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以西的一個小島--自由島上,自從1886年落成以來,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紐約港入口處,日夜守望著這座大都會,迎來了自19世紀末以來到美國定居的千百萬移民。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征,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自由女神由法國人民捐款,作為法國政府送給美國政府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艱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設計來源于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為藍本。女神像的形體以巴特爾迪后來的妻子為原型創(chuàng)作,面容則取自他的母親。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00多噸,是金屬鑄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臺基上。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所戴頭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本封面刻有《美國獨立宣言》發(fā)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字樣的法律典籍,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征著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雕像鍛鐵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是由后來建造了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
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
1924年自由女神像被宣布為美國國家紀念地。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2 華盛頓林肯紀念堂
紀念堂位于華盛頓的國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馬克河東岸上,與國會山莊和華盛頓紀念碑聯(lián)成一直線。
林肯紀念堂為紀念美國第十六屆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而建??偨y(tǒng)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國總統(tǒng)之一,人民不會忘記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解放奴隸和維護美國統(tǒng)一。
林肯紀念堂是一座通體用潔白的花崗巖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臘神殿式紀念堂。1915年2月12日,于林肯的生日時破土動工,1922年5月30日竣工。
長方形的紀念堂矗立在一塊相對獨立、直徑約400米的草坪中間,地表以上是將近5米高的花崗巖基石。建造在石臺上的紀念堂高約18.3米,加上基石,紀念堂有23米多高。紀念堂柱廊東西寬約36米,南北長約57米,是一個長方形建筑。紀念堂東門外,寬闊的石階層層遞進。林肯紀念堂外廊四周共有36根石柱,柱高13.4米,底部直徑2.26米。高大厚重的外廊石柱頗有希臘巴臺農(nóng)神廟的風格,象征著林肯在世時美國的36個州。紀念堂頂部護墻上有48朵下垂的花飾,代表紀念堂落成時美國的48個州。廊柱上端護欄上刻著48個州的名字。走進紀念堂,迎面是潔白、莊嚴的林肯坐像,是當時美國著名雕刻家丹尼爾·切斯特·法蘭奇創(chuàng)作的。坐像非常傳神,林肯的目光穿過大門,注視倒影池對面凌天一柱的華盛頓紀念碑,還有大草坪盡頭的國會大廈。
雕像由28塊石頭雕成后拼接而成,高約8.53米,看上去渾然一體。這是根據(jù)雕刻家提供的放樣,再由石刻家皮奇里面利(Piccirilli)兩兄弟花了4年多時間雕刻的。整個雕像的顧算為88400美元。林肯漢白玉雕像后的墻壁上方銘刻著4行大字:In this ta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中文譯為:在此殿堂,在人民的心中,為挽救他的聯(lián)盟的記憶,亞伯拉罕林肯是永遠體現(xiàn)。)展堂南北兩邊石壁上銘刻著林肯的兩篇著名演說,南墻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說》全文;紀念堂北墻上則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總統(tǒng)就職演說詞。
林肯紀念堂不僅僅是人們緬懷已故總統(tǒng)林肯的圣地,還是各種民主集會的聚集地。幾十年前,馬丁·路德·金正是在這發(fā)表了他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讓這一莊嚴之地的存在意義更加豐富起來。
3、華盛頓紀念碑
華盛頓紀念碑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廣場正中央,是一座方尖碑是建筑,是為了紀念第一任美國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而興建,高169米,碑身外側(cè)沒有任何文字,內(nèi)墻則鑲嵌有188塊由各地捐贈的紀念石,包括一塊中文碑,其上文字取自晚清學者徐繼畬的《瀛寰志略》。游客乘坐電梯可以直達華盛頓紀念碑的頂部,通過8個瞭望窗口將華盛頓市容盡收眼底。
1799年12月14日,美國首任總統(tǒng)華盛頓在他居住了45年的家鄉(xiāng)弗農(nóng)山莊逝世。1833年,在華盛頓成立了“國家紀念碑籌建協(xié)會”,協(xié)會的宗旨是為美國首任總統(tǒng)華盛頓“建立大型國家紀念碑”。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nèi)募捐。1848年7月4日,安放了華盛頓紀念碑第一塊奠基石,總統(tǒng)波爾克親臨開工典禮。1854年,由于美國南、北兩方面臨分裂的危險,華盛頓紀念碑被迫停建。這時紀念碑已經(jīng)建造了大約50米高。以林肯為首的北方取得了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戰(zhàn)后,象征著國家統(tǒng)一富強的華盛頓紀念碑續(xù)建工程再度提上日程。并且國會為此撥款20萬美金。
1884年12月16日,一塊重3300磅的石塊被安放在紀念的頂部,標志紀念碑的最后完工。1885年2月21日,呈正方形、底部寬22.4米、重約90854噸的華盛頓紀念碑全部落成。紀念碑前后共耗資1187710美元。
華盛頓紀念碑位于華盛頓市中心,在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的軸線上。紀念碑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底部面積為39平方米,高169米,碑總重量82421噸,由36491個石塊構(gòu)成。
紀念碑內(nèi)有50層鐵梯,也有70秒到頂端的高速電梯,游人登頂后通過小窗可以眺望華盛頓全城、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和波托馬克河。紀念碑內(nèi)墻鑲嵌著188塊由私人、團體及全球各地捐贈的紀念石,其中一塊刻有中文的紀念石是清政府贈送的。紀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這里經(jīng)常會舉行集會和游行。
4、紐約圣約翰大教堂
世界有多處圣約翰大教堂,其中以馬耳他,香港,紐約,拉特蘭等地最為著名。
紐約圣約翰大教堂,為美國主教制教會(圣公會)主教座堂。世界第三大教堂。位于紐約曼哈頓第110 街和第113 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這是一座建筑時間最長的教堂。
教堂位于美國紐約市的曼哈頓島阿姆斯特丹大道和112街交界處。它以其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而享譽全球。圣約翰大教堂是美國新教主教大教堂,世界第三大教堂。該教堂始建于1892年,建筑工程時斷時續(xù),至今還在進行之中。
全教堂占地面積為112400平方米,全長182米,主建筑全部為石結(jié)構(gòu),包括大門、門廊、主廳、中廳、小教堂、唱詩樓、主祭壇、施洗室、展覽廳等。主廳最高點達54米,內(nèi)拱頂高為37米,寬44米,兩邊有53 根大圓石柱分四排排列,把主廳兩側(cè)分為14 個區(qū),各區(qū)各自供奉與之有關的圣徒。主廳墻上掛有與《圣經(jīng)》故事有關的幾幅巨大的出自名家之手的織錦。中廳呈圓穹狀,有一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布道壇。唱詩樓兩側(cè)有巨大管風琴,共有141排,8035根管子,規(guī)模之大世界罕見。主建筑的中心豎立一座與真人一般大小的耶穌像。大教堂樓附設有教堂學校、宗教藝術博物館。
教堂向各民族、各種族的信徒開放。
圣約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階段:(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熱設計,建筑風格為羅馬式;(2)1916~1941 年,主設計為克蘭姆,建筑風格為哥特式;(3)1945年至現(xiàn)在,繼續(xù)完成剩余部分,右中廳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樓、中廳和唱詩樓的屋頂?shù)取?/p>
5、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是一所本部坐落于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因歷史、學術地位、影響力與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同時也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誕生于1636年,最早由馬薩諸塞州立法機關創(chuàng)建,初名“新市民學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為紀念在成立初期給予學院慷慨支持的約翰·哈佛牧師,于1639年3月更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
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他們?yōu)榱俗屪訉O后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良好教育,于是,于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
哈佛大學為綜合性大學。大學設有商學院、哈佛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部、牙科學院、設計學院、神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和應用科學院、肯尼迪政治學院、文理研究生院、法學院、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和拉德克利夫?qū)W院。其中哈佛學院、文理研究生院、工程和應用科學院和繼續(xù)教育學部共同組成了文理學院。哈佛大學開設有眾多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yè),如非洲研究、人類學、數(shù)學、物理、考古學、建筑、天文學、生物科學、商業(yè)、化學、計算機科學、戲劇、經(jīng)濟學、工程學、英語、歐洲研究、政治學、歷史、語言學、音樂、神經(jīng)生物學、海洋學、哲學、心理學、梵文和印度學、社會學、統(tǒng)計學等。哈佛大學擁有世界學術界公認的最好的商學院、法學系、醫(yī)學院和人文科學,此外數(shù)學、法學、教育、生物、物理、歷史等科系在全美的排名也處在前幾位。哈佛大學經(jīng)常位于世界各報刊以及研究機構(gòu)的排行榜首位,如非常權威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常把哈佛排在第一。
哈佛大學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學校的本科教育主要集中在文理學范疇,并占整體學生人數(shù)的一小部分。校方在2007年起實行了財政援助政策,家庭年收入低于一定數(shù)目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費豁免。哈佛同時擁有全美最具規(guī)模的大學圖書館系統(tǒng),館藏量逾1600萬冊。其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現(xiàn)共有42支參與不同運動競賽的代表隊,屬全美大學體育協(xié)會甲組。除了體育,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包括各個學會所舉辦的活動。
哈佛大學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tǒng)及多國領袖與政治名人。其亦培養(yǎng)了62名富豪企業(yè)家及335位羅德學者,人數(shù)均為全美最多。另外,也有152名諾貝爾得獎者現(xiàn)在或曾經(jīng)在哈佛學習或工作。
6、紐約公共圖書館
美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 1895 年由阿斯特圖書館、倫諾克斯圖書館和蒂爾登信托財產(chǎn)合并而成。1901年紐約市政府經(jīng)反復論證后決定在市內(nèi)曼哈頓、布朗克斯和斯塔騰島 3個區(qū)各設一個為分館提供集中服務的分館中心,建立分館系統(tǒng),進而又建立了該館的研究圖書館系統(tǒng),為州內(nèi)外用戶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使該館成為一個由多個圖書館組成的復合體系。該館由一個有42人組成的理事會領導。紐約市長、審計官和市議會主席為理事會當然成員。日常工作由館長主持。1987~1988年全館有專職工作人員2274人,持證讀者98.7萬人。
圖書館包括3個分館中心 (中曼哈頓圖書館、多內(nèi)爾圖書館中心、林肯中心綜合館與表演藝術博物館) 和78個分館,共收藏文獻960萬冊(件),其中圖書390萬冊,其余為錄音帶、影片、錄像帶、地圖、圖片、樂譜、剪輯資料等。有1395名專職工作人員,年度經(jīng)費為6457萬美元。除提供流通、參考咨詢、技術和計算機服務等一般圖書館服務外,還為兒童、青年、成人、少數(shù)民族、文盲、移民、殘疾人、失業(yè)者等提供專門服務。1987~1988年流通資料987.6萬冊(件)。經(jīng)費由紐約市和紐約州政府資助。布魯克林區(qū)和昆斯區(qū)另有圖書館系統(tǒng)。
紐約公共圖書館是全世界最大的向公眾開放(主要由私人資助)的圖書館。包括中心研究圖書館、表演藝術研究中心、斯科姆伯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和西第43大街圖書館 (報紙庫、專利資料庫)。1987~1988 年度總共擁有3410萬冊(件)文獻(其中圖書950萬冊),有879名專職工作人員,年度經(jīng)費5555萬美元,均免費提供閱覽服務。
中心研究圖書館收藏500萬冊圖書、2萬種期刊、1100萬份手稿,書架總長度達90英里。專利文獻及天文學、物理、工程、軍事、艦船科學等學科文獻比較豐富,還有全美最齊全的食品資料,包括烹調(diào)書、菜譜、菜單等。館藏目錄由原900個抽屜里的1000萬張目錄卡片改為800 卷書本式《1911~1971年紐約公共圖書所屬研究圖書館字典式目錄》,1972年以后的文獻則可通過擁有50臺終端的聯(lián)機檢索系統(tǒng)進行檢索。中心研究圖書館分為6 個部分。即綜合研究和人文科學(包括總研究部、輿圖部、美國史部、方志和家譜部),猶太、東方和斯拉夫部,經(jīng)濟和公共事務部,科技研究中心,特藏部(包括米麗亞姆和艾爾克·華萊士藝術、圖畫和照片部,伯格英美文學藏書,珍本和手稿部,斯賓塞藏書),縮微品部。
研究圖書館系統(tǒng)設有業(yè)務機構(gòu):采訪部、編目部、保管部(負責修補、裝訂、衛(wèi)生等)、藏書管理和開發(fā)辦公室、合作服務室(負責互借等資源共享問題)、復制服務室、書庫維護和傳送部(負責典藏、出版等)。1987~1988年到中心研究圖書館的讀者(包括來訪者) 達133萬多人次,該年度該館舉辦的展覽共16次,公共教育項目65個,圖書館之友項目25個。
紐約公共圖書館全館性活動還有展覽、公共教育、出版、公共事務等。出版有《紐約公共圖書館通訊》和《科技新書》等。
7、舊金山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位于美國西海岸是舊金山。它跨越聯(lián)接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南連舊金山的北端,北通加州馬林縣,位于北緯37°49′,西經(jīng)122°29′。由于大橋橫跨在金門海峽之上而由此得名
金門大橋完成于1937年。橋墩跨距長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過1000米的懸索橋,寬度27.5米,雙向共6條行車線,橋身呈褐紅色,金門大橋擁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千米以上的懸索橋。
金門大橋的北端連接北加利福尼亞,南端連接舊金山半島。鋼塔聳立在大橋南北兩側(cè),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為227米,相當于一座70層高的建筑物。塔的頂端用兩根直徑各為92.7厘米、重2.45萬噸的鋼纜相連,鋼纜中點下垂,幾乎接近橋身,鋼纜和橋身之間用一根根細鋼繩連接起來。鋼纜兩端伸延到岸上錨定于巖石中。大橋橋體憑借橋兩側(cè)兩根鋼纜所產(chǎn)生的巨大拉力高懸在半空之中。鋼塔之間的大橋跨度達1280米,為世界所建大橋中罕見的單孔長跨距大吊橋之一。從海面到橋中心部的高度約60米,又寬又高,所以即使?jié)q潮時,大型船只也能暢通無阻。
當初建造之前都被認為此項工程為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金門灣區(qū)常有濃霧,而且天氣不佳、氣溫冷冽,再加上每小時96公里的風速和強烈的洋流從深海中所造成的漩渦更加大工程的難度。
金門大橋的設計者是工程師史特勞斯,人們把他的銅像安放在橋畔,用以紀念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大橋雄峙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寬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銅像形象生動,神情自若。金門海峽為舊金山海灣入口處,兩岸陡峻,航道水深,為1579年英國探險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發(fā)現(xiàn),并由他命名。
金門大橋于1933年動工,1937年5月竣工,用了4年時間和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整個大橋造型宏偉壯觀、樸素無華。橋身呈朱紅色,橫臥于碧海白浪之上,華燈初放,如巨龍凌空,使舊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加壯麗。
歷史學家約翰·海瑟說:“林肯僅僅用了272個詞語就概括了每個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人們應該知道的事。 ”美國內(nèi)戰(zhàn)史學家、普利策獎得主詹姆士·麥克弗森認為,當年林肯發(fā)表演說的時間正是美國“面臨從地球上消亡”的時候,“葛底斯堡戰(zhàn)役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帶來自由的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