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教 (一)道教文化的核心和本質:神仙思想 1.神仙觀念的內在核心是長生不死,其本質是生死超越的貴生思想。 2.神仙種類: (2)《太平經》把人分為八種: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賢人、民人、奴婢 3.修仙方法:服食、辟谷、行氣、房中術等;外丹與內丹 4.神仙譜系: (1)天神: 三清:元始天尊(盤古)、靈寶天尊(二晨精氣所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四御(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勾陳上宮天皇上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后土皇祇 十方諸天尊:主管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 圓明道母天尊(北斗星)、真武大帝、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南極長生司命真君 (2)人仙: 許真君、北七真、八仙(鐵拐李、鐘離權、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3)地祇: 酆都大帝(羅酆山)、東岳大帝(泰山)、城隍 5.神仙居所: (1)天上仙界: 一是大羅天;二是三清境(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三是種民天(四梵天);四是三界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 (2)人間洞天: 十洲三島:三島的原型為三神山,即先秦的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后《云笈七簽》定三島為昆侖、方丈、蓬萊丘。明代道書《天皇至道太清玉洲》整理歷史傳說定十洲為:瀛洲、玄洲、長洲、流洲、元洲、生洲、祖洲、炎洲、鳳麟洲、聚窟洲。 洞天福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3)道觀:道士修行處 (4)陰曹地府:有罪人居處 (二)道教發(fā)展史綱要 1.東漢末年 (1)黃老崇拜 (2)太平道:張角創(chuàng)立,民間巫術與黃老崇拜相結合 (3)五斗米道:張陵—張衡—張魯(分二十四治,以天師為最高首領);張魯襲殺張修,率其眾。魏晉后五斗米道稱為天師道。 2.魏晉南北朝 (1)曹操統(tǒng)治漢中后,北遷五斗米道于關隴、洛陽、鄴城等地。 (2)殘存于巴蜀地區(qū)的陳瑞、李特、范長生天師道團(魏晉時期) (3)傳入江東地區(qū)的舊道教(三國兩晉時期): 一是屬于太平道支派的于君道(于吉)、帛家道(帛和) 二是屬于五斗米道的李家道(蜀人李寬假托李八百、兩晉之際道士李脫及其弟子李弘)、清水道(東晉)、杜子恭和孫恩道團(東晉) (4)葛洪的丹鼎派(神仙道教),兩晉之際,“仙道”與“鬼道”的區(qū)分。 (5)陸修靜整頓南方五斗米道,稱為南天師道。(東晉末至南朝劉宋時期) (6)靈寶派興起:葛洪玄孫葛巢甫以《靈寶經》為基礎,創(chuàng)立于東晉末年 (東晉以來的道教新經典形成:《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最為重要) (7)上清派興起:以《上清經》為基礎,東晉楊羲、許謐、許翙等人創(chuàng)立;南朝陶弘景最后形成。此派實際上東晉以后南方五斗米道、帛家道等道派被門閥士族融合改造而成的士族神仙道教新派別。因陶弘景修煉于茅山,又稱茅山派或上清茅山派。此派形成,標志著自葛洪以來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天師道團、創(chuàng)立官方化的正統(tǒng)道教的完成。 (8)寇謙之改革北天師道,形成北魏新天師道(官方化) (9)樓觀道:魏晉之際梁諶創(chuàng)立于陜西,至北魏時成熟。隋唐時與李淵父子結合緊密,一直延續(xù)到宋金,元初歸入全真道。 3.隋唐五代 (1)道教文化建設 一是道教理論建設:重玄學——成玄英、李榮;司馬承禎;杜光庭 二是道教經籍編纂:《開元道藏》 三是道教科儀整理:經戒法箓的傳授 (2)外丹道興盛(外丹道的黃金時代),主要有三派: 一是金砂派,代表人物有孫思邈、孟詵、陳少微等 二是鉛汞派,代表人物有郭虛舟、孟要甫、劉知古、柳泌等 三是硫汞派 (3)鐘呂內丹道興起(托名鐘離權與呂洞賓) 4.宋遼金元 (1)兩宋內丹派道教(性命雙修),由鐘呂內丹道而來 一是張伯端(金丹派南宗),后傳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 (石泰、薛道光為清修派;劉永年、翁葆光為雙修派) 二是陳摶,后傳張無夢 (2)宋元符箓派道教 正一、上清、靈寶三大符箓道派繼續(xù)傳衍,并派生出天心、太一、東華等支派,神霄、清微、凈明等新符箓道派。 一是符箓舊派:正一(天師)、上清、靈寶分別以龍虎山、茅山、閤皂山為本山。 二是符箓支派:天心派由正一派生而出(宋初);太一道也是由正一派生而出,金初華北三大新道教之一;東華派由靈寶派生而出(宋末) 三是符箓新派(內丹與符箓融合):神霄派(北宋末王文卿、林靈素),西河人薩守堅學神霄派而派生出西河派或天山派;清微派(唐末祖舒、北宋黃舜申集大成),黃舜申門下一支以湖北武當山為傳播中心派生出武當派(始于張道貴、葉云萊、劉洞陽);凈明道(源于靈寶派,南宋周真公,元代劉玉、黃元吉) (3)金元河北新道教 一是太一道,金初蕭抱珍始創(chuàng) 二是真大道,金季劉德仁始創(chuàng) 三是全真道(內丹北派),金代王喆創(chuàng)立,七大弟子:馬鈺(創(chuàng)遇山派)、孫不仁(創(chuàng)清靜派)、譚處端(創(chuàng)南無派)、劉處玄(創(chuàng)隨山派)、邱處機(創(chuàng)龍門派)、王處一(創(chuàng)崳山派)、郝大通(創(chuàng)華山派),元統(tǒng)一后又有李道純創(chuàng)的中和派;邱處機(創(chuàng)龍門派)成就最大,龍門派代表人物有尹志平、李志常、張志敬等。 元代以來,道教諸派逐漸會歸于正一、全真二大派,正一派為符箓諸派的總合,全真派則被視為丹鼎煉養(yǎng)派的代表。 5.明清 (1)明清正一道: 明代貴盛并腐化。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正一道士邵元節(jié)顯貴一時,正一道的政治地位也達到高峰。除張宇初、趙宜真外,不復有高道名世。 清代走向衰落,唯龍虎山正一法婁近垣能以其學顯于世。教義教理上正一道與全真道相互融合,差別越來越小,內丹學成為兩派共習理論和方法。 (2)明清全真道: 明代隱微:最著名為張三豐,其后有自然派、三豐派、日新派、蓬萊派等八支。全真正宗自元分七派以來,以龍門律宗突出,邱處機門下趙道堅為龍門第一代律師,張德純?yōu)榈诙?,陳通微為第三代,明初周玄樸為第四代;第五代律師分兩支,一支張靜定,傳于趙真嵩為第六代,趙傳法于王常月為第七代;另一支沈靜圓,傳于衛(wèi)真定,衛(wèi)傳沈常敬。嶗山道士孫玄清自立金山派或稱嶗山派,屬龍門支派。萬歷時儒生陸西星創(chuàng)全真東派。 清代中興:龍門派王常月整頓全真道,倡導修道以持戒為首要,開壇說戒的講稿由弟子整理成《龍門心法》,對清代全真道影響最大,使全真道由重丹法轉為重戒律,由此清初龍門派遍布全國,成為清代全真道的主體。與王常月同輩的沈常敬一系的門庭亦盛。 (3)《正統(tǒng)道藏》、《萬歷續(xù)道藏》、《道藏輯要》 (三)道教經籍:《道藏》 (四)道教科儀:占筮、符咒、齋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