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究竟誰是誰的誰記得兩千多年前,剛剛率領(lǐng)數(shù)萬鐵騎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猛士如云唱大風”的來到希臘的一座城市,遇到了正躺在木桶里愜意地曬著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亞歷山大大帝倨傲的雄視著這位哲人,朗聲問道:我已經(jīng)征服了世界,請問你想讓我為你做些什么?第歐根尼翻了翻白眼,對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大帝說:請不要遮擋住我的陽光!剛剛建立了蓋世奇功的亞歷山大大帝愕然良久,然后悵然若失的對自己的隨從喃喃自語說:我的不朽功勛算得了什么呢? 如此功高岳穆的文治武功,在這位哲人思想的光芒面前,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這又使我想到一位記者曾問正在沙灘上喝啤酒的老漁民:你常年累月的與大海朝夕相處,風里來浪里走,你覺得人與大海相比,是不是人的力量太過渺???老漁民不加思索輕輕的吐出了一句令記者想也沒有想到過的話:大海能懂什么?這樣的一句話無異于一陣風暴使人醒醐灌頂。是的,大海能懂什么呢?大海再怎樣的浩翰,再怎樣的博大,它終究只能是大海,它永遠都不會有思想有感情,有對這個世界任何的哪怕是一點點的認知、理解、分析與概括。于此,我想起了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的一句話: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人作為個體的肉體生命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一點點小小的坎坷和外力都可以輕易的將人致死。肉體的生命的確是太脆弱,一次行走、一場病痛、一回不經(jīng)意的遭遇都會輕易的將物化的肉體的生命消逝得干干凈凈。但是,人卻比自然界任何一種動物在任何時候都高貴,因為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如果沒有思想,人就與其它動物沒有什么兩樣?!坝械娜嘶钪?,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區(qū)分人的高低貴賤,思想就成為極其重要的尺度,有的人位高權(quán)重,但是卻未必令人尊敬--“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終究把他摔垮”,有人雖然身居荒野,超然物外,卻萬世流芳,沒有別的,是思想的光芒改變了他們在歷史潮流中的高度、寬度與厚度。 回顧哲人的思想,從中國儒家有道德意義的"天"與人合一到道家無道德意義的"道"與人合一;從王陽明的"人心即天理”到孫中山的精神物質(zhì)二元論;而西方哲學從19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末西方哲學出現(xiàn)的唯意志論、生命哲學、實證主義、馬赫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西方流行的主要哲學流派如新實在論、實用主義、人格主義、邏輯原子論、邏輯實證主義、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英美國家流行的分析哲學的各支派如邏輯實證主義、邏輯實用主義、歷史社會學派、日常語言哲學以及科學哲學;在歐洲大陸各國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新托瑪斯主義、解釋學、結(jié)構(gòu)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等。 西方現(xiàn)當代哲學雖然學派林立,但總體可解構(gòu)為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茖W主義關(guān)注科學,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研究哲學,甚至把科學作為專門研究對象;人文主義思潮關(guān)注人的問題,諸如唯意志論、生命哲學、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等等。雖然各種各樣的思想如風在蓊郁的森林中肆意穿行,但每一種思想都會在歷史長河不同的時段閃射出它們獨有的光輝。 一生潦倒的老子終生尋思"道"或"無"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逍遙自在的莊子絕圣棄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東奔西竄的孔子不斷的“克己復(fù)禮、教人為仁”,流浪各地行銷自己的思想;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笛卡爾與斯賓諾莎,多少古今中外的有著豐富思想的人們,他們在活著的時候也許處外碰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甚至形容枯槁,衣衫不整,被人視為另類,而不為人所理解,但是隨著歲月之河的流淌,他們的分量卻越來越重,他們的思想漸漸成為這個社會與民族的圭臬,他們的名字越過所有的帝王將相,在歷史的天空里閃耀不衰。就如那個慷慨飲鴆而死的蘇格拉底一樣,當年要處死他的不僅僅是當權(quán)者,還有幾乎所有的希臘人,因為他們認為這個自稱為青年導(dǎo)師的人用自己的異端邪說教壞了他們的孩子,就這樣,蘇格拉底死了,死在一個星月沉淪的地方,但是他那“只有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和“認識你自己”的論斷卻成為人類的千古名訓,穿起千年的時空,蘇格拉底的名字在今天卻像太陽一樣,在人類思想的天空里光芒四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頭空,青山依舊在,夕陽幾度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在草長風飛的歲月里,逝去的必將逝去,惟有崇高的思想光芒永恒。人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因為有思想而特別,人因為有正確的思想而高貴,作為人是需要一種求真求善求美的自由、超越、豪邁的思想光芒照徹自己的人生,照徹這個世界,而不是讓丑陋與邪惡來腐蝕人的肌體,以虛構(gòu)的價值來誘惑人的意志,奸狡地混淆善與惡,是與非,美與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