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墨化的作用。高素質(zhì)的父母應與孩子進行經(jīng)常的、有效的溝通,有利于父母改進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哀莫大于心死”古人一針見血,托出了心靈傷害的嚴重程度。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對孩子的體罰現(xiàn)象已逐步減少,但取而代之的“心罰”,又開始傷害孩子的心靈。那種奚落、挖苦、諷刺,已經(jīng)成為部分家庭中的“殺手”。 “不怕拳頭像雨點,就怕言語像毒箭。”這是一位青少年沉重的表白。 心罰,剝奪自尊 自尊,是立人之本。無論孩子多大,他們都應當并且必須擁有那一份尊嚴。 但在有的家長眼中,孩子的自尊幾乎為零。任意吆喝、恣意詛咒:但凡孩子一有“錯誤”,就開始“心靈處罰”,似乎語言不尖刻就不足以觸及孩子靈魂。有的家長還美其名曰“響鼓須用重捶”。有的家長甚至不分環(huán)境,專在人多的時候奚落、挖苦孩子,讓孩子臉面喪失。如此一來,孩子的自尊成了一個紙糊的面具,任由家長撕扯。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尊的意向,家長的任務就是不斷的強化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學家指出:自尊心的出現(xiàn)是兒童身心發(fā)育進一步成熟的表現(xiàn)。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就應該注意孩子對各種事物的反映,傾聽孩子的聲音,特別是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更要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勇于為孩子分擔。如果孩子確有“問題”,也要批評適度,但批評必須在方法上是分析式的,同時,還要注意場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信服,從而達到批評效果。反之,如果無限上綱,小題大做,進而作一些夸大的類比。這樣孩子反而不能接受,久而久之,孩子的不滿就會醞釀成憎恨或蔑視。 任何人無論何等年齡,他最不愿意聽到的就是別人對自己的奚落和諷刺。想想,當孩子的自尊心一再被剝奪以后,還能指望他靠著自尊心去奮斗嗎? 心罰,重創(chuàng)自信 美國著名教育家克勞蒂婭指出:“每個人在沮喪之時,都需要別人的理解和慰藉。對孩子氣,我們更應該伸出理解之手。” 孩子心理的不成熟,決定了其情緒的不穩(wěn)定,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但一些家長不懂得或漠視孩子的這一基本特點,一遇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出現(xiàn)挫折,與家長們的期望值出現(xiàn)差異,就開始了令孩子生厭、生畏的絮叨,而且絮叨的語言主題就是挖苦和諷刺。如孩子成績考差了,有的家長就說孩子“笨得像豬”一類的語言。殊不知,這樣的語言一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孩子就會破罐子破摔。在孩子心中,恐怕就是這樣的信條了:反正家長口口聲聲說我不行,那就不行吧!有的孩子也可能弄假成真,開始懷疑甚至進而堅信自我能力的低下。這樣一來,孩子的自尊心遭到重創(chuàng),要想再讓孩子重樹自信,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人都可能經(jīng)歷挫折和失敗。要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作為家長,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作為家長工,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能體貼地就一句“沒關系,再來!相信你會成功”,那么孩子的心靈感受到了慰藉,他的自信心就會在低落的情緒中重新樹立。本來,讓孩子獨自吞食挫折的傷感,就是家長的失職了。如果家長反以惡語相向,這就無異于雪上加霜。 孩子的自信心是成功之帆,家長應作鼓帆的勁風,而不能成為肆虐無度的龍卷風,一陣狂風之后,船帆支離破碎。想想:這條船會駛向何方? “心罰”重于“體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孩子們需要鼓勵,需要關愛,需要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