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心悟】經(jīng)方辨治癲癇感悟 2014-07-28 中國中醫(yī)藥報 筆者近學習胡希恕運用經(jīng)方治療癲癇的經(jīng)驗,感嘆其辨證精準,療效顯著;再結(jié)合在胡希恕名家研究室跟診學習的醫(yī)案,淺談體會如下。 病案一 首先,我們回顧一則胡希恕先生的驗案: 張某,男,46歲。初診日期1981年3月13日。 因1968年8月被電擊傷、擊倒,昏迷約1分鐘,身體7處被灼傷。自此常發(fā)癲癇,大約每半月發(fā)1次,并每天頭痛無休,在當?shù)刂形麽t(yī)治療迄今未愈。現(xiàn)癥:胸脅苦滿,胃腹脹滿,早起惡心,后頭痛,喜忘,舌苔白根黃膩,脈沉弦。與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 柴胡六錢,半夏四錢,黃芩三錢,枳實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桂枝三錢,桃仁三錢,白芍三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大黃二錢,炙甘草二錢,生石膏一兩半。 上藥服16劑,惡心、頭痛已,癲癇發(fā)作較輕,約1月1次,仍喜忘。仍上方繼服10劑,癲癇未再發(fā),喜忘好轉(zhuǎn)漸已。 按:中日醫(yī)院馮世綸教授在《經(jīng)方六經(jīng)類方證》一書中,認為本證屬少陽、陽明合病,辨證要點為: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實者。病初傳少陽,勢需參、草、棗補中益氣,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陽明里,則需大黃兼以攻里,人參之補,甘草之緩,反非所宜,故去之。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其辨證要點為:久有瘀血、腹痛脅痛有定處、或有腫塊、或下血者。本方雖然處在婦人病篇,但其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此,臨床中凡因瘀血引起的胸腹痛、痛有定處的其他血證,不宜桃核承氣湯攻下者大多宜本方。 關(guān)于善忘,《傷寒論》第237條:“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胡希恕在注解該條時論述道:其人如狂、喜忘,為瘀血的要征,即《內(nèi)經(jīng)》所謂“血并于上則亂而喜忘”是也。 久瘀血其來也漸,故令喜忘;新瘀血其來也暴,故令如狂。但新者易攻,桃核承氣湯輩即能治之;久者難拔,勢須抵擋丸,方可克之。忘與狂均屬精神神經(jīng)癥。由是可知,諸精神神經(jīng)癥,多因瘀血為患,治以祛瘀活血多能取效。由此也悟出,狂躁、癲癇等腦系病變,用祛瘀法治療,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由上可知,本案初診胸脅苦滿、惡心、脈弦為少陽之癥;胃腹脹滿、苔黃膩、脈沉為陽明里實熱之象;后頭痛、喜忘為內(nèi)有瘀血之征。故綜合辨證為少陽、陽明合病兼有瘀血,結(jié)合上述辨證要點,辨方證為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病在陽明,石膏為清泄陽明里熱而設(shè)。 病案二 再看一則馮世綸的醫(yī)案: 張某,女45歲,2014年2月8日初診。 主訴:發(fā)作性肢體拘攣、抽搐30余年,加重3個月。現(xiàn)癥:近3月來癲癇每天發(fā)作7~8次,多于夜間發(fā)作,發(fā)作時上肢拘攣抽搐,左臂麻,伴有短暫意識不清(約20秒),自服苯妥英鈉未能有效控制。伴有頭暈陣作、心慌,下午5、6點時為著,無惡心,偶有盜汗,口中和,二便如常,眠差;月經(jīng)逾期3月未至;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潤,脈滑。 辨證: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五苓散證。 組方:桂枝18克,炙甘草6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澤瀉12克,豬苓10克,蒼術(shù)10克,茯苓15克。7劑,水煎服,日1劑。 3月1日復診:服藥期間,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每晚發(fā)作1~2次,上周因事停診1次,停藥后發(fā)作4~5次。頭暈、心慌減,無盜汗,月經(jīng)至,量少,口中和,納可,二便如常,舌淡紅邊有齒痕,脈細。 處方:上方增桂枝為25克。7劑,水煎服,日1劑。癥狀緩解。 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睙槀蛞?,入里呈陽明而煩躁,龍骨牡蠣斂津液、鎮(zhèn)靜除煩,而主治在陽明。故馮世綸認為,本方證當屬太陽陽明合病,治療外邪內(nèi)飲的躁煩驚悸。生龍牡雖清熱之力小于石膏,但兼有收斂、安神作用;筆者臨證中觀察到,每當病人呈現(xiàn)太陽陽明合病,而陽明證不甚時,馮世綸常常選用,靈活運用于盜汗、或者神經(jīng)精神癥狀的治療。對于盜汗,后人多認為陰虛,但胡希恕認為,盜汗多源于里熱,常常見于太陽陽明合病,此類案例,不勝枚舉。 關(guān)于五苓散,病機為外邪里飲,飲郁化熱,馮世綸認為其屬于太陽太陰陽明合病,其中豬苓、茯苓、澤瀉、白術(shù)(常以蒼術(shù)代)諸利尿藥,重在逐內(nèi)飲;澤瀉用量獨重,取其甘寒,為方中主藥,以解煩渴而主治在陽明;桂枝解外兼降氣沖,使水飲不上犯而下行。主治脈浮有熱、氣逆上渴而小便不利者。 本案初診辨證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氣上沖者為太陽;頭暈、抽搐、心悸、舌淡有齒痕苔白潤、脈滑為飲邪內(nèi)停,屬太陰;盜汗多屬太陰陽明合病?!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痰涎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癲”即癲癇,故此癲癇為水飲所致?!秱摗返?/span>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笨梢姲d眩、頭暈、肢體抽搐可理解水氣上沖,激動里飲,動及經(jīng)脈。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笨梢姲l(fā)汗過多導致血不足以養(yǎng)心故心悸,汗多出于上體部,上下體液劇烈失調(diào),因致急劇的氣上沖,不得不以手按之。故本病主要病機為飲邪內(nèi)停,水氣上沖,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五苓散。其中重用桂枝,加強降沖逆,亦即桂枝加桂湯之意。 二診增桂枝25克,以加大其降沖逆之功。 臨床中,馮世綸反復強調(diào),臨床中“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比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不必追求“因燒針而煩”,苓桂術(shù)甘湯證不必“若吐、若下后”,只要病人呈現(xiàn)出來此證,則可應用。由此可知,經(jīng)方辨證的關(guān)鍵在于癥狀反應,而非病因。此亦即經(jīng)方辨證的優(yōu)勢所在。 經(jīng)方講究方證相應,其中不僅包括方藥相應,還應包括藥物的劑量與病情相應,如桂枝湯中桂枝為三兩,桂枝加桂湯為五兩,則其發(fā)揮功用亦不同。臨床處方并非按照《傷寒論》的原方、原藥、原量,一成不變。衡量的標尺即臨床癥狀,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癥狀反應,從而個體化地選方用藥,此方為“方證相應”之要旨。(朱夢龍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