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胃痛“七原則” “胃痛”既是中醫(yī)病證名,又是該病證的主要癥狀。消除或減輕疼痛是治療胃痛的主要目的,因此止痛既是治胃痛之“本”,又是治胃痛之“標(biāo)”。筆者總結(jié)出治療胃痛的七個(gè)原則日:緩,補(bǔ)、溫、清、理、消、化。緩者,緩急止痛;補(bǔ)者,補(bǔ)氣、補(bǔ)陽和補(bǔ)陰;溫者,溫中散寒;清者,清(肝)胃泄熱;理者,疏理肝胃之氣;消者,包括消食和胃與導(dǎo)滯攻積;化者,包括化瘀活血和化痰祛濕。以上七個(gè)原則基本可以囊括治療胃痛的常用方法,運(yùn)用“七原則”治療胃痛,易于掌握,茲結(jié)合具體案例說明如下。 1.寒邪客胃為主 鄭女,28歲,2007年11月13日就診。主訴:胃痛,氣候變冷則易誘發(fā)胃痛,易饑。舌淡紅,苔黃膩,脈細(xì)弦。素有慢性胃炎。診斷:慢性胃炎。屬寒邪客胃型胃痛,處方如下:白芍30克,甘草10克,肉桂10克,吳茱萸6克,白芷50克,青皮12克,陳皮12克,枳殼12克,蒼術(shù)12克,白術(shù)12克,半夏12克,7劑。11月27目二診:胃痛止,易饑消。上方加香附12克,高良姜12克,再予’劑以資鞏固。 本案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作為基礎(chǔ)治療(緩),以肉桂、吳茱萸、白芷并良附丸散寒止痛(溫),以蒼術(shù)、白術(shù)、半夏化濕(化),更加青皮、陳皮、枳殼理氣(理),既有助于止痛,又有助于化濕。本案以緩、溫為主,理、化(化痰濕)為輔。 2.胃寒血瘀為主 楊男,70歲,2008年3月4日就診。主訴:胃痛而脹,怕冷,心胸痛,大便不成形。舌淡紅,舌下靜脈迂曲顯露,苔薄,脈弦。診斷:慢性胃炎。屬胃寒血瘀型胃痛,處方如下:白芍30克,甘草12克,香附15克,高良姜12克,吳茱萸6克,丹參30克,檀香6克,砂仁3克,枳殼12克,黃芩10克,7劑。3月11二診:胃痛止,痞脹雖減未除。 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作為基礎(chǔ)治療(緩),以良附丸加吳茱萸、白芷散寒止痛(溫)心胸痛、舌下靜脈迂曲顯露為瘀血征象,以丹參飲活血化瘀(化);脘脹為氣滯,大便質(zhì)稀為脾虛濕勝,以枳殼、砂仁理氣化濕(理、化);稍佐黃芩之寒反制熱藥。本案以緩、溫為主,兼顧化瘀,少佐理氣、化濕。 3.氣滯胃痛為主 史女,59歲,退休,2006年3月14日就診。主訴:胃脘及右中腹脹痛,二便尚可,額部及太陽穴處頭脹痛,睡眠欠佳。舌淡紅,苔薄,脈弦。診斷:慢性胃炎。屬氣滯型胃痛,處方如下:白芍30克,甘草12克,紫蘇梗12克,木蝴蝶5克,路路通12克,甘松10克,木香12克,檳榔12克,三棱12克,莪術(shù)12克,青皮12克,陳皮12克,枳實(shí)15克,厚樸12克,川芎30克,延胡索15克,7劑。3月21日二診:胃腹脹痛及頭脹痛均減半,睡眠明顯改善。原方去延胡索,加白芷30克,再予14劑以收全功。 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作為基礎(chǔ)治療(緩);以紫蘇梗、木蝴蝶、路路通、甘松理氣和胃(理);以木香檳榔丸加減去腸道積滯(理、消);再以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化),可緩解胃痛,兼顧治療頭痛。本案以緩急、理氣為主,輔以消、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