; 潛其心,以論天下之理; 衡其心,以成天下之事 。
題施肩吾撰,李竦編。五卷。簡稱《會真記》。施肩吾為唐代道士,元和十年(815)進士,隱於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修道,道號華陽真人。或云施肩吾似有二人?!端膸焯嵋氛J為此書系金元間道士偽托,或云此書所出不晚於北宋。據(jù)自序說,全書從前圣後圣秘密參同,一集五卷,取五行正體之數(shù),每卷五篇,應一氣純陽之義,演說玄機,發(fā)明鍾呂太上至言。此書與題施肩吾編撰的《鍾呂傳道集》內(nèi)容基本相同。書中引《太上隱書》、《西山記》、《靈寶內(nèi)觀經(jīng)》、《通玄經(jīng)》等多種道經(jīng)及葛仙翁、陰真君、呂真人等語錄,論說煉養(yǎng)內(nèi)丹之法,主旨依據(jù)《參同契》,以明抽添之理,超脫之功。卷一為《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卷二為《養(yǎng)生》、《養(yǎng)形》、《養(yǎng)氣》、《養(yǎng)心》、《養(yǎng)壽》。卷三為《補內(nèi)》、《補氣》、《補精》、《補益》、《補損》。卷四為《真水火》、《真龍虎》、《真丹藥》、《真鉛汞》、《真陰陽》。卷五為《煉法入道》、《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煉道入圣》。是比較具有理論系統(tǒng)的道教內(nèi)丹著作,對研究宋元道教內(nèi)丹學有重要參考價值。收入《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