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冷兵器集萃5 21、三戈戟 一種矛、戈分鑄聯(lián)裝戟。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由三戈一矛安裝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與春秋時期單戈戟的區(qū)別除了由單戈變?yōu)殡p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細雨尖銳,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內(nèi),其它戈無內(nèi)。溯北隨縣曾候乙墓中曾 22、歐式戟 中世紀歐州軍隊使用的劈刺兵器。它與中國截有所不同。歐式記是一種長約6至10英尺的長矛型兵器,由鋼、鐵制成,頭上有一很重的斧頭,背面是一尖鐵(有時是彎曲的)或鉤子,頂端是矛或梭標的尖頭。14世紀初,瑞士人大量使用這種兵器。它能穿透頭盔,砍斷劍鋒或擊倒馬匹。它也可以當作短矛采用,它的彎鉤還能將騎兵拖下馬來。歐州截一度是中世紀歐洲步兵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23、卜字戟 鋼鐵制成的戟。鐵戟的戟刺尖銳細長,側(cè)旁小枝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變成象前鋒一樣窄長尖利。內(nèi)已消失,用來縛柄的胡加長,整個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稱卜字戟。這種鐵戟刃鋒尖利,殺傷力強,是步騎兵的主要兵器。兩漢以后,戟的形狀有了新的變化,小枝由原來與截體垂直,變成了小枝垂直橫出后,稍問上弧曲,枝刺上揚,進一步增強了戴的殺傷力。 24、繁戟 中國古代儀仗用戟。根據(jù)漢代儀注,將領(lǐng)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邊?;实酆喎庞H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統(tǒng)兵征伐。常常賜以繁戟,以代斧餓。允許他專征、專伐,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在這艾皇帝新賜的截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這種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后來,樊戟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身份的儀仗物。根據(jù)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唐以后,文武官員郡以門前列戟為榮。 25、門戟 儀仗之物。用木頭制成,設(shè)在門外的戟架上。天子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府門口都設(shè)門戟,以示隆重。儀仗閑的戟,造型華麗,多帶戟刀,戲曲舞臺上武將手持的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shè)計制造。 26、金瓜刺 又叫桿、杖、小苫、棍、棒等。古代一種竹木制打擊兵器。起初只有竹、木制作,后又套有尖形或棱形銅,鐵頭,并出現(xiàn)全鐵受,由單純打擊發(fā)展為能打擊能刺殺兩種效能。它具有取料方便,制作簡單,使用輕便等特點,成為古代基本兵器之一,以后各代也摻雜使用。各代刺的長短、輕重、名稱各異,形制不盡相同。按材料可分為:竹木、金屬、混材焚;按功用可分為:尤刃受、帶刃受,禮受等。如中國夏。商、周代的發(fā)由堅木制作,一端為八棱形,無刃。秦漢時有的丈*端套三棱刮刀型的鋼頭,頭和桿上各有一個球狀銅箍。受桿和33米左右。隨著軍隊士兵防護能為的提高和火器的出現(xiàn),逐漸顯示出它的殺傷力的局限,其作用逐步下降。 27、無刃戳 不帶利刃,以擊打為殺傷手段的?。又稱戳。早期的受是一根八棱棍木棒,長約1丈2尺左右,后出現(xiàn)銅無刃囊,戰(zhàn)國后出現(xiàn)鐵無刃支。無刃受特點是形制簡單,短粗結(jié)實,自身較重,適于打擊。 28、帶刃刺 帶有利刃,除打擊外還可以起到劈砍刺等殺傷作用的支。通常用竹木父桿配以金屬刃、刺、鉤等附件。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帶刃變,在長桿尖端有兩個球狀銅箍,兩者相距35~51厘米,支頭有三棱形矛刺。受桿通長1.39~3·40米、直徑約2·8~3厘米,這些發(fā)上有曾侯成u之用義等銘文。因此可以確認、戰(zhàn)國時期確有帶刃的刺。有的銅摘上帶刺球。 29、禮執(zhí) 中國古代儀仗用的器,禮發(fā)積竹為棒,八棱,建干兵卑。族貴以為是驅(qū)也《讠x艾·女部》漢代的執(zhí)金吾所執(zhí)的金再就是禮器。禮發(fā)通體銅制,兩頭鍍金,很威武。朝會時,御史太夫。司慷校尉手持金吾夾侍皂帝。后來。文成為法律的象征。 30、金吾 中國漢代的一種禮器,銅制,兩頭鍍金。是權(quán)力和法律的象征。囚御史太人等官常執(zhí)金吾,也用執(zhí)金吾來指官名。是一種由兵器演化而成的禮器, 31、六翅杖 古俄羅斯的打擊冷兵器。杖頭有六個金屬板翅,由此得名。翅的數(shù)雖少則4個,多則8個,六翅杖盛行干15~17世紀。六翅杖還是軍事長官權(quán)力的象征,這種六翅杖的。越則飾以模壓花紋。貴重金屬和寶石。 32、棍棒 史前發(fā)展到古代后期的改稱。商朝前到中國宋朝,一般稱無刃受為棍?;蚍Q桿棒,稱荷附件的發(fā)或帶刀發(fā)為棒。明代把門擠,門木棍叫做棍,棍氏約8尺,重3斤8兩,又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則稱為大棒。 33、晨星棍 中世紀瑞士棍棒兵器,棍兩端有尖鐵。 34、骨朵 打擊長兵器,訛為骨朵。這種兵器類似長柄錘。木柄一端安有蒜頭形或疾黎形的重鐵器,憑籍重力撞擊敵人。 35、權(quán)杖 沖擊用的冷兵器權(quán)仗的頭部呈球形,用石頭或金屬制成,安裝花木制的短手柄上。中世紀在古東方各國(如同形狀不同的棒褪)曾廣泛使用,而在羅斯公國13世紀至17世紀才得以風行。19世紀以前,在土耳其、波蘭和烏克蘭,權(quán)杖還作為軍事首領(lǐng)權(quán)力的象征。 36、狼蕪 中國古代一種防御性兵器,公元1444~1449年礦工葉宗留起義軍發(fā)明。用長而多節(jié)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鐵,如小槍、兩旁多留枝刺,用火燙便有直有鉤,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藥。長1丈5尺,枝有9棗11層。使用時、須與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長槍火其左右,鈀鐺把接應(yīng)后,才能發(fā)揮其效能。戚繼光的部隊,在平倭寇戰(zhàn)爭中,用狼蕪對付倭寇的長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狼蕪笨重,須體力強壯的和訓(xùn)練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盛行于明代,清代被淘汰。 37、錫鈀 中國古代一種短柄多刺的鈀。柄長3尺,柄上安裝5根堅硬的木桿,長2尺1寸,桿上裝3寸長的鐵頭。奮戰(zhàn)時,“進退周旋,慣能隔架槍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戰(zhàn)。 38、扒 勾擊格架長兵器,扒長柄、橫端有齒、棚農(nóng)家用的鐵齒把差不多。主要用于船戰(zhàn)??梢愿窦軘橙碎L兵器,也能乘機殺傷敵人,《西游記》中豬八戒用的就是這種兵器。 39、鏜鈀 中國古代擊刺、擋隔的多刃大兵器。鏜鈀是從農(nóng)具演變來的兵器,創(chuàng)始干明代中葉御倭戰(zhàn)爭中,分為鈀、鏜鈀、扒、錫鈀、鏟、馬叉六種,統(tǒng)稱鈀。其中鈀長7尺6寸,重5斤,中鋒似矛頭。長出兩股2寸。兩旁各有一橫股,有四棱形刃。這種兵器可擊、可御,兼矛盾兩用。每兩名銳把手配備三十文火箭。敵人離遠時,兩股可以充當火箭架,用來發(fā)射火箭敵人;迫近時,持之以殺敵;當與敵人兵刃交加時??梢约苣脭承?,被稱為軍中最利者。 40、長刀 古代安有長柄的大刀。一種砍殺兵器。創(chuàng)自后漢時期,有單面刃、雙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稱各不相同。三國時稱偃月刀,晉代稱大刀,刃長3尺,柄長4尺,下有鐵糟。唐代稱陌刀,全長1丈,重15斤。它是從佩刀和短柄長刀發(fā)展起來的,是漢后各代的常備武器之一。 41、樸刀 中國古代刀名。其柄比大刀的短,雙手使用?!端蝹鳌返诙?/SPAN>回:少華山上朱武、陳達、楊春……將了樸刀。 42、陌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唐開元之間,軍隊中初用陌刀。據(jù)《唐璃·李嗣業(yè)傳》載,唐代軍中有陌刀隊,并設(shè)有陌刀將。陌刀兩面有刃,通長l丈,重15斤。 43、拍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長約1丈。 44、鉤 鉤殺、捕獲敵人的白刃兵器。鉤有一刃或數(shù)刃,刃向內(nèi)彎曲似鷹瓜。鉤的種類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據(jù)歷代兵書記載,大致可分為三類:飛鉤、短柄鉤,長柄鉤。 45、長柄鉤 一種安有長柄的鉤。從戈、鐮演變而來。柄很長??蛇_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戰(zhàn)中。公元前11世紀的文王伐祟戰(zhàn)爭申,曾經(jīng)使用長桿鉤來攻擊崇城。《詩經(jīng)·大雅·皇點》朱熹注:鉤援、鉤梯,所以鉤行上城。鉤援鄭后世的長柄鉤。水戰(zhàn)中,使用長柄鉤或和多頭的撩鉤來割斷敵軍的船纜,蓬蓬。或搭鉤敵船,也可以用來撈取落水的敵人首級。步騎兵交戰(zhàn)時,步兵期長橇鉤鉤敵騎的下肢。 46、鉤刀 古代海戰(zhàn)中用于破壞敵艦設(shè)備的鉤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長的桿子上綴縛圈寵一把銳利的鉤形刀,接近敵艦時伸出鉤刀,鉤割敵艦桅惋的繩索,使其帆布落下從而失去風動力,戮便于接船作戰(zhàn)。凱撒在《高盧戰(zhàn)記》中曾記載,羅馬艦隊在海上與艦只比已方高大的高盧艦隊作戰(zhàn)時即使用鉤刀,割鉤高盧艦隊桅溯的繩索,使其處于被動處境。 47、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類遺存中常有發(fā)現(xiàn)。以后發(fā)展為銅、鐵及鋼制斧。主要有長斧短斧兩類。是古代出現(xiàn)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種又被演變?yōu)槎Y器,象征權(quán)力。 48、長柄斧 古代一種劈砍兵器。斧頭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裝方便,使用靈活,為唐代常備兵器之一。中國古代一種砍殺兵器,青銅制。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于砍殺,又有至石制作,多為禮儀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49、鐵刃銅餓 因餓體用銅制,而以秩為刃,故習稱鐵刃銅餓。迄今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鐵刃銅餓形狀大體相同,餓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內(nèi),內(nèi)上有一圓孔。茬餓劈與內(nèi)之間有闌。兩件銅餓的鐵刃都已殘損。一件殘長11.1厘米,闌寬8.5厘米;另一件殘長8·4厘米,闌寬5厘米。據(jù)有關(guān)單位對鐵刃銅絨的鐵刃部分進行的x射線透視,知鐵刃殘存部分包入青銅器身內(nèi)約1厘米。又通過化學分析和金相學考察,鐵刃系隕鐵鍛制而成。鐵刃銅餓時代屬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
|
來自: 鐘家臺 > 《古今戰(zhàn)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