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傳媒網(wǎng)消息(襄樊日報) 邴光力 據(jù)《韓非子》記載,楚人卞和在玉印巖鑿得一珍奇璞玉,他不惜兩次飽受砍足之苦,三獻美玉于楚君。為頌揚卞和的舍身奉獻精神,楚文王將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南漳縣巡檢鎮(zhèn)金鑲坪的玉印巖,即卞和得玉處。 傳說中,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又命人在“和氏璧”上刻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和氏璧被秦始皇用作皇帝玉璽;漢高祖劉邦作為傳國璽;玉璽后又落入王莽、孫堅、曹操、司馬炎之手;在東晉、十六國時,爭奪玉璽非常激烈,先后為漢、前趙、后趙、前燕、晉穆帝所有;南北朝時,玉璽傳給宋武帝,南齊滅宋,璽歸南齊,后又歸梁朝、齊文帝;隋滅北周得璽,到隋煬帝滅,璽歸唐高祖李淵;唐代將玉璽傳了270余年,到唐昭宗時代才落入后梁;五代十國時,后唐李天帽滅后梁獲璽,傳到后唐末帝李從珂,從晉石敬塘攻洛陽時,李從珂摘璽登玄武樓自焚,石敬塘攻入洛陽,璽已不知下落,成為千古疑案。 “和氏璧”失蹤已千年有余,它究竟屬何種寶玉,已成疑案。多年來,白玉、獨山玉、藍田玉、瑪瑙、岫玉、月光石、拉長石、翡翠諸說,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五代時,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cè)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后入趙獻秦。始皇一統(tǒng),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皞?cè)而視之則碧,正而視之色白”。就是說和氏璧正側(cè)面有不同顏色。 拉長石是斜長石族最重要的寶石,它的誘人之處是透過寶石面可以見到彩斑狀的顏色。大塊拉長石顯示這種效應最佳,稱為閃光變彩,拉長石是硅酸鹽長石族斜長石的一種,一般為白色,玻璃光澤,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時可見到藍綠、紫紅、金黃等色調(diào),這是由于層狀結(jié)構(gòu)引起的。國外,于18世紀發(fā)現(xiàn)它才用作寶石。南漳縣板橋鎮(zhèn)雷坪董家臺一帶所產(chǎn)的一種石頭即為拉長石,采掘此石后經(jīng)加工,呈透明狀,光澤好,有史書中關(guān)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 利用現(xiàn)代遙感技術(shù)和航測的手段進行勘探,證實該地為比較穩(wěn)定的楊子準地臺,同位素測定基性巖石的年齡為9.63億年。在億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中,這里的基性巖巖漿溫度下降緩慢,有條件存在重力結(jié)晶分異作用,重的下降輕的滯留在上,形成火成堆積巖。由于斜長石較輕,隨巖漿溫度波動,與鈉長石、鉀長石以及高濃度鈣、鎂、鋁等熔漿冷凝結(jié)晶,生成月光石之母巖。這說明該地帶具備生成月光石的地質(zhì)條件。 和氏璧是不是就是月光石?對此,著名地質(zhì)學家章鴻釗先生在《石雕·玉石》中分析指出:“其內(nèi)有無數(shù)平行結(jié)晶薄片,相互映射而放藍白或真珠光彩,又如秋月清輝,湛然瑩結(jié),故名月光石。此亦惟一面而言,他面則隨石之本色而異。假曰和璧即此?!边@與杜光庭《錄異記》所載荊山之玉“側(cè)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特點相同。 和氏璧是月光石(拉長石的一種)的觀點,近年得到一些學者的贊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