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利的盆魚牙有可能是良渚時期加工玉器的工具,尚未得到證實。而用硬度高的健石、黑暇石以及石英水晶等作為雕刻工具,有了實物的證明。在江蘇句容的西北,有一處名為“丁沙地遺址”的地方,據(jù)有關專家考證,這里是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玉石作坊的遺址。1998年進行發(fā)掘時,出土的玉器、玉料和加工工具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實物雖然默默無語,但突出的形狀、明顯的痕跡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那遠古時期的琢玉故事。 玉器的制作脫胎于石器加工業(yè)。玉器加工的大多數(shù)工藝手段均來自石器加工工藝。二隨著技術的進步,玉、石加工業(yè)分離的趨勢愈加明顯。有考古證明,裕澤文化中晚期的磨盤墩玉器加工業(yè)已采用縫石鉆頭和雕刻器對玉器進行鉆孔和雕刻。而良渚文化晚期的丁沙地玉石加工作坊遺址出土的玉器加工工具有:陰線雕刻工具、片切割工具和打磨礪石工具。 其中用于陰線雕刻的器身較小,長、寬均在3厘米以內。令人注意的是,這些雕刻器形體雖小,但表面明顯有經過多次打擊修理的痕跡,鋒利的尖部或弧狀的刃部特別醒目,可明顯看出,這是用于玉料表面淺陰直線或曲線的刻劃的工具。我們可以想見,古人是把這些尖刃的工具頭固定在一個柄上,在玉器的表面雕刻線條的。 丁沙地遺址還出現(xiàn)了尚未完成的玉器和玉料78件。其中有留下管鉆加工痕跡的玉料11件,這類切割以管狀硬物為工具,輔以“解玉砂”進行,工藝有單面鉆和雙面鉆之分。按照加工的器種不同,可以明顯分為琮、鐲類鉆芯,璧、城類鉆芯和柱形器類鉆芯。留有片切割加工痕跡的玉料17件,明顯的切割痕跡,表明是使用硬度較高的片狀砂巖質石鋸雙面對切,最后是通過敲擊分離,來完成切割工作的。還留有線切割加工痕跡玉料10件??梢钥闯龃祟惽懈钍且匀嵝跃€狀物體為工具,輔以“解玉砂”進行的切割,在同一切割面上為單一方向的切割。 從遺址出土的玉料及相關工具,可以看出,線切割和片切割存在的差異:一是切割槽的形狀不同,線切割為“u”形,片切割為“V”形。二是切割的對象不同。一般對較厚的玉料采用線切割,而對較薄的玉料采用片切割。三是在切割磨擦面上留下的痕跡不同。線切割留下深淺不一的弧狀凹槽,片切割留下細密的橫向擦痕。這兩種痕跡的深淺粗細與工具質地,解玉砂的顆粒,用力的大小、方向、速度以及加工者的停頓有關。但是用什么樣材質的“柔性線”、什么樣材質的“管鉆”,由于發(fā)掘中未發(fā)現(xiàn)線狀切割、管鉆和拋光工具,我們只能猜測和想象了。 出土的這些實物證明,幾千年前的丁沙地玉雕作坊,采用了更為復雜的工藝手段對玉器進行琢磨。有專用的玉器表面線條雕刻工具。管鉆時采用“程鉆”工藝。普遍使用線切割和片切割相結合的方式加工玉器坯料。對琮、鐲等玉器內孔的打磨使用專門的柱狀圓弧面礪石,對斧、鉞等的內孔打磨使用實心的圓錐狀磨石,并對磨石砂料的粗細有了嚴格區(qū)分。加工工藝的不斷進步,標志著良渚文化玉器加工業(yè)進人成熟階段。 從地理位置上看,丁沙地遺址位于寧鎮(zhèn)地區(qū)西部,明顯地受到太湖區(qū)良渚文化的影響。丁沙地玉石加工作坊和磨盤墩遺址,分別處于寧鎮(zhèn)地區(qū)的西端和東端。而且考古不斷發(fā)現(xiàn),兩地之間尚有不少健石制品的出土點。這樣我們可以推測,在裕澤一良潔文化時期,寧鎮(zhèn)地區(qū)的沿江靠山之處,有可能存在一個玉器作坊群。此作坊群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礦藏優(yōu)勢,延續(xù)并發(fā)展了本地區(qū)發(fā)達的玉器制作工藝。由于緊鄰以寺墩、高城墩為中心的良渚文化太湖西北區(qū),該作坊群必然最先與此區(qū)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并逐漸成為良渚文化玉禮器的主要生產區(qū)。從遠古的良渚文化,到今天的玉器“蘇揚工”,都是當時的玉器加工之祥地,歷史竟然是如此的重疊與巧合! 來源:孫永
|
|
來自: Seven_Five > 《美玉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