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溶洞的特點來拍攝。因為溶洞中全都依賴彩燈照明,在變幻莫測的彩燈下,不少攝影愛好者便會感到束手無策,常因手持晃動或相機設置不正確,而只帶回一堆廢片。
溶洞攝影其實是一種色光攝影,它與夜景拍攝有大同小異之處。
一、器材的準備
1、相機與鏡頭,鏡頭應以能兼顧廣角、長焦為宜。 廣角鏡頭適合拍攝大場景,表現(xiàn)溶洞的宏大壯觀、穹隆之美;長焦鏡頭則適合拍攝距離較遠的局部特寫。溶洞內一般有裝飾燈,所以拍攝時要注意避免燈光直射鏡頭, 并使用鏡頭遮光罩。
2、三角架: 三角架是溶洞攝影必備的輔助工具。由于溶洞內光線較暗,宜用慢速拍攝。此時用上三腳架,對穩(wěn)固相機、提高畫質有極大的幫助。相機上架后,如鏡頭是帶有防抖功能的,最好將其關閉。如果沒有三腳架,任憑具有“鐵手功”,也難免不把圖片拍虛。
3、快門線:欲保持相機的絕對穩(wěn)固,除使用三角架外, 還可使用快門線,這樣可減輕按動快門時產生的相機晃動。
4、備足電池:溶洞攝影基本屬于長時間曝光的活動,耗電比較大。如果沒有電了,什么也玩不轉。因此,一定要帶好備用電池。
5、相機防潮:溶洞內冬暖夏涼,常年溫度一般都在17/18度左右。但在洞內外溫差較大時,特別是在冬天,相機進洞后常會在鏡頭上蒙上一層水汽。遇到這種情況請不要馬上拍攝,應待鏡頭適應溫差,水氣消失后方可進行。也可用吹氣球吹干水汽,千萬不要擦拭鏡頭,這樣就欲速則不達,照片沒拍成,鏡頭卻可能擦花了。
溶洞內濕度較大,常年滴水。拍攝時應觀察是否有水滴落下,確認后再拍攝,也可用塑料袋包好相機,只露鏡頭前端在外面。相機挎在胸前時,要隨時用手護住鏡頭和機身,避免水滴落在機身上。
6、手 電筒:溶洞內昏暗無比,道路高低不定,最好準備一只手電筒,既可用來洞內行走照明,也可為改變相機拍攝模式,或更換鏡頭時提供方便。
二、溶洞攝影的基本要領
拍攝溶洞奇景,一般多選擇鐘乳石形象比較集中的地方,或表現(xiàn)巧奪天工、宏偉壯麗的奇異場面,或表現(xiàn)具體的動人形象,如石人、石獸等。在相機設置上,一般宜用M檔(手動檔)、光圈優(yōu)先、自動白平衡。具體來說,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現(xiàn)場燈光。搞好溶洞攝影,必須依賴洞中的光源去完成洞中如夢如幻的影象定格。洞內的燈光是景區(qū)刻意布光的產物,為達到某種效果,景區(qū)會根據(jù)具體景點將燈光集中照射在某個景物上,并摻入五顏六色的彩燈。這就要求拍攝者應適應和尊重景區(qū)的意圖,完成一個不等亮度、不同色溫的攝影。景點的布光雖然有限,但能均勻地照明并顯示出洞內的層次,分辨出主體的形象。此時若選擇合適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把相機穩(wěn)定在三腳架上,做較長時間的曝光,一般都能拍出較理想的畫面。
2、正確設置光圈與速度。根據(jù)本人的體會, 溶洞攝影一般宜用小光圈,可把光圈調到F9—F16,以獲取盡可能大的景深,以達到近景、中景、遠景的最大清晰度。
快門速度則要根據(jù)光圈大小、燈光的強度和顏色而定,一般在10至30秒之間選定。紅光、藍光多時可相對減少曝光量。因每個拍攝點的光線不可能一樣,故曝光時間的長短也應作相應調整。
在溶洞中拍攝,還要特別注意曝光不足的問題。當人長時間呆在洞里時,眼睛的瞳孔會自然逐漸放大,以適應暗淡的光線。但是如果因此就認為洞里光線不錯,而采用較快的曝光速度,就會犯下曝光不足的錯誤。可以說,準確的曝光,是拍出理想溶洞片的基礎。
對焦方式選用自動或手動皆可,感覺并無很明顯的差別。
3、關于閃光燈的運用。為了體現(xiàn)洞內的氣氛和燈光色彩,溶洞攝影盡量不要使用閃光燈,使用它會將現(xiàn)場的燈光全部破壞掉,造成現(xiàn)場燈光色彩全無的結果。
如果你要在洞內拍攝“到此一游”,那就必須使用閃光燈。拍攝此類照片,如欲做到既使人物清晰,又表現(xiàn)出洞景的飾燈光線效果,應采取閃光兼顧現(xiàn)場光的曝光方法。即:讓閃光燈的光恰好照射到人物,讓人物準確感光,而又不能讓閃光燈的強光照射到背景(溶洞內各種色光勾勒出的輪廓)上。
4、 注意色溫的變化。相機雖然有自動白平衡,但由于溶洞中的色光非常雜,因此相機也會出現(xiàn)判斷錯誤的時候,攝影者應隨時注意色溫的變化。一般來說,拍出的片子發(fā)紅,是相機設定的色溫高了;拍出的片子發(fā)藍,是相機設定的色溫低了。依據(jù)顯示屏觀看所拍的片子,可進行色溫校正,使顏色還原到真實、滿意的狀態(tài)。
如果是使用RAW格式保存圖片,對色溫的設定要求可相對更寬容些,因為在后期調整時,通過軟件很容易將其還原到正常狀態(tài)。
5、關于ISO的運用。溶洞攝影屬于弱光攝影的范疇,ISO的運用應區(qū)別不同情況來對待。上三腳架拍攝,感光度可設置得低一些,以減少畫面噪點;如只能手持拍攝,感光度可適當提高到相機允許的范圍之內,以畫面不出現(xiàn)難看的噪點為準。
摘要】:正溶洞攝影需事先做好準備。最好選用帶有內測光的單反照相機,口越大越好,若能使用帶廣角的變焦鏡頭最好。要準備一只手電筒,用來提供照明以便操作。溶洞內一般有裝飾燈,所以攝
【關鍵詞】: 溶洞 攝影 變焦鏡頭 照相機 手電筒 裝飾燈 測光 準備 廣角 照明
【分類號】:J41
【正文快照】:
溶洞攝影需事先做好準備。最好選用帶有內測光的單反照相機,口越大越好,若能使用帶廣角的變焦鏡頭最好。要準備一只手電筒,用來提供照明以便操作。溶洞內一般有裝飾燈,所以攝影時要注意避免燈光直射鏡頭,并使用鏡頭遮光罩。
溶洞中分布著大量石柱、石乳、石筍、石幔,姿態(tài)干奇百怪。有的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有的洞中水流如河,可泛舟漫游。奇妙的地下溶洞景觀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創(chuàng)作園地。如何在溶洞中拍攝,結合自己的經驗談幾點意見,供影友參考。
一、溶洞攝影照明光源
溶洞大多一片漆黑,被開發(fā)為旅游景點的雖有燈光照明,但也是講解員講解時臨時開啟一兩分鐘,過后馬上關燈,要把洞內的奇妙景觀拍攝下來,只能靠人工光源照明。
U2 燈照明。 U2 燈是一種手提式照明燈具,可持續(xù)發(fā)光,光量可調。將相機置于三腳架上,用快門線打開B
門,手提燈具如同掃描般地照亮所拍的溶巖,可選擇45~角側光照明,具體照射時間和局部亮度可按自己創(chuàng)作意圖來定。需強化的部位可滯留時間長一點,反之一帶而過,便可拍出立體感較強的佳作。
用閃光燈照明。這是采用較多的簡便方法,由于洞中光線較暗,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微弱燈光,快門速度降低,延長曝光時間。此刻手持相機拍攝必然模糊,所以必須將相機安裝在三腳架上,或放置在洞內欄桿扶手上;有依托拍攝。在相機熱靴插座上安1只閃光燈,計算出所用光圈,用光圈控制前景的曝光量,用慢門速度控制背景的曝光量,可解決較近景物小面積的照明。如有條件可增加一只帶有無線閃光同步器的閃光燈,將其安放在適當位置,或手持另一只閃光燈,相機上的閃光燈點亮時將同步閃光,從不同角度照亮被攝景物,由于是雙燈或多燈照明,也可拍出立體感較強的畫面。
采用洞內景點燈照明。一些溶洞經過了人工修整,留出人行通道,布置有霓虹燈、白熾強光燈和碘鎢燈等,霓虹燈因燈管材料不同或在碘鎢燈前面加色片,照射的景物會呈現(xiàn)出藍、綠、紅、紫等色。在景觀照明全部打開時用光圈F2.8,曝光時間5秒較為合適,有些景點半開燈時可增加一只閃光燈照明,但曝光時間就需延至lO
秒左右,相機應有穩(wěn)固的支撐。如掌握得法,便可拍出如冰川、山巒等五光十色的美景(如圖)。若拍留影照時,不論是卡片相機,還是單反相機,切記閃光燈照亮人物后應保持身體在原位置不動,待快門關閉后(5
秒) 方可變動位置,這樣拍出的照片不會出現(xiàn)人物亮而背景黑的效果。
二、溶洞攝影所需器材
任何相機都可在溶洞內攝影。但由于洞內的特殊性,要想拍出理想的作品,對攝影器材也就有著一定的要求。首先鏡頭要具廣角性,長焦鏡頭無用武之地,洞內空間狹小,供游人行走的道路狹窄,無后退之路,若有17-35
mm
的超廣角鏡頭,可以很好地表現(xiàn)溶洞的寬大奇特,穹隆之美;其次相機要具備手動曝光,目前數(shù)碼相機居多,大多數(shù)碼機都具有手動曝光,而且都帶有隨機閃光燈,足以表現(xiàn)弱光景物;外出時不要怕累贅,一定要帶上一支三腳架,穩(wěn)固相機可提高畫質數(shù)倍;至少要帶一只閃光燈,如果有條件可帶2只有同步器的小型閃光燈,看似麻煩但拍出的效果非同尋常;一定要帶上一只小手電,洞內漆黑一團,用來走路照明和整理攝影包非常有用。
三、洞內相機防潮
溶洞內濕度較大,常年滴水,從而形成石筍、石柱。一些溶洞的內洞與外洞之間溫差較大、溫度也高,筆者去年9
月去桂林一知名溶洞游覽,洞中濕度相當大,進洞不久便揮汗如雨,鏡頭也蒙上了一層水氣,遇到這種情況不要馬上拍攝,等鏡頭適應溫差,水氣消失后方可進行。也可用吹氣球吹干水氣,千萬不要擦拭鏡頭,這樣就欲速則不達,照片沒拍成,鏡頭卻很可能擦花了。
洞內滴水嚴重且水滴水珠較大,是數(shù)碼相機之大敵。相機挎在胸前時,要隨時用手護住鏡頭和機身,拍攝時應觀察是否有水滴落下,確認后再拍照,也可用塑料袋包好相機,只露鏡頭前端在外面。導游員每講解完一個景點,就將前面的燈打開,后面的燈光便自動熄滅,應抓住這一時機拍攝,根據(jù)所講解的內容取景構圖,拍出你心目中的“夢幻仙境、田園山川”。
溶洞內拍攝一定要注意安全,“腳踏實地”,牢記“走時不拍,拍時不走”八字方針。
春節(jié)大假即將到來,相信很多朋友會選擇外出旅游。而作為自然奇觀的一種,溶洞是很多朋友向往的旅游景點。我國幅員遼闊,地貌復雜,溶洞眾多,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地域集中的云、貴、川地區(qū),溶洞多不勝數(shù)。本文為大家搜集了一些溶洞攝影的拍攝技巧和我國的一些溶洞旅游經典照片。
上篇:
文圖:秋林夜雨 出處:秋林夜雨驢色坊
一,溶洞攝影需事先做好準備。
1,最好選用帶有內測光的單反照相機,口徑越大越好,若能使用帶廣角的變焦鏡頭最好。
2,三角架和手電筒是必須的的輔助工具。溶洞要用慢速度拍攝,較難持穩(wěn)相機,可用三腳架來拍攝。溶洞光線暗,地形地貌復雜,要準備手電,以免碰傷、摔傷或迷路。
3,溶洞內一般有裝飾燈,所以攝影時要注意避免燈光直射鏡頭,并使用鏡頭遮光罩。
4,溶洞內一般濕度較大,加上洞內外有明顯溫度差,特別是在冬天,像機進洞后常會在鏡頭上蒙上一層水汽。防止的辦法是,進洞之前,先用塑料袋將像機封好,進洞30分鐘后再拿出來使用。
5,千萬不要使用閃光燈,否則溶洞中的燈光效果拍不出來。
二,“能拍”和“拍得好”是兩回事。
溶洞照片人人都能拍,但“能拍”和“拍得好”是兩回事。首先你要確定你想拍攝什么?要想人、景都清晰是不容易的,最好搞清楚你更想記錄什么。
(一)拍溶洞奇景。(較專業(yè))
拍攝溶洞奇景,一般多選擇鐘乳石形象比較集中的地方,或表現(xiàn)巧奪天工、宏偉壯麗的奇異場面,或表現(xiàn)具體的動人形象,如石人、石獸等。在用光方面,可按三種方法進行:
1,利用現(xiàn)場光。因為一般供參觀游覽的溶洞,都有燈光照明,重點形象化的鐘乳石部分,還有彩燈點綴。這些光線雖有限,但能均勻地照明并顯示出洞內的層次,分辨出主體鐘乳石的形象。若選擇合適的拍攝位置,把相機穩(wěn)定在三腳架上,用T門或B門做較長時間的曝光,拍出的照片還是可以的。
2,選景布光。在拍攝時,可用多只碘鎢燈,采用稍高角度布置成側光或側逆光,加上正面光輔助,形成一定的光比,使被攝主體顯示出較強的立體感。在拍攝較大場景時,也可采取固定的相機位置,移動光源,逐段曝光的辦法拍攝。不過這種布光法,適用于專門拍攝,要有溶洞管理部門的配合才行。
3,把相機支好后,觀察一下周圍的環(huán)境,把光圈調到F11或F16,以獲取盡可能大的景深,以達到近景、中景、遠景的最大清晰度??扉T時間要根據(jù)燈光的照度和顏色而定,一般在20至50秒左右。紅光、藍光多時相對減少些曝光量,此時若有點測光表則是最理想的了。
?。ǘ┰鯓优暮萌芏醇o念照。(一般性)
旅游者在溶洞內攝影,最大的困難莫過于洞內光線暗弱,因此在曝光方面應該因勢利導,采取相應措施:
1,首先,應該目測好距離,調好焦距。因在溶洞中無法取景調焦。
2,其次,在洞里拍照,要注意的首要問題是曝光不足。當人長時間呆在洞里時,眼睛的瞳孔會自然逐漸放大,以適應暗淡的光線。但是如果因此就認為洞里光線不錯,而采用較快的曝光速度,就必定會犯下曝光不足的錯誤。
3,溶洞內無自然光,只有微弱的照明燈光和對景物起裝飾或造型作用的彩色燈光。因速度慢較難持穩(wěn)相機,拍攝時應把照相機裝接在三角架上拍攝。切忌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如1/60秒、1/125秒等。,一般可用F8、1秒曝光;如果手持相機拍攝,則應依靠洞壁或石塊,不使相機顫動,可用F4、1/4秒曝光。
4.,前邊講溶洞內拍攝不要用閃光燈,意思是說拍景的時候不用,但是如果你要在洞內拍個“到此一游”,就要用到閃光燈了。在溶洞內用閃光拍攝留影照片時,應使留影者適當靠近景物,利用鐘乳石作為前景或背景,如果遠離背景,閃光的結果往往就只拍攝了人,背景一片漆黑,失掉了在溶洞內留影的特色和效果。用閃光拍攝留影照片而又要表現(xiàn)出洞景的飾燈光線效果,應采取閃光兼顧現(xiàn)場光的曝光方法。必須使閃光燈的光恰好照射到人物,讓主體(人物)準確感光,而不能讓閃光燈的強光照射到背景(溶洞內各種色光勾勒出的輪廓)上,這樣容易使背景失去色彩。這就要求背景遠離人物至少
4米。如燈的指數(shù)為16,除以人物站立處攝距4米,一般可用光圈4,速度1/8秒;或光圈5.6,速度1/4秒等。
溶洞是大自然在漫長的年月中創(chuàng)造的奇妙景觀。它是石灰?guī)r分布地區(qū)特有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地質學上把這種地貌稱作“喀斯特”(即巖溶)。這種石灰?guī)r經過雨水、河流的長期侵蝕及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溶解,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巖溶地貌:露出地面的是石林、峰林,藏于地下的便是溶洞。各處溶洞都以其優(yōu)美神奇的景色吸引著千千萬萬個旅游者。
溶洞曲折幽深,怪石離奇,一般由穹形的“大廳”、狹窄的地下通道和乳石等石景組成。
巨大的穹形廳堂。四川興文的“天泉洞”為五層,國內罕見,其“洞心大廳”“瀉玉流光”面積有21528平方米,可供20000人集會。鄂西利川騰龍洞四個大廳的總面積達62萬平方米,比北京天安門廣場還大,是號稱世界最大溶洞的美國卡爾斯巴德洞中大屋洞的兩倍多。另外,如桂林七星巖的“大校場”,宜興張公洞的“海屋大場”等都以其宏大規(guī)模早為游人驚嘆。
對于旅游者來說,形形色色的鐘乳石所構成的光怪陸離的石景最吸引人。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千姿百態(tài),宛如藝術家精雕細琢而成。因為組成這些石景的石灰質(碳酸鈣)中的化學成分不同,以及地下所含的雜質不一樣,使這些石景變得五彩繽紛,光輝耀眼,猶如神話中的水晶宮一般。這些由大自然孕育出來的造型優(yōu)美的石景,常被人們賦予各種物像:或將其比擬為動物,似獅蹲虎踞,鷹飛鳳翔;或將其比擬為植物,似柳枝婀娜,葡萄累架;或將其比擬為人,宛如將敦煌石窟的雕塑、壁畫移置洞中。如此眾多、形象逼真的石景,為旅游者增添了無限的觀賞興趣。
浙江桐廬“仙靈洞”被稱為“瑤琳仙境”。洞內遍布石鐘乳,有的峰巒競秀,瀑布飛瀉;有的石筍林立,玉柱孤聳;有的成瑤草綴地,琪花結頂;有的成神人怪獸,停云飛龍。迎面石屏障路,略一轉折,又現(xiàn)異境;遠望池中漣漪凝碧,觸手方知也是溶巖,巨細皆備,莫窮其狀。
被譽為“石海洞鄉(xiāng)”的四川興文天泉洞第六洞廳,在燈光照耀下顯現(xiàn)出一幅晶瑩瑰麗的“石林仙姿”:或倒垂,或豎立,或斜插,或橫亙,婆娑多姿,璀璨奪目,酷似《西游記》中描述的“東海龍宮”。那如同纓絡、珠簾的石幔,晶瑩發(fā)亮,形同天幕飄逸;那似古木參天的石樹,潔白如玉,挺拔俊秀;那一根根擎天立地的石筍、石柱,高大粗壯,使人目眩神迷。
久負盛名的桂林七星巖、蘆笛巖的石景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古人曾用“撐
空拔地碧波連,洞府桃源別有天”的詩句贊譽這里的洞穴風光。特別是蘆笛巖,已成為游人必到之處。洞內由石鐘乳、石筍所組成的各種景物,如獅嶺朝霞、石乳羅帳、原始森林、云臺攬勝、盤龍寶塔、簾外云山、遠望山城、幽景聽笛等,琳瑯滿目,多彩多姿,玲瓏剔透,壯麗神奇,有“大自然博物宮”之稱。
傾聽聲音,欣賞聽覺美也是游覽溶洞的一大樂趣。溶洞中的聲音有響石之聲、泉流之聲和飛瀑之聲。浙江湖州黃龍宮洞內西側有許多互通的小洞,諸洞交匯處,有石鐘乳從數(shù)十米高的洞頂“瀉下”,狀如瀑布,石瀑對面有牛角狀的大鐘乳近百支,叩擊有聲,娓娓動聽。有的洪亮如懸鐘;有的清脆如編磬;有的雄渾如響鼓;有的鐘乳敲擊后,余音繚繞,久久不絕;有的還排列成行,用木條一刮,洞廳內頓時鐘鼓齊鳴,琴弦悠揚,動人心弦,被稱為“洞中音樂廳”。江西烏龍山龍宮洞中的“鼓樂廳”也有類似的音樂效果。溶洞中以水聲取勝的也不少。四川興文天泉洞地下洞的潺潺水聲,洞頂?shù)蜗碌摹岸_恕彼懀咭艉椭C,笙簫輕揚,悅耳動人。貴陽南郊公園的溶洞,從“聽濤處”可聽到地下河水奔騰澎湃之聲,使人振奮。浙江金華冰壺洞內有罕見的洞穴瀑布,水流下跌30米,濺珠搗玉,瀑聲轟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aa6b20102dzr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