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是一部杰出的悲劇。其全名為《趙氏孤兒大報仇》,又名為《趙氏孤兒冤報冤》。譯者是法國傳教士馬約瑟,他于1731年在廣州把《趙氏孤兒》譯成法文,原作是元代紀君祥(一說為紀天祥)所作,法譯本取名為《中國悲劇趙氏孤兒》,1734年巴黎《法蘭西時報》、翌年《中華帝國志》先后刊發(fā),在歐洲引起巨大的反響。伏爾泰就是以馬約瑟神父的法文本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中國孤兒》的。《趙氏孤兒》是傳入歐洲的第一部中國戲劇?!囤w氏孤兒》播傳世界有賴于伏爾泰對《趙氏孤兒》的改編。 伏爾泰為什么要改編《趙氏孤兒》?有的說,伏爾泰“沒有接受高等教育,見識不廣,對《趙氏孤兒》的改編是獵奇之所為?!贝搜允в谄H。 《趙氏孤兒》劇情曲折多變,矛盾沖突尖銳,人物性格鮮明。劇中描寫的勇士程嬰、韓厥、公孫杵臼等,盡管身份不同,地位有異,但自我犧牲的壯烈精神同樣震撼人心,他們一個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正如《史記》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逼淦返拢廴诵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程嬰是貫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深刻動人。他從知恩酬報到拯救無辜,從撫養(yǎng)孤兒到忍辱向仇人獻媚。 伏爾泰改編《趙氏孤兒》并非出于一時心血來潮,也絕非所謂“獵奇之所為”。從伏爾泰在劇本題目下著意所加“根據(jù)孔子的教導(dǎo),改編成的五幕劇”一行文字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有三: 根據(jù)孔子的教導(dǎo)之一,就是無征不信,“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也就是不憑造作,保持歷史的真實性。伏爾泰編劇有一條宗旨,那就是“以前世歷史事實感召后世人為力”。他非常講求“以真實的歷史事實感人”。將中國題材引入戲劇創(chuàng)作是出于他對中國歷史文化一貫的關(guān)切和向往。歐洲諸國喜歡收藏中國文物,其宮廷內(nèi)外出現(xiàn)了一種對“中國風(fēng)尚”的特殊嗜好,而這種“東方趣味”風(fēng)行的跡象已為伏爾泰親眼所見。當時,來自中國的絲綢布料早已成為貴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中國也因此在歐洲獲得了“絲綢之國”的美譽。在悠長的歲月中,中國的典籍、火藥、煉丹術(shù)、造紙術(shù)、航海術(shù)、雕版印刷術(shù)、建筑技術(shù)、醫(yī)學(xué)等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方。法國學(xué)者莫里斯·羅賓曾這樣寫道:“在古代歐洲和啟蒙運動時代的西方,中國簡直無所不在?!边@股由法國興起的“中國風(fēng)”,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在歐洲大陸愈演愈烈,“中國興味”正是歐洲人趨之若鶩的時代風(fēng)尚。伏爾泰在這股勁吹的“中國風(fēng)”之中,了解和熟悉了中國,并極力推崇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xué),曾說:“世界的歷史始于中國?!庇纱嗣劝l(fā)了創(chuàng)作反映中國歷史文化的戲劇的心愿。正在尋訪題材之時,讀到了《趙氏孤兒》的譯本,并認定,“此為具有歷史真實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劇”。 《趙氏孤兒》的故事來源于《左傳》和《史記》?!蹲髠鳌ば辍吩凇皶x靈公不君”一文中,寫了晉靈公與其大臣趙盾之間的沖突,晉靈公派刺客刺殺趙盾,趙盾出逃,趙盾之弟趙穿誅殺晉靈公,趙盾復(fù)官。《史記》中有多處記載這段故事,《晉世家》中的故事與《左傳》基本一致。《趙世家》則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屠岸賈、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等人,主要寫了趙盾與屠岸賈兩家的仇殺,以及“搜孤救孤”的故事,情節(jié)復(fù)雜曲折。此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妒酚洝肥遣啃攀贰W髡咚抉R遷是一位嚴肅的史家。有不少原先不相信的史料,經(jīng)地下發(fā)掘證無誤。細讀《史記·趙世家》,有關(guān)“趙氏族誅”一事占了大半的篇幅,整個事件的過程、人物的對話詳細而生動。如此生動的描述離不開口口相傳,也離不開司馬遷的如椽妙筆,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憑空臆造,無非是對趙氏后代有關(guān)這段歷史傳說的剪裁加工。 再說,“藏孤救孤”的祠廟興建也是物證。藏山,位于盂縣城北18公里處,距太原121公里。名其山曰“藏山”,蓋以“藏孤”得名也。后人為頌揚程嬰、公孫杵臼等人舍身取義之壯烈事跡,遂在藏山立廟祭祀,代代香火不絕。藏山廟名曰“文子祠”,以趙武之謚號“趙文子”命名。祠廟始建無考,現(xiàn)存碑碣中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碑記?,F(xiàn)存的古建筑中除寢宮為元代所建外,其余大都是明嘉靖、萬歷年間和清代多次修葺與增建的。 根據(jù)孔子的教導(dǎo)之二,就是“取譬”樂教、“六藝之教”,也就是說作品應(yīng)該“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換言之,要抓形象生動而又可歌可泣的故事?!囤w氏孤兒》震人心魄、催人肝膽的悲劇美與伏爾泰“感人肺腑”的審美觀正相符合,他的《凱撒之死》和《查伊爾》等十五部劇作都是以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和善與惡的激烈交鋒來弘揚道義,借用悲劇的形式喚起人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前文所述,《趙氏孤兒》故事采自《左傳》、《史記·趙世家》等書。經(jīng)作者提煉、改造,故事說的是,晉國國臣屠岸賈謀害忠臣趙盾,除趙盾之孫——襁褓中嬰兒被門客程嬰設(shè)計將趙氏孤兒救出外,將趙家300余口滿門抄斬。當屠岸賈發(fā)現(xiàn)有人偷偷救出孤兒后,竟下令將國內(nèi)所有一月以上半歲以下幼兒殘殺。程嬰為保全孤兒和全國幼兒,毅然獻出己子冒頂孤兒,其至友公孫杵臼為開脫程嬰救孤之罪,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孤兒由程嬰扶養(yǎng)成人,20年后,趙氏孤兒手擒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戲劇沖突扣人心弦,氣氛激越慷慨。這正是伏爾泰孜孜以求的“感人肺腑”效應(yīng)的劇作題材。 到了宋朝,因宋朝皇族為趙氏,就認為是春秋時晉國趙氏之后代,于是,從宋神宗開始,不斷對拯救趙氏孤兒而做出犧牲的程嬰、公孫杵臼等人加封為“忠臣義士”,并立廟予以祭拜。北宋末年,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至北方后,“救趙孤”、“存趙孤”就成為南宋軍民抵抗金人侵略的一種精神力量。當南宋處于風(fēng)雨飄搖中,“救趙孤”、“存趙孤”更是成了鮮明的政治口號。辛棄疾對程嬰等人“救趙孤”的功績仰慕有加,他在《六州歌頭》寫道:“君不見,韓獻子,晉將軍,趙孤存;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勛?!蔽奶煜橐惨猿虌霝榘駱?,在被俘后寫道:“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保ā稛o錫》)還寫道:“祖逖山河志,程嬰社稷功?!保ā蹲試@》)南宋滅亡之后,不少懷念宋王朝的人,以“存趙孤”來抒發(fā)他們的戀宋之情。于是,“趙氏孤兒”的故事成了反元復(fù)宋的輿論素材。 劇中雖有封建宗法色彩,但不掩其光輝。劇有元刊本(四折)和明刊本(五折),元刊本無科白,明刊本科白齊全,且十分出色,其人物語言的洗煉和性格化,在整個元雜劇中也屬上乘。正是《趙氏孤兒》劇情扣人心弦,才屢被不少劇種改編上演,更有英、法等多種譯本,登上歐洲戲劇舞臺,受到世界注目。 根據(jù)孔子的教導(dǎo)之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伏爾泰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他在著作和書信中多次提到中國的孔子,對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誨人不倦”、“尊尊親親”、“忠恕”、“中庸”、“禮樂”等等之說充滿著崇拜。他認為,“孔子是真正的圣人,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保保罚常茨辏鼱柼┮蛎孛艹霭妗墩軐W(xué)通信》再次遭到驅(qū)逐。在女友夏特萊夫人家中避難期間,他開始著手寫作《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fēng)俗》(簡稱《風(fēng)俗論》),這部史學(xué)著作的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對中國文明的強烈興趣。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也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狈鼱柼┲赋觯骸霸谶b遠的古代,中國人便已相當先進,在別的國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國,則用以褒獎善行?!绕涫菍捤??!彼麑鬃拥摹凹核挥?,勿施于人”的“寬恕”思想特別贊賞。 伏爾泰不僅是一位文學(xué)家,更是一位富有才華的哲學(xué)家和歷史學(xué)家。在文學(xué)、史學(xué)、哲學(xué)、自然科學(xué)和政治等方面寫了大量的著作,有近百卷之多。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人物諸如狄德羅、盧梭、孔狄亞克、布封等人,無不是他的后學(xué),對他推崇備至,公認伏爾泰是他們的導(dǎo)師,推崇伏爾泰的寬容之心,“寬恕”之說。 “寬恕”是伏爾泰一次次遭受打擊之后的一種呼喚。伏爾泰原先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即把改變社會風(fēng)貌的希望寄托在上層人物身上,于是致力于“上層交好”,他與波蘭前國王“交往甚密”,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有過“忘年之交”,同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有書信來往,還深得瑞典國王和英國國王的賞識。但在同這些利益集團的交往中深刻看到人世間竟是那樣殘無人道的勾心斗角,“非要把人弄個你死我活”的丑陋嘴臉。愿望成了泡影后,特別是在顛沛流離中產(chǎn)生一種盼望,想在中國文化寶庫中獲得了忠誠獻身精神以及“寬恕”的品格。他之所以如此景仰中國古典文化,對《趙氏孤兒》充滿激情,那是因為中國儒家的思想與他倡導(dǎo)的“寬容”本質(zhì)精神有許多相似之處。伏爾泰還有一句名言:“我堅決反對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這種話的權(quán)利!”后世的人們?yōu)轶w現(xiàn)自己的寬容和公允,時??犊ぐ旱囊眠@句話。也就是說,伏爾泰希望借助道義的力量,去戰(zhàn)勝君王的霸道。 伏爾泰根據(jù)孔子的教導(dǎo),改編了《趙氏孤兒》,應(yīng)該說原劇的情節(jié),特別是趙氏孤兒的境遇及其復(fù)仇,也符合西方宮廷世家的權(quán)位更迭,充滿著因復(fù)仇而帶來的血腥味。但是,善良的伏爾泰,憑自己的良知,在改編時悄悄地把孤兒的“復(fù)仇”改成了“諒解”、“寬容”和“尊重”。 時光流轉(zhuǎn),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紐約林肯中心上演英文版《趙氏孤兒》,已經(jīng)變成了一部十足的百老匯喜劇,幽默和詼諧,只能讓觀眾自始至終發(fā)笑。據(jù)報道,《趙氏孤兒》將要拍電影了,導(dǎo)演說,不再讓趙氏孤兒報仇雪恨。此為明智之舉。從《趙氏孤兒》復(fù)仇到諒解、寬容和尊重的轉(zhuǎn)變,顯然是人的意識、愿望和品格的進步。 |
|
來自: 慧讀書院 > 《漢學(xué)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