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廠房,機器放在墳地旁的空地上,工人和廠長一起住草棚 唯一高待遇的是德國、蘇聯專家,配備了專家樓、專家牛奶、專家舞會 不管對不對,生活在鄭州西郊的老居民對這幾座高聳的水泥塔各有各的稱呼,大煙囪、大柱子、冷卻塔…… 這個塔是西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它所在的廠是老鄭州人俗稱的熱電廠,它從上世紀90年代已經改成合資企業(yè),也就是現在的鄭州新力電力有限公司。 鄭州晚報記者 張華/文 張翼飛/圖 頒發(fā)木頭印章一枚,建設路發(fā)電廠成立 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鄭州工業(yè)迅速發(fā)展,特別是紡織業(yè)規(guī)模宏大,需要大量電力和蒸汽。當時正值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央批準在鄭州建一座熱電廠。 1955年7月,熱電廠籌建處成立,隸屬鄭州火電廠黨委領導。同年8月廠址選定后獲批計劃任務書,1956年3月開工建設。一期工程兩臺1.25萬千瓦機組分別于1957年10月11日和11月17日投產。 一期工程移交前,鄭州市委決定鄭州熱電廠與鄭州火電廠分離,定名為鄭州市建設路發(fā)電廠,并頒木頭印章一枚,后經河南省電業(yè)局批準,正式更名為鄭州熱電廠。 鄭州熱電廠二、三、四期擴建工程分別于1960年、1966年、1969年竣工,共增加4臺2.5萬千瓦凝氣機組,6000千瓦背壓機1臺,2.5萬千瓦調相機1臺,總裝機容量13.1萬千瓦。 從1956年建廠以來,鄭州熱電廠成為河南電力的搖籃。 1979年,河南省電業(yè)局將鄭州火電廠(363)并入鄭州熱電廠,共有11臺機組,12臺鍋爐,裝機總容量14.9萬千瓦。 1992年,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中外合資的鄭州新力電力公司成立,把鄭州熱電廠改建成100萬千瓦級的大型熱電聯產企業(yè)。 最初的電廠廠房、發(fā)電機、工人都是借的 雖然耳朵有點背,但87歲的王序詩坐在輪椅上回憶起在鄭州廠的歲月時,思維清晰。 1949年,當時在鄭州面粉廠工作的王序詩被調到當時的“電廠”,在汽輪機組工作。 電廠,即鄭州電力廠。1914年,開封普林電燈公司總經理魏子青投資成立明遠電氣公司。1948年10月,鄭州解放,明遠電氣公司當時屬于公用電氣業(yè),更名為黃河機工隊鄭州電力廠。1949年3月,鄭州市人民政府接管,位于二馬路的黃河機工隊鄭州電力廠改名為鄭州電力公司。 “當時廠里啥都沒有,連發(fā)電機都是借人家的?!蓖跣蛟娬f,廠子是借的,發(fā)電機是從豫北紗廠借的,人也是從別的地方抽掉的,從發(fā)電到供電,總共才有28人。 這么小的規(guī)模,能發(fā)多少電?王序詩說,發(fā)電規(guī)模小,發(fā)電量少,因為在當時的鄭州,用電的地方也少。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電力供應成了當務之急,1950年5月,中南燃料工業(yè)部組建鄭州電廠工程處,其任務是:鄭州電力公司擴建和新電廠的選址籌建。 363電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援助中國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籌建于1950年5月,直到1953年10月29日,1號機組才正式發(fā)電,在363工地舉行典禮時,才定名為鄭州火力發(fā)電廠。 沒有廠房,機器就放在露天空地上 20世紀50年代,鄭州陸續(xù)出現了國棉廠、砂輪廠和印染廠,需要工業(yè)用熱和用電,鄭州的電開始供不應求。 1956年,20歲小伙子張文彬被招工,來到了剛剛籌建的熱電廠,廠子已經有400多名員工。之前鄭州沒有供過熱,張文彬和同事被派到東北學習。 “二三十個人住草棚,夏天熱得人都睡不著覺?!被氐洁嵵?,簡陋的廠子讓張文彬驚呆了,沒有廠房的廠子,周圍全是墳場,土地是借三官廟村的,周圍都是田地,不管是工人還是廠長、書記,都住在草棚內,機器放在空地上,圍著機器建房子,機組和廠房齊頭并建。 當時,廠子的口號是“先生產后生活”,因為確實沒啥生活,因為啥都沒有。 廠房建起來了,通了1路公交車,一些老職工家屬開始從老家搬過來,食堂也有了。 為了讓外國專家喝上牛奶,還辦了奶牛場 當時鄭州火電廠是由蘇聯專家援建的,鄭州熱電廠籌建時,由民主德國協建,分四期工程,相繼建成發(fā)電。 德國專家抵達時,還帶來兩臺發(fā)電機組。讓張文彬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專家工作要求非常嚴格,“核心部件一律不準拆開,密封得非常嚴”,為了學技術,當時的工人偷偷地拿工具撬開,“很多德國來的機器不是用壞的,是學壞的”。 為了鉆研,在機器還未安裝時,張文彬和同事們就鉆到1米多高的管道內,查看內部情況,然后畫圖紙,以便將來維修時心中有數。 不管是蘇聯專家還是德國專家,待遇都是高規(guī)格,有專門修建的專家樓,地板等裝飾都是選最好的材料。專家工作時,由市公安局隨身配備保衛(wèi)人員,由市政府安排隨身翻譯。 外國專家愛喝牛奶,不管是鄭州火電廠還是鄭州熱電廠,都專門辦了奶牛場進行鮮奶供應。當時的鄭州沒有娛樂活動和娛樂場所,為了豐富外國專家們的生活,每到周末,都要組織青年團員到專家們的住所舉辦舞會。 “到電新街轉一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 說話聲音洪亮,思路清晰,71歲的李懷寶回憶自己進廠經歷時說,那時鄭州熱電廠已經度過了最初艱難的籌建期,生產步入了正軌。 1964年,李懷寶進入鄭州熱電廠,廠房條件已經轉好,廠里職工近800人,4個職工一間宿舍。廠里已經有伏爾加、北京吉普、解放大卡車,還有兩臺轎車,“當時的熱電廠在鄭州絕對是個大廠”。 1984年,鄭州熱電廠進行改擴建,跟鄭州市火力發(fā)電廠、電子配件廠等合并,規(guī)模越來越大。隨后還建了生活區(qū)、俱樂部等,電新街成為一個小社會?!暗诫娦陆洲D一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 1990年,鄭州熱電廠再次進行擴建,榮毅仁專門參加了典禮。 下班前先洗澡,洗澡水都是黑的 行走在如今的鄭州市新力電力有限公司廠區(qū),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即使在機房也見不到煤灰。這在上世紀60年代是無法想象的。 “只需一夜,廠區(qū)就是厚厚的一層煤灰?!崩顟褜氄f,當時的廠區(qū)沒有除塵、脫硫等措施,職工下了班沒法出門,必須要先洗個熱水澡,“洗個臉水都是黑的,當時的每個機房班組都有洗澡堂。燃料車間的工人更嚴重,下班4個小時之內,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在當時,不少工人犯有塵肺病,也是職業(yè)病?!?/p> 到了1992年前后,廠子里爭創(chuàng)一流發(fā)電廠,開始上馬除塵設備,機關人員也下廠區(qū)打掃衛(wèi)生,在廠房的樓頂,李懷寶和工人們去打掃時,發(fā)現煤灰一尺多厚。 經過幾年的努力,熱電廠里再也沒有“灰塵撲面而來”的情況。 “鄭州熱電廠的發(fā)展史就是鄭州工業(yè)發(fā)展的一個見證史?!睆埼谋蛘f。 征集令 1.征集老照片 1949年至2002年的鄭州老照片,投稿見報即可獲取價值50元的禮品。 所有見報照片將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以及幸運獎10名,分別獎勵價值1000元、500元、300元及100元的獎品。 2.有獎問答 本報將從老照片中挑選圖片,設置有獎問答題,并提供精美禮品進行獎勵和抽獎。 3.專題故事、散文、詩歌征集 《光陰的故事》還將制作一批精良的懷舊專題,征集專題故事、詩歌、散文等。 欄目內容征集電話: 0371-67655293 15803831673 征集郵箱:zzwb06@163.com 欄目商家合作電話: 18638929923 馬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