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答題 1.試述中風、厥證、痙證、癇病臨床表現的異同點。 一、中風 癇病與中風病位均在腦部,中風起病急,病程多持續(xù)昏迷有或無,多持續(xù)。常兼半身不遂,言語蹇澀,癇病起病急,病程多反復發(fā)作昏迷多有,一過性則以卒然昏仆,肢體抽搐為主,移時蘇醒,醒后如常為特點,應加以鑒別。 二、厥證 癇病與厥證均有神識障礙之病證,且均發(fā)病急,故需鑒別。 癇病起病急,多反復發(fā)作,每次發(fā)作癥狀相似。 | 癇病 | 厥證 | 主癥 | 卒然仆倒,昏不知人,喉中有聲,多有四肢抽搐。 | 突然昏倒,四肢厥冷,喉中無聲,不伴四肢抽搐。 | 起病 | 急,多反復發(fā)作,每次發(fā)作癥狀相似。 | 急,一般不反復發(fā)作。 | 癇病與痙證均有肢體抽搐,故需鑒別。 | 癇病 | 痙證 | 主癥 | 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喉中有聲,多有四肢抽搐。 | 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 | 起病 | 突然,短時間神志轉清,抽搐停止。 | 病程相對較長,短時間難以恢復。 | 2.臨床如何鑒別外感發(fā)熱與內傷發(fā)熱? 內傷發(fā)熱與外感發(fā)熱均為發(fā)熱,應相鑒別。 | 內傷發(fā)熱 | 外感發(fā)熱 | 起病 | 緩慢 | 較急 | 病程 | 較長 | 較短 | 熱勢 | 多為低熱,或自覺發(fā)熱,表現為高熱者較少 | 大多較高 | 惡寒 | 不惡寒,或雖有怯冷,但得衣被則溫 | 得衣被而不減 | 兼癥 | 頭暈、神疲、自汗、盜汗、脈弱 | 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 | 病機 | 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 | 感受外邪,正邪相爭 | 治療 | 補虛瀉實,調整陰陽 | 疏邪解表 | 3.試述氣、血、膏、石、勞、熱淋的證候特征。 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諸淋的證候 特征,除此之外,各種淋證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現: 熱淋 起病多急驟,或伴有發(fā)熱,小便赤熱,溲時灼痛。 石淋 以小便排出砂石為主癥,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絞痛難忍。 氣淋 小腹脹滿較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后余瀝不盡。 血淋 溺血而痛。 膏淋 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膏脂。 勞淋 久淋,小便淋瀝不已,遇勞即發(fā)。 4.如何從病因病機、病變臟腑、癥狀、治療等方面鑒別鼓脹與水腫。 | 癥狀 | 病機 | 鼓脹 | 單腹脹大,皮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而四肢多不腫,或反見瘦削,后期也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 | 肝、脾、腎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聚腹中。 | 水腫 | 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無皮色蒼黃及腹壁青筋暴露。 | 肺、脾、腎三臟相干為病,三焦水道不利,水液溢于肌膚。 | 水腫病治療祛邪解毒治法當貫穿腎風水腫病程始終?;钛鲋畏ㄊ撬[病治療基本治法之一。 分期 | 早期 | 中期 | 晚期 | 治則治法 | 祛邪為主:理氣消脹,活血化瘀,利尿逐水 | 攻補兼施:以利水消脹為目的 | 攻補兼施:以防治嚴重兼癥為重點 | 6.臨床如何鑒別哮病與喘證? 哮病與喘證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中有哮鳴聲,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獨立性疾病,多有宿根;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7.簡述疫毒痢的證候、治法、方藥。 主癥:發(fā)病急驟,壯熱煩躁,下痢鮮紫膿血,腹痛如絞,里急后重。 兼癥:口渴飲冷,頭痛嘔吐,神志昏蒙,甚則昏迷痙厥。 舌脈: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主方:白頭翁湯合芍藥湯。 加減:高熱神昏者,加水牛角30~60克,另服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或清開靈靜脈滴注;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喘促,脈微細欲絕者,應予參附青注射液或生脈(參麥) 注射液靜脈滴注。 處方舉例:白頭翁10克,黃連6克,炒黃芩10克,秦皮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地榆10克,炒山楂15克,鮮馬齒莧30克。 8.試述消渴病的病機特點。 病機特點: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燥熱耗傷氣陰,日久陰損及陽;燥熱耗傷 正氣,正虛易受邪毒;久病絡脈瘀結,血瘀變生百癥。 9.喘證患者如何鑒別實喘與虛喘? 分類 | 喘 證 | 哮 證 | 病種 | 喘證作為一個主要臨床癥狀,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喘未必兼哮。 | 哮證是一反復發(fā)作的獨立性疾病;哮必兼喘。 | 聲息 | 喘指氣息言。 | 哮以聲響名。 | 癥狀 | 喘證見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 哮證見喉間有聲,呼吸喘促 | 起病 | 急性或慢性遷延性發(fā)作。 | 常突然發(fā)病,呈反復發(fā)作。 | 病機 | 邪氣壅肺或肺腎虧虛。 | 痰濁內伏為宿根,遇感引發(fā)為誘因。 | 辨治 原則 | “喘分虛實”,實則祛邪利氣; 虛則培 補攝納。 | 哮辨已發(fā)未發(fā),發(fā)時治標,祛痰利氣,“哮分寒熱”;未發(fā)治本,補肺、脾、腎。 | 10.簡述血證形成的病機。 1.感受外邪2.情志過極3.嗜食醇酒厚味4.勞倦過度 心主神明,神勞傷心5.久病或熱病之后 其共同的病機可以歸結為火熱熏灼、迫血妄行及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在火熱之中,又有實火及虛火之分。外感風熱燥火,濕熱 內蘊,肝郁化火等,均屬實火;而陰虛火旺之火,則屬虛火。氣虛之中,又有僅見氣 虛,和氣損及陽、陽氣亦虛之別。此外,出血之后,已離經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留積體內,蓄結而為瘀血,瘀血又能妨礙新血的生長及氣血的正常運行。 5.舉出4個消渴病常見并發(fā)癥,并述其形成的病機。 三、病例分析 1.患者男性,27歲,兩天前汗出受風,出現頭身酸痛、惡寒發(fā)熱、咽痛,旋即出現顏面及雙下肢水腫,尿少黃赤,舌暗紅、苔薄黃,脈浮滑數。 要求:寫出中醫(yī)診斷(病、證)、50字以上辨證分析、立法、處方及調護。 中醫(yī)診斷:水腫(風水泛溢); 患者27歲男性,因兩天前受風風邪外襲,束表,肺氣不宣惡寒發(fā)熱,肢體酸痛,咽痛,脈浮緊等,是外邪束表,肺氣不宣的表現,肺失宣降,水道不通,而發(fā)為急性水腫,符合中醫(yī)·水腫診斷。肺主宣發(fā)肅降,主通調水道,腎主水,主一身之氣化。風邪外襲,首先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液內停,外溢肌膚,故見顏面及肢體水腫。邪毒內陷,熱灼腎絡,絡破血溢,故小便色赤。風熱結于咽喉,故見咽紅腫痛。綜合舌脈,舌暗紅,苔薄黃,脈浮滑,乃風水泛溢之證。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利水、 方藥:越婢湯化裁: 炙麻黃9克,生石膏25克,白術9克,茯苓15克,車前草10克,桑白皮15克,丹參15克,澤瀉15克,澤蘭12克,銀花25克,連翹10克,石韋25克,蘆根9克,白茅根15克,。7付,上藥文火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空腹服用。 調護:忌鹽及辛辣刺激性食品,避風寒。 2.患者王某,女,72歲,胸悶、胸痛反復發(fā)作五年余,近期胸痛發(fā)作比較頻繁,一天發(fā)作兩三次,疼痛劇烈,心痛徹背,感寒尤甚,伴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臥,舌苔白,脈沉緊。要求:寫出中醫(yī)診斷(病、證)、50字以上中醫(yī)診斷、立法、處方及調護。 中醫(yī)診斷:胸痹(陰寒凝滯) 辨證分析:患者以胸悶、胸痛為主要表現,故應診斷為胸痹。患者老年素有胸悶、胸痛反復發(fā)作,陽氣不宣,血行無力,心脈痹阻,故心胸憋悶疼痛。疼痛劇烈,心痛徹背,感寒尤甚乃陰寒凝滯的主癥,喘息不得臥,舌苔白,脈象沉緊,此為陰寒極盛,胸痹之重癥。 治法: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方藥:宜用烏頭赤石脂丸和蘇合香丸以芳香溫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干姜溫中散寒,附子、烏頭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養(yǎng)心氣,和蘇合香丸同用以溫開止痛,臨床因附子與烏頭同用者較少,故可去烏頭加肉桂其效更佳,現在常用冠心蘇合丸即從蘇合香丸化裁而來。 副:2方藥:栝蔞薤白白酒湯加枳實、桂枝、附子、丹參、檀香。 方義及加減: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溫通陽,開痹散寒;瓜蔞、枳實化痰散結,滿降逆;檀香理氣溫中;丹參活血通絡。若痰濕內盛,胸痛伴咳唾痰涎,可加生姜、陳皮、茯苓、杏仁以行氣化痰。 調護: 注意寒溫適宜,順應自然變化。飲食避免過食肥甘厚味,戒煙禁酒,保持大便通暢,食勿過飽。適當體力活動。 3.趙某,男,66歲。納呆胸悶,刻下癥見頭痛,昏蒙,胸院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 中醫(yī)診斷:頭痛(痰濁頭痛) 辨證分析:患者以頭痛為主癥故診為頭痛,平素納呆,是痰濕中阻,氣機不暢的表現; “肺為貯痰之器”,說明痰易停聚于肺,而見、胸悶、等癥,頭痛昏蒙、胸脘滿悶。乃痰濁頭痛之主癥,苔白膩,脈滑,為痰濁內阻的表現。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主方:半夏白術天麻湯。 組方:半夏、生白術、茯苓、陳皮、生姜、天麻。 調護:頭痛的急性發(fā)作期,應適當休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物,以防生熱助火,有礙治療,同時限制煙酒。 4.患者方某,女,42歲,突發(fā)雙膝關節(jié)酸痛重著不移、腫脹、麻木、沉重、屈伸不利三天,口粘不渴,納呆困倦,舌淡苔白厚膩 濕熱,脈沉緩。 中醫(yī)診斷: 痹證(著痹) 辨證分析: 患者以雙膝關節(jié)酸痛為主癥故診斷為痹證,濕為陰邪,其性重著、粘滯、污濁,容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又有趨下之性,故見雙膝關節(jié)酸痛重著不移、腫脹、麻木、沉重、屈伸不利,口粘不渴,納呆困倦。舌淡苔白厚膩,脈沉緩。 肩背沉重,肢體疼痛,下注足脛而腫熱——濕熱。 治法:滲濕通經活絡為主,佐以健脾之品。 主方:薏苡仁湯。 方藥: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姜、甘草。加黃柏、蒼術。 調護: 平時要注意調攝,增強體質和加強病后調攝護理。 適寒溫:在氣候變遷之中,既可防病,亦可防止疾病反復或加重病情。在四季氣候突變時注意更換衣服,忌食生冷??蓳∏?,適量飲五加皮酒,或神燈熨之 要求:寫出中醫(yī)診斷(病、證)、50字以上辨證分析、立法、處方及調護。 5.姜某,男,62歲。有高血壓病史2年,近日因情志不遂出現弦暈,耳鳴,頭部脹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面紅口苦,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中醫(yī)診斷:眩暈(肝陽上亢,肝腎陰虛)。 辨證分析:患者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故應診斷為眩暈?;颊吣赀^六旬,腎氣漸衰,且有高血壓病史,并且性情平素急躁,肝氣偏旺,氣郁化火,肝陰暗耗,加之腎水不能滋養(yǎng)肝木,則致肝陽上亢,上至巔頂,擾及清空則發(fā)為眩暈,且頭痛而脹,肝陽升發(fā)太過,故易怒;陽擾心神故失眠多夢;肝火循經上炎則見面紅口苦,脈弦有力;火熱灼津則便秘。情緒激動時肝火更旺,故癥狀加重。舌紅苔黃為久熱之象。總之,本病病位在清竅,病性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腎陰虛,標實為肝陽上亢。若治療不當,病情遷延,有發(fā)展至中風之可能。 治法:平肝潛陽,滋補肝腎。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克,鉤藤12克(后下),石決明20克(先煎),黃芩10克,川牛膝12克,夏枯草10 克,杜仲10克,益母草10克,寄生10克,夜交藤10克,茯神10克,地龍10克。 上方加水400毫升,水煎30分鐘,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水煎30分鐘,兩煎混勻,分兩次服。 調護:宜調情緒,保持心情舒暢,低鹽低脂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