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展變化,命運跌宕起伏,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充分認識歷史上的中華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創(chuàng)新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歷史責任。 1.和而不同。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禮記·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_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萬物才得以育?!昂投煌笔侵腥A“和”文明中極有意義和超越時空的內容?!墩撜Z》記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爆F(xiàn)實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以達共存共榮?!昂投煌笔侵腥A文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共長所作的經典詮釋和處世準則,也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2. 天人合一。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不但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對于今天人類追求和平與發(fā)展以及社會和諧仍具有重要啟迪?!疤烊撕弦弧钡挠^念說明,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規(guī)律運動,人也必須遵照天地規(guī)律去認識和改造自身,才能適應天地規(guī)律。當今世界,“天人合一”思想為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指明了方向。
3.包容特征。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特征。從中國歷史的長河看,儒、釋、道三家都有包容傳統(tǒng),其中儒家以傳承夏、商、周三代文化為己任,主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包容品格。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zhàn)中進行文化更新,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新階段。人類文明同樣需要海納百川的包容品質來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fā)展。
4.人格價值。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睂仍诘纳贫藬U充,使之變?yōu)橹黧w的道德意志,以“大丈夫”氣概立于天地之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著重強調個人對整體的義務、責任與擔當。林則徐說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體現(xiàn)了這種責任和擔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寓于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中,宋代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文情懷的典型表達。 5.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侵^大同?!保ā抖Y記·禮運篇》)天下為公的理念,既顯示了作為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顯示了理想的社會政治境界。 6.人倫情懷。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視人的社會關系網絡——人倫關系的建立。儒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落入一張已經織好的人倫網絡當中。正是因為倡導人倫義務,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充滿了人文氣息。 7.開放變革。《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逼鋵?,《周易》的“易”就是變易的意思。中華文化也包含著開放的思想。中國的漢唐盛世,都是開放的朝代。漢代通西域,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文明。絲綢之路開通,形成雙向交融的文化格局,中華文化既得以向外廣泛傳播,同時也從外面得到啟示和豐富。明代鄭和下西洋,成為中華文明對外開放的壯舉。任何一個國家或文明,要繁榮發(fā)展,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必須實行開放變革才有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