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飛經》全名為《靈飛六甲經》,是一部道教經卷。在明代晚期,一部唐朝開元二十六年的手寫經卷被發(fā)現,明朝時流入董其昌之手。就是這部經卷,筆法雋美,結構嚴謹,風格古雅,使清朝數百年的文人墨客、學生士子心追手摹,影響了滿清整整一個朝代。
這部經卷流傳有序,在翁同和的《瓶廬叢稿》中記載了《靈飛經》原帖已在翁家逾三代。盡管原帖尚存人世,能一睹原帖面貌者,千年來可謂寥寥無幾,人們只是從《磁蕙堂帖》和《渤海藏真》叢帖的翻刻中得窺一豹。明清時由于影印技術尚未出現或未成熟,人們用刻石的方法把《靈飛經》鐫刻在石版上,《靈飛經》的翻刻拓本廣泛傳播,供人們欣賞和學習。由于四十三行的真跡為私人所藏,從沒影印和出版過,人們所能見到的是石刻拓本,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原帖的存在,更無法知道原帖的墨韻和神采,今人有幸,通過影印和出版物,可以得窺密藏。
上個世紀末,翁同和的玄孫翁萬戈先生曾到北京過訪書法大師啟功先生,將翁家世藏珍品的《靈飛經》攝影件相贈,后又將四十三行《靈飛經》真跡發(fā)表在《藝苑掇英》上,世人始見廬山真面目。四十三行《靈飛經》原帖的影印出版,是原帖書寫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第一次昭示GF人,實是書法界一件盛事。
關于《靈飛經》四十三行與整個《靈飛經》全卷的脫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啟功先生在《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一文中是這樣記述的:《靈飛經》“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xù)。后來董家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纺】倘頃r,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后來又合又分,現在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世間流傳的《靈飛經》石刻,獨領小楷刻帖幾百年風騷,讓人們驚嘆它的刻工精細,更重要的是這部帖的美讓人如醉如癡,當我們今天通過攝影印刷看到它的本來面目時,我們發(fā)現無論是《渤?!愤€是《磁蕙》,與原帖相比,都走了樣兒。這部經卷的神韻墨彩是石刻所無法表達的,也就是說,石刻無論怎么精細,都無法再現墨跡的神采,斧鑿與毛錐的區(qū)別顯而易見。自從清代包世臣極力提倡北碑,人們對于碑帖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然而,碑與帖本來是一對孿生兄弟,由于工具的不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不同而已。
----轉載
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
--------------------------------------------------------------------------------
啟功
《靈飛六甲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發(fā)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本,它的字跡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 《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xù)。后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恫澈!纺】倘頃r,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后來又合又分,現在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靈飛》本身的書法,在唐人寫經中,允推精品,試用敦煌所出那么多的唐人寫經來比,夠得上《靈飛》那樣精美的,也并不太多。在清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書法的優(yōu)劣,幾乎與文章的優(yōu)劣并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學習小楷的極好范本。于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漸多,不斷泐損,隨著出現了種種翻刻本?!洞呸ヌ锰贩痰墓P畫光滑,又偽加趙孟煩跋,在清代中期曾成為翻本的首領,事實卻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離更遠。
嘉慶中嘉善謝恭銘得到陳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樓帖》,刻法比《渤?!凡煌2坏⒁夤P畫起落處的頓挫,且比《渤?!繁韭苑?。凡是看過敦煌寫經的人都容易感覺《望云》可能比較一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目失真。
這四十三行在清代后期歸了常熟翁氏,從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廬叢稿》所記中,得知在翁家已歷三代。文恭的玄孫萬戈先生,前幾年來北京,歡然互敘世代交誼處,我第一詢問的即是這四十三行,萬戈兄慨然以攝影本見贈,還親自抄錄了陳氏累代的題語和文恭的若干條跋記。廬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筆法墨法,始知無論《渤?!贰ⅰ锻啤范家粯幼吡藰樱绕淠曙w動的特點,更遠遠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現萬一的。這次萬戈先生把它交給《藝苑掇英》,發(fā)表,使這四十三行《靈飛》,真面目與世相見,實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 ?br>
我所說的重大意義,不僅只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得見著名的唐人真跡這一方面,更有意義的是翁萬戈先生除拿出《靈飛》外,還把家中世藏珍品,加上自己歷年收集的,一同印出與海內外同好共賞,豈不堪稱一件無私的盛舉:
從《靈飛》的書法論,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風格,舒展中有團聚的結體,平易中有變化的用筆,都已把唐人書法的特色表達無余。此外對學書者有更重要的啟示兩端:
一是明白了任何精工的石刻,也難把墨跡中最重要的活氣顯示出來,這可譬如看樂譜上排列的音符,即使是記得再細的,把主旋律外的各個裝飾音都寫上去的,也不如聽一次演奏。這不但《靈飛》墨跡與刻本有別,一切石刻都與原寫墨跡有別??戳恕鹅`飛》墨跡,可以一豁然心胸。這項啟示的價值, 又豈止在欣賞《靈飛》一帖為然?它有助于學書者臨習一切石刻時,懂得石刻與墨跡的關系是怎樣的。不致再把死板刀痕,看成毛錐所寫的完全效果?! ?br>
二是自從《靈飛》刻石行世后,對于清初許多書家,都起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奮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靈飛》的勢力相對的有所減弱,但在科舉廢止之前,考卷的領域中,這種影響還沒有全被北碑所取代。這里要附加校正說明的:清代館閣卷折吸取《靈飛》刻本的一個側面,并不減弱《靈飛》在書法真諦上的地位。到今天真跡出現更可一洗把《靈飛》與館閣卷折齊觀的誤解?! ?br>
清代中期陸續(xù)有少量的唐人寫經墨跡出現,書家對這種墨跡的重視,也逐漸加強。例如王文治得律藏經,屢次談到印證其筆法。成親王、吳榮光也屢次題跋贊賞一個分了許多段的《善見律》卷。這些寫經墨跡,也曾被摹刻在幾種叢帖中。但它們的聲威,都不及靈飛的顯赫。原因何在,當然《渤?!贰總鞑サ募染们覐V是一個因素,而仔細對校那幾種寫經,它們的風采變化,確有遜于《靈飛》處。即在今天,拿敦煌所出、日本平安朝所遺的寫本來與《靈飛》比較,《靈飛》仍然可以敢當那一比,而不輕易出現遜色。那么這四十三行經得起多方比較的杰出藝術品,在今天印出,我都替那位無名英雄的書手,感覺自豪:
世間事物沒有十分完美無缺的,看這四十三行,總不免有不見全文的遺憾。但從另一角度看《渤?!芬膊皇钦嬲模葻o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還有無文字,中問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較少被人注意的。如從“償鼎一臠”的精神來看這四十三行,字字真實不虛,沒有一絲刀痕石泐,實遠勝于刻拓而出的千行萬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這四十三行的最后十二行,拿它與《渤?!啡竞嫌^,才是賞鑒中的一件快事。
至于什么鐘紹京書等等臆測之論,實是自古鑒賞家的一項通病,無款的書畫,常要給它派一個作者,有的在卷外題簽或在卷后跋中指定,這還不傷原跡;有的即在卷內添加偽款,破壞文物,莫此為甚?!鹅`飛》從元人袁桷指為鐘紹京后,明、清相承,有此一說。至今若干唐人真跡已為世人共見,那此一推測已無辯駁,而古人所見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向喜歡墨跡,不喜歡拓本,用啟功先生的話說就是“以其活也”
對比一下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