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理性思維導向,注意抒情邏輯的局限 2014年福建高考作文題是:“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FONT>孤立地評價是很難到位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是比較。首先是和本省去年的比較,其次是和其它各省比較。 和本省去年的比較,似乎有所進步。 去年的題是顧城的一首詩,意思是,假如地球沒有引力,人就會在天上飄浮的自由。為了拒絕這種“自由”,詩人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這個題目值得稱贊的一面。第一,突破了某種機械反映論的指導思想。命題者往往拘守于貼近生活,反映現(xiàn)實的教條。完全無視片面強調(diào)貼近生活現(xiàn)實,可能窒息了學生的想象。而一切創(chuàng)新是和想象是分不開的。文章并不僅是客觀對象的被動的,機械的反映,而且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寫作和修改的過程,不僅僅是語言的提升,而且是人格在超越現(xiàn)實的想象中創(chuàng)造。題目的好處不但是刺激了想象,而且在想象中揭示了矛盾。人為地球所吸引,是不自由的,飛向天空有了自由。留下的問題是如何生存的問題,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就擔憂過“高處不勝寒”的風險。不僅僅是寒冷,還有空氣,還有水和食物的問題,也就是生存的問題。如果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論題就可能深化:雖然人還不能直接在太空生活,但是太空提供了電子運動的空間,因此才有了可以遙控的衛(wèi)星,才有了汽車的定位器,才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才有可能探索月球、火星的航天器等等。這個題目想象的空間很大,不但是情感的,而且是理性的。但是,很可惜,命題者對想象的偉大作用有些漠然,造成題目明顯的有缺陷,那就是把詩人的結(jié)論強加給考生:“為了拒絕這種‘自由’,作者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痹谧杂膳c現(xiàn)實的矛盾中,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確定為現(xiàn)實,為了現(xiàn)實,寧愿犧牲自由,這在顧城的作品中,詩的境界是比較低俗的。當然,這樣的思想不是不可作為命題的材料,但是,把這樣的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肯定就規(guī)定了考生立論的題旨,就有點殺風景,把這樣的觀念規(guī)定為文章的主題,考生還有什么空間自主立意,還有什么個性獨特的發(fā)揮呢?前些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與之表面類似,但是,把二者的矛盾擺在考生面前,并沒有規(guī)定為了腳踏實地就要犧牲仰望天空的自由。 我省今年的考題,應該說,比去年開放,“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焙锰幨遣]有像去年那樣把主題包含在命題之中,把不同的觀感直接置于考生面前,讓考生自己去確立主題。題干提供的材料,顯然具有對立的性質(zhì),對立面的強大,有迫使考生作正反兩面的思考的功能。一方面是“懸崖”,一方面是“棧道橋梁”當然,繼承了去年的考題激發(fā)想象的好處。但是,比之去年的不一樣之處,乃是這種想象并沒有片面地規(guī)定為只能是立足大地,而是開放的空間比較大,把題旨隱含在對立的、矛盾中。這樣就有利于展開全面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年的考題顯然有啟發(fā)理性思考,具有議論文的導向性。這和近年來,全國大多數(shù)省的命題理性思維導向是一致的。命題特別提示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記敘文??赡苁强紤]到目前中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比較弱,不得已做出的一點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有利于顯示出區(qū)分度。 要知道要完全切題,最好是把對立的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作分析,順理成章的是寫議論文。題目的關鍵是,對同樣一種現(xiàn)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感。要展開立論進行闡釋、分析、論證,就要有一定的論據(jù)。廈門市有一種流行的方法,那就是引用名人名言。這當然是一種操作很強的優(yōu)點。但是,第一,要切題并不容易。為什么呢?目前一線教師推崇的名言,往往是勵志性的,抒情性的,而本題并不是勵志的性國,去年在顧城的詩命題,在情感上是強烈的,而情感和理性是一對矛盾,情感強烈,理性就不能不薄弱。情感邏輯以片面性為特征,如,出污泥而不染,是詩化的,但是,從嚴格理性觀之,把人的品德不受環(huán)境影響絕對化了,是片面的,因為還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事實,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才是全面的。嚴格的議論文,在思維方法上,和抒情的詩化是有區(qū)別的。此時的名言,要切題,就不能憑勵志性的詩化的取勝,而是要有哲理的全面的性。決計寫議論文的考生在引用名言時,不但要有廣泛的積累,而且要保持清醒。最好是引用比較具有哲理性的名言,例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味著“仁者不能見智,智者不能見仁”。然后,再作稍微理性一點的分析,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現(xiàn)象?如果在理性的分析上自知不足,則可以回到感性上來,舉一些感性的材料,對某些對議論文有所準備的考生來說,完成一篇文章,難度不是太大。當然,這只是一種思路,另一種則思路是,詩化的,懸崖是可以轉(zhuǎn)化為通途的,如果以抒情為務,可以引用毛澤東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但是,光是這樣,可能沒有層次,沒有深度,比較單薄。如果把把懸崖和棧道橋梁矛盾展開分析,懸崖變成通途,不是像詩的想象中那樣簡單的,而是充滿了矛盾的,而矛盾的轉(zhuǎn)化是要有條件的:首先是,橋梁棧道有沒有建造的必要;其次是,經(jīng)濟上是不是足夠的投資和效益;再次是有沒有相應的科技術(shù),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有失敗的可能等等。理性思維的客觀性,嚴密性和抒情邏輯的主觀性是不同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年我省的命題的理性導向是明確的,和許多省份的命題可謂異曲同工:如遼寧省的:“祖孫二人倚窗遠眺,瞧萬家燈火,大街通明,霓虹閃耀,真美。男孩說,要是沒有電。沒有現(xiàn)代科技,沒有高樓林立,上哪兒看去?老人頷首,又沉思搖頭:“可惜漫天繁星沒有了,滄海桑田轉(zhuǎn)眼之間?。‘斈昴切┳嫦壬蕉催咟c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漢燦爛,他們欣賞的也許才是美景。”山東省的題目:窗口下一個畫框,通過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畫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靜,有的人看到的是鬧。題目和我省的如出一轍,但是比較粗糙,“窗下一個畫框”是沒有來由的,而有人看到的雅,有人看到俗,也空洞抽象,所指不明。 當然,我省的命題,并非十全十美。在語言上有明顯的疏漏。 如,“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邏輯就并不嚴密,空谷,有兩重意涵,空,意味著無人,最切近的聯(lián)想幽蘭,幽,與空相近。此外,還有空谷足音,空谷傳聲,說明,由于空谷,回聲比較響。這些都是成語詞典現(xiàn)成的。所有這一切,都與懸崖并無更直接的聯(lián)想,就算是聯(lián)想到“懸崖”,那也是呈圓形閉合狀。此等形態(tài),如作橋梁,則毫無意義,如建棧道,則首尾相連,全無橋梁、棧道之交通功能。此題顯然經(jīng)我省精英教師反復推敲,邏輯粗疏如此,實在是令人扼腕。 雖然如此,我省的命題議論文導向多數(shù)省份不約而同,教育家熊丙奇先生在新浪網(wǎng)上說,“把各省市的材料作文放在一起,不少給人似曾相似之感,比如廣東和遼寧的高考作文,材料說的都是科技進步和人的關系,湖北、福建、山東的作文則都涉及看“風景”,這表明,在材料的提供上,出題者的思路還比較局限——材料作文的要義是拓寬考生的思辨、表達空間,這同樣給出題者提出要求,要有開放的出題思維?!?/FONT>其實,熊先生此言,還停留在從主題命題與到非主題命題的進展上,故拘于材料作文的視角上,其實近年高考作文命題,早已跨越了材料和話題之說,發(fā)展到從抒情散文到理性邏輯的導向上。熊先生所說的的材料的“似曾相識”,恰恰是缺點,而是近年來與世界接軌的以理性思維為評注的歷史潮流。雖然處在共同的歷史潮流中,但是并不雷同,而是風格各異,各有所長。如,湖北省的“游客在山下的時候,碰到山上旅行團下來,問山上風景,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在眾說紛紜之際,這題目好在議論的開放性,其不足乃是拘于日常經(jīng)驗,比較淺白。廣東題: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數(shù)碼科技的時代,照片很多,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被稀釋。這樣的命題,就接觸到現(xiàn)代化與前現(xiàn)代之矛盾,應該說,更能考核出考生的對當代社會問題的獨立思考的深度。而北京題則羅列一系列“老規(guī)矩” “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笑不露齒 話不高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勤儉持家”,在新時期淡化,要求考生發(fā)表意見。這類考題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的繼承和分析和批判問題,意蘊比較深邃。比之上海題的純粹思辨的議題要復雜得多,對考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也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