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力機器發(fā)明之前,人們主要靠人力和畜力來驅動交通工具,甚至于直接以牲口為交通工具,比如說馬、驢、駱駝等。
由于騎馬是身份的象征,只有武官才能有這個特權,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騎驢。不過,驢小巧,性善,價便宜,因此,人們自古就喜歡騎它出門。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描寫騎驢比較早的一例,可算是東郭先生了,當然,在民間最著名的還要推八仙中倒騎驢的張果老了。在清代,北京各個城門口還都有小驢等著人雇來騎乘,叫做“腳驢”。
|
騎著毛驢回娘家 |
在以畜力為動力的車中,馬車是人們都再熟悉不過的了。古代的馬車除了作為戰(zhàn)爭工具外,更是王公貴族出門乘座的重要交通工具,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征。直至清末,普通城市人家仍然不能擅自乘用馬車。
|
典型的清末馬車 |
除馬車外,還有驢車,騾車等。騾車是比較高大的蓬車,裝飾也比驢、馬車講究。一般使用榆木、柳木、樺木制造,高級的騾車要使紅木吶。普通的騾車試車底下鋪木板,上面兒放氈和棉墊,然后坐人。高級的騾車是密棕或細藤繃底,鋪厚墊子,罩絨套。車篷為花格木架,頂部用竹箋編成篷狀,糊上布或棉紙,使桐油里外浸透,防雨,雪滲漏。車篷外罩圍子,前簾子兩側開窗,夏蒙沙冬鑲玻璃,外形似轎人們又稱轎車。
|
上世紀二十年代還活躍在北京城的騾車 |
|
驢車,可是出租的哦!~ |
既然說到轎車了,就不能不說說轎子。轎子是安裝在兩根杠上可移動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無篷?,F(xiàn)代人所熟悉的轎子多系明、清以來沿襲使用的暖轎,又稱帷轎。木制長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兩根具有韌性的細圓木轎桿上。轎底用木板封閉,上放可坐單人或雙人的靠背坐箱。轎頂及左、右、后 3側以帷帳封好,前設可掀動的轎簾,兩側轎帷多留小窗,另備窗簾。二人抬的那叫倆人兒小轎,四人抬的叫稱四人小轎,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轎。
|
真正的八抬大轎 |
過去的《太平歌詞》里曾經寫道:“人家騎馬我騎驢,回頭一看還有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里所謂推車漢推的車,就是獨輪車。獨輪車以只有一個車輪為標志。由于重心法則,極易傾覆,奇怪的是,中國古代人用它載重、載人,長途跋涉而平穩(wěn)輕巧,因此,它的創(chuàng)制者和第一個駕駛者必定是有膽有識的機械工程師。據(jù)考,歷史上,諸葛亮所造的大名鼎鼎的“木牛流馬”中的“木牛”就是獨輪車。
|
騎不起驢,俺們坐獨輪車回娘家 |
人力車,俗稱“黃包車”,由于是從日本引進,又稱“東洋車”。清末開始流行,成為民間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車夫大都由轎夫轉業(yè)改行,每天向車行租車。車行有行規(guī),除先交押金和找保人外,每天須交車份,按四六或三七拆帳——看著和今天出租司機的情況也差不多少。
|
祥子的老前輩 |
隨著西風東漸,汽車這一當時的高科技產品,也出現(xiàn)在了古老的北京街頭。不過,那個時候的汽車,更多的是一種炫耀,一種夸示,除了洋人,就連京城中的大官顯貴,也還在坐車畜力車出行。
|
兩種鮮明的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