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是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中國古代唐朝學(xué)者孔穎達(dá)對親戚的注解為:親指族內(nèi),戚言族外。
直系血親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親 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shù)钠拮?nbsp;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姻親 丈夫:結(jié)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jié)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婦 叔祖母(嬸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婦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1、祖輩: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guān)于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yuǎn)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后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yuǎn)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yán)君”、“尊親”、“嚴(yán)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xí)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yán)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qū)懽鳌耙薄?BR clear=all>(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xù)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后母、假母、續(xù)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后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rèn)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rèn)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guān)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tǒng)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xiàn)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tǒng)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guān)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bǔ)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tǒng)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后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胺颉奔由掀渌郊映煞值谋硎菊煞蛞獾南嚓P(guān)稱謂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nèi)”、“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guān)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yán)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guān)親屬: (1)岳丈:是對于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nèi)兄”、“內(nèi)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nèi)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guān)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shù)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shù)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guān)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guān)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后主要用作兒子之稱。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yǎng)的子女,又稱“養(yǎng)子”、“養(yǎng)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后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qū)懽鳌跋眿D”。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尋烏通俗慣用稱呼
稱人 |
尊稱 |
自稱 |
對他人自謙 |
稱他人者 |
父(母) |
父(母)親大人 |
兒 |
家嚴(yán)(慈) |
令尊(堂) |
兄 |
大哥大人 |
弟 |
家兄 |
令兄 |
弟 |
吾弟 |
兄 |
舍弟 |
令弟 |
姊 |
大姊 |
弟 |
家姊 |
令姊 |
妹 |
吾妹 |
兄 |
舍妹 |
令妹 |
夫 |
夫子 |
妻 |
外子 |
尊夫子 |
妻 |
吾妻 |
夫 |
拙荊 |
尊夫人 |
子(女) |
吾子(女) |
父 |
小子(女) |
令郎(愛) |
曾祖父(母) |
尊曾祖父(母)大人 |
曾孫 |
家曾祖父(母) |
令曾祖(祖母) |
祖父(母) |
尊祖父(母)大人 |
孫 |
家祖父(母) |
令祖父(母) |
伯父(母) |
尊伯父(母) |
侄 |
家伯(伯母) |
令伯(伯母) |
叔父(母) |
尊叔父(嬸母) |
侄 |
家叔(嬸母) |
令叔(嬸母) |
族伯(叔) |
尊伯(叔)臺 |
族侄 |
家族伯(叔) |
貴家族伯(叔) |
堂伯(叔) |
尊伯(叔) |
愚侄 |
家堂伯(叔) |
令家族伯(叔) |
宗叔 |
尊宗叔 |
宗愚侄 |
敝本家 |
貴華宗 |
堂兄(弟) |
尊兄(賢弟) |
愚弟(兄) |
敝堂兄(弟) |
令堂兄(弟) |
族兄 |
尊兄臺 |
愚弟 |
家族兄 |
貴同族 |
宗兄 |
尊宗兄 |
宗愚弟 |
敝本家 |
貴華宗 |
侄 |
賢侄 |
愚叔 |
舍侄 |
令侄 |
侄孫 |
賢又侄 |
愚叔祖 |
舍侄孫 |
令侄孫 |
注:對他人自謙若已故者上輩稱先下輩稱亡。
稱人 |
尊稱 |
自稱 |
外公(婆) |
尊外袓父(母) |
愚外孫 |
母之兄弟 |
尊母舅 |
愚外甥 |
母之伯(叔) |
尊外祖伯(叔) |
愚外侄孫 |
母之外侄 |
尊(賢)表兄(弟) |
愚表弟(兄) |
母之伯(叔)祖 |
尊外祖伯(叔)曾祖 |
愚甥又侄孫 |
母舅之孫 |
賢表侄 |
愚表伯(叔) |
母之姊(妹)夫 |
尊母姨丈 |
忝襟侄 |
外孫 |
賢外孫 |
愚外祖 |
外侄孫 |
賢甥侄孫 |
愚外伯(叔)祖 |
外甥 |
賢外甥 |
愚母舅 |
外甥女 |
賢甥女 |
愚母舅 |
舅母 |
尊舅母 |
愚外甥 |
外祖母之妯娌 |
尊外伯叔祖母 |
愚甥侄孫 |
外甥之妻 |
賢甥媳 |
愚舅父 |
舅公 |
尊舅祖 |
愚甥孫 |
舅母 |
尊舅母 |
愚甥孫 |
表兄弟 |
尊(賢)表兄(弟) |
愚表弟(兄) |
表兄弟之妻 |
尊(賢)表嫂(弟媳) |
愚夫表弟(兄) |
表姊(妹) |
尊(賢)表姊(妹) |
愚表弟(兄) |
表伯叔 |
尊表伯叔 |
愚表侄 |
表姑丈 |
尊表姑丈 |
愚表內(nèi)侄 |
表內(nèi)侄 |
賢表內(nèi)侄 |
愚表姑丈 |
表姊(妹)之夫 |
尊(賢)表姊(妹)夫 |
愚表內(nèi)弟(兄) |
舅之婿姑之婿同 |
表內(nèi)兄(弟) |
尊(賢)表內(nèi)兄(弟) |
愚表姊(妹)夫 |
妻姑太之子妻母舅之子同 |
姑母 |
尊姑母 |
愚外侄 |
姑婆 |
尊姑婆 |
愚外侄孫 |
姊丈之祖 |
尊太世翁 |
姻又晚生 |
姊丈之父 |
尊太親家 |
姻晚生 |
姊丈之子 |
賢外甥 |
愚母舅 |
姊丈之孫 |
賢外甥孫 |
愚舅祖 |
姊丈之女 |
賢外甥女 |
愚舅父 |
姊丈之孫女 |
賢甥孫女 |
愚舅祖 |
姊丈之婿 |
賢外甥婿 |
愚內(nèi)母舅 |
姊丈之孫婿 |
賢甥孫婿 |
愚內(nèi)祖母舅 |
姊丈之侄 |
賢姻臺 |
姻眷教生 |
姊丈之兄(弟) |
尊姻兄 |
愚姻眷弟 |
姊丈之伯(叔) |
尊姻伯(叔) |
姻眷教侄 |
姊丈 |
尊姊丈 |
愚內(nèi)弟 |
妹夫 |
賢妹夫 |
愚內(nèi)兄 |
姑丈之父 |
尊老太翁 |
姻又晚生 |
姑丈之子 |
尊(賢)表兄弟 |
愚表弟(兄) |
姑丈之孫 |
賢表侄 |
愚表伯(叔) |
姑丈之婿 |
賢表姊(妹)夫 |
愚表內(nèi)兄)弟) |
姑丈之孫婿 |
賢表侄婿 |
愚表內(nèi)伯(叔) |
姑丈之侄 |
賢姻兄 |
姻眷弟 |
姑丈之伯(叔) |
尊姻老先生 |
姻眷晚 |
姑丈之兄(弟) |
尊姻伯(叔) |
姻眷教侄 |
母姊妹之夫 |
尊襟丈 |
忝襟侄 |
母姊妹之子 |
尊姨兄 |
愚姨弟 |
姑丈 |
尊姑丈 |
愚內(nèi)侄 |
姑婆丈 |
尊祖姑丈 |
愚內(nèi)侄孫 |
稱人 |
尊稱 |
自稱 |
妻之父(母) |
尊岳父(母) |
愚子婿 |
妻之祖父(母) |
尊內(nèi)祖父(母) |
愚孫婿 |
妻之兄(弟) |
尊(賢)內(nèi)兄(弟) |
愚妹(姊)夫 |
妻兄(弟)之妻 |
尊(賢)內(nèi)嫂(弟媳) |
愚妹(姊)夫 |
女之夫 |
賢婿 |
忝岳 |
孫女之夫 |
賢孫婿 |
愚內(nèi)祖 |
侄婿 |
賢侄婿 |
愚內(nèi)伯(叔) |
侄孫婿 |
賢又侄婿 |
愚內(nèi)伯(叔)祖 |
妻之伯(叔) |
尊內(nèi)伯(叔) |
愚侄婿 |
妻之伯(叔)祖 |
尊內(nèi)伯(叔)祖 |
愚又侄婿 |
妻之侄 |
賢內(nèi)侄 |
愚姑丈 |
妻之侄孫 |
賢內(nèi)侄孫 |
愚祖姑夫 |
妻之外公 |
賢內(nèi)外祖 |
愚甥孫婿 |
外孫婿 |
賢甥孫婿 |
愚內(nèi)外祖 |
妻之母舅 |
賢內(nèi)母舅 |
愚甥婿 |
甥婿 |
賢甥婿 |
愚內(nèi)母舅 |
妻之姑丈 |
尊內(nèi)姑丈 |
愚內(nèi)侄婿 |
內(nèi)侄婿 |
賢侄婿 |
愚內(nèi)姑丈 |
妻姊妹之夫 |
尊襟兄 |
忝襟弟 |
妻姊妹之子 |
尊襟侄 |
忝襟丈 |
妻姊妹之翁 |
尊姻叔 |
姻教侄 |
關(guān)系人 |
尊稱 |
自稱 |
親家對親家 |
尊親家 |
姻侍教弟 |
親家對親家之父 |
尊世翁 |
姻晚生 |
親家對親家之兄弟 |
尊姻伯(叔) |
姻家侍教弟 |
親家對親家之子 |
賢姻臺 |
姻侍教生 |
親家對親家之祖 |
尊姻太世翁 |
姻又晚生 |
親家對親家之孫 |
賢姻臺 |
姻世生 |
親家對親家之伯叔 |
尊姻伯叔 |
姻家教侄 |
親家對親家之侄 |
老姻臺 |
姻家教生 |
親家之父對親家 |
親家 |
姻侍教生 |
親家之父對親家之父 |
尊姻翁 |
姻侍弟 |
親家之父對親家之子 |
賢姻臺 |
姻家教生 |
親家之父對親家之侄 |
賢姻臺 |
姻家教生 |
親家之父對親家之祖 |
姻太翁 |
姻教侄 |
親家之父對親家之孫 |
賢姻臺 |
姻世生 |
親家之父對親家之兄弟 |
姻兄 |
姻家教生 |
親家之父對親家之伯叔 |
姻伯叔 |
姻家教弟 |
親家之子對親家 |
尊太親翁 |
姻晚生 |
親家之子對親家之父 |
尊姻老世翁 |
姻又晚生 |
親家之子對親家之子 |
尊姻兄臺 |
姻眷教弟 |
親家之子對親家之兄弟 |
尊姻伯叔 |
姻家教侄 |
親家之子對親家之侄 |
姻兄臺 |
姻家教弟 |
親家之子對親家之伯叔 |
尊姻老太翁 |
姻家又晚生 |
親家之子對親家之祖 |
尊姻老太世翁 |
姻又晚生 |
親家之祖對親家 |
尊老姻臺(親家) |
姻世教生 |
親家之祖對親家之子 |
賢姻臺 |
姻世生 |
親家之祖對親家之父 |
尊老姻臺(世翁) |
姻世教生 |
親家之祖對親家之祖 |
老姻翁 |
姻世教弟 |
親家之孫對親家 |
尊老太親翁 |
姻又晚生 |
親家之孫對親家之父 |
尊老太世翁 |
姻又晚生 |
親家之孫對親家之子 |
尊姻伯 |
姻教侄 |
親家之孫對親家之孫 |
尊姻兄 |
姻眷教弟 |
親家之伯(叔)對親家 |
尊親家 |
姻家教生 |
親家之伯(叔)對親家之父 |
尊姻翁 |
姻家愚弟 |
親家之伯(叔)對親家之子 |
賢姻臺 |
姻家世生 |
親家之兄(弟)對親家 |
尊親家 |
姻家教弟 |
親家之兄(弟)對親家之父 |
尊姻太翁 |
姻家教侄 |
親家之兄(弟)對親家之子 |
賢姻兄 |
姻家教生 |
親家之兄(弟)對親家之兄(弟) |
老姻兄 |
姻家教弟 |
親家之侄對親家 |
太親翁 |
姻家晚生 |
親家之侄對親家之父 |
尊姻老世翁 |
姻家又侄 |
親家之侄對親家之兄(弟) |
姻伯(叔) |
姻家教侄 |
親家之侄對親家之子 |
姻兄 |
姻家愚弟 |
親家之妻對親家之妻 |
尊親母 |
姻侍弟婦 |
親家之妻對親家之母 |
尊太親母 |
姻晚婦 |
親家之妻對親家之媳 |
賢夫人 |
姻侍生婦 |
親家之妻對親家之祖母 |
尊姻老太母 |
姻晚生婦 |
親家之妻對親家之孫媳 |
賢夫人 |
姻又生婦 |
親家之媳對親家之妻 |
尊太親母 |
姻晚生婦 |
親家之媳對親家之母 |
尊姻老太母 |
姻又晚婦 |
親家之媳對親家之媳 |
姻嫂夫人 |
姻眷弟婦 |
親家之母對親家之妻 |
尊親母 |
姻侍生婦 |
親家之母對親家之母 |
世婆 |
姻世弟婦 |
親家之母對親家之媳 |
賢夫人 |
姻世生婦 |
附注:凡稱請對上輩、平輩長者同用尊字,平輩小者、下輩用賢字,上兩輩多用太字;自稱處對上輩用晚生,對平輩用弟,對晚輩用生;本干姻親用侍字,旁枝姻親用家字。此俗例也。
稱人 |
尊稱 |
自稱 |
父之師長 |
太老夫子 |
小門生 |
父之盟兄(弟) |
譜伯叔 |
如侄 |
父之友 |
世伯 |
如侄 |
業(yè)師 |
老夫子 |
門生 |
學(xué)生 |
賢棣 |
友生 |
師之父 |
太夫子 |
門晚生 |
師之兄 |
尊師兄 |
眷世弟 |
師之伯叔 |
尊師伯叔 |
門愚侄 |
師之子 |
世兄 |
世愚弟 |
學(xué)生之父 |
仁兄 |
通家弟 |
學(xué)生之祖 |
世翁 |
世愚侄 |
學(xué)生之兄弟 |
世兄 |
世愚弟 |
同學(xué) |
同學(xué)兄 |
同學(xué)弟 |
朋友 |
仁兄 |
弟 |
同年 |
庚兄 |
庚弟 |
同年之父 |
尊庚父 |
忝庚侄 |
同年之子 |
賢庚侄 |
忝庚伯叔 |
普通:大德望、大國民、大鄉(xiāng)望
合 :大世家、大望族、大世望
老輩:大世英、大碩望
平輩:大時彥、大時杰
下輩:大英長、大英杰
媒人:大月老、大冰判
母舅:大渭陽
外甥:大宅相
岳父:大泰山
婿郎:大乘龍
普通:大賢德
長輩:大圃苑、大壺苑
平輩:大淑德、大淑媛
晚輩:大閨秀、大高儀
岳母:大泰水
年齡的別稱
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shè)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xué)語的聲音。如牙牙學(xué)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xué)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敝軙?,指嬰兒周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jié)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jié)的意思??偨侵唬ㄓ啄昃拖嘧R的好朋友)??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巴b”,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jù)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shù)之年:兒童九歲。 10歲 幼學(xué):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币驗楣糯淖譄o標(biāo)點,人們就截取“幼學(xué)”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
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xué)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
15歲為“志學(xué)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保?BR>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jì)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16歲 二八:為16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jì)年?!锻ㄋ拙帯分性疲骸叭羝穾r贈張洎'功成當(dāng)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锻ㄋ拙帯D女》“宋謝幼盤詞'破瓜年紀(jì)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FONT>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叭豕凇奔茨隄M20歲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jì)。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抖Y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dāng)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征《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BR>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爸笔恰爸烀钡目s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jì)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祝何覈糯酶芍в洉r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 “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jì)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fù)始。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干支紀(jì)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
70歲為“從心之年”。 古?。汗糯嘶畹?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yǎng)》中寫道:“七十曰耄?!薄抖Y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jì)。耄,七八十歲的年紀(jì)。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zhuǎn)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dāng)養(yǎng)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yǎng)護(hù)。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编嵭ⅲ骸捌?,猶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币馑际牵喝酥涟贇q,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上壽:百歲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
108歲。 140 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fā)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fā)時自然下垂的短發(fā)。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fā)”的,意思相同,如《后漢書·呂強(qiáng)傳》就有“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fā)扎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fā):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jīng)圣治》:“故親生只膝下?!?BR>孺子:兒童?!睹献与x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币灿米骼先藢δ贻p后生的稱呼?!妒酚浟艉钍兰摇罚骸案溉ダ锼?,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BR>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皭圩源杲鹇曎碚瘛保ā段倪x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芭釉S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睹献印る墓隆罚骸罢煞蛏笧橛惺?,女子生命而愿為有家?!敝祆浼ⅲ骸澳幸耘疄槭?,女以男為家?!?BR>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jié)婚的女子?!疵献恿夯萃跸拢骸皟?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BR>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jié)婚的男子。 另外稱老人的有: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xiāng)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BR>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fā)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fā):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fā)由白變黃。“黃發(fā)” 是枯黃的頭發(fā)。人老了,頭發(fā)上由黑變白,白發(fā)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關(guān)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