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戒得,這是“至圣先師”孔老夫子的教示。孔圣人是這樣說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位大圣人從生理規(guī)律角度得出的三戒,很有道理。作為老人,身體向弱,與青壯年時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任何人都無可改變的趨勢,如仍強欲多得,則必須勉力為之,精力不逮,必定影響健康;若達不到所求,則失望痛苦,身心交瘁,無疑對老人最為期望的長壽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老人戒得,不僅是人的生理特征使然,還是人生不可逾越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人生有得有失,年老之前,大多數(shù)人是得多于失。但是,“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周國平《習慣于失去》)。有人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人生猶如一個“0”字:生命尚未誕生之時,是“0”;有了生命,畫了一個圓圈,走完了人生之路后,又歸于“0”。盡管前后兩個“0”意義不同,前一個是生命的孕育,后一個是在歷經(jīng)坎坷輝煌之后的圓滿句號,但畢竟生命歸于結束。凡為人,概莫能外。老人大可不必在生命的最后短暫旅途中還那么在意于得。 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赤條條來,赤條條去”,為何不少老人還貪得無厭?這與人生多得有關。人呱呱墜地得到生命,學習得到知識,結婚得到家庭、妻子和子女,奮斗得到財富、榮譽和地位,所得太多了。在人的心中,得成了人生的必然,人來到世上就是為了得,因而“得”性難改,得寸進尺,自己已經(jīng)得了甚多,還不惜年老力衰,想方設法為子孫謀利,直至“死而后已”。 老人戒得,就必須習慣于失去。一旦退休,步入老人行列,原先借以施展才華的舞臺從此消失,一連串已經(jīng)得到的有形無形的東西也隨之而去,失也就多于得,且失去的也日多一日,譬如一部分工資、獎金、職務權力,不少人敬畏或示好的眼光,許多工作中交往的熟人身影,等等。這種得失變化,也是不易的鐵律。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都是不期而至,都強加于你,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你的選擇僅有一途:適應、習慣。惟有如此,你才不會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眼,怨天尤人,郁郁不樂;也才不會為外物所誘,這也想得,那也思要,逞強多求。 老人戒得,并不是看破紅塵、悲觀厭世,而是順應規(guī)律、是人生智慧。我們中國人對于人生的思維充滿辯證。人既然來到世間,當然不能虛此一行,應該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多一些擔當,多做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之事。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有勝有敗,有得有失,有順有逆。古人早就從日行中天后就開始西沉,月輪盈滿后就開始虧蝕的自然現(xiàn)象,領悟到天意忌滿人情知止的道理。所以人要理解人生、洞悉世事、善待自我,不要過多地為外物所累,不要汲汲于名利,也不要只能處順境而不可受逆境。要有人生智慧,勝敗都能泰然處之,禍福都能安然受之。到了晚年,歷經(jīng)滄桑、閱盡人情,更應該進退有節(jié)、淡泊名利、安詳處世。這才是老人長壽健康的智慧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