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經(jīng)》言:“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然善言人者,亦必有驗于天。天之理,即人之理。天有六氣,人有六腑;地有五行,人有五藏,是謂天人合一。蓋天地未分,一氣混茫,動而分陰陽,而生清濁,清氣浮升,濁陰沉降,升即為陽,降即為陰,陰陽異位,天地乃成,而清濁之間,為一中氣,是為陰陽升降之樞軸。是以斡旋不息,乃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分,生長收藏這一運動稱之為“圓圈”,人亦如此,脾胃為人之樞軸。 1 圓圈理論述要 1.1 四象皆中土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水藏于北,火浮于南,金降于西,木升于東,土在其中。四象有升有降,實際為陰陽變化而來,歸根到底又是中氣浮沉所產(chǎn)生的。分而言之,是為四象,合而言之,不過中氣變化而已。 1.2 藏腑生成為一圓圈 天有六氣,地有五行,以生長收藏,運化不息,人有五藏六腑,也升降出入,時刻做圓運動。天地初成,陰陽分焉,陰陽之間為一中氣,生生不息,中者,土也,在人脾胃也。中氣運轉(zhuǎn),化生四象,在人,中氣斡旋,化生五藏六腑,《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藏腑生成》說:“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zhuǎn),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蔽逍袘宀?,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脾胃為中土。然五行之中,又有陰陽,故木分甲乙,肝為乙木,膽為甲木;火分丙丁,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土分戊己,脾為己土,胃為戊土;金分庚辛,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水分壬癸,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故 1.3 精神氣血化生為一圓圈 肝藏血而胎陽魂,魂者,神之初氣,升而不已,方化其神;肺藏氣而孕陰魄,魄者,精之始源,降而不已,乃成其精。故《靈樞·本神》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然而,神乃為心主,胎生于肝魂,實際根在坎中之陽;精雖為腎精,孕生于肺魄,實際根懸于離中之陰。陽根下秘,是以水溫而精藏;陰根上抱,是以神清而不飛。精神氣血實際憑借中氣運轉(zhuǎn),由此而生。合而言之,精神氣血實為一物,循環(huán)不息,乃成一圓。 1.4 五味五情渾圓一體 《尚書·洪范》說:“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土爰稼穡,稼穡作甘。”五味產(chǎn)生,實際由于氣機不暢,中土郁遏,不能斡旋運動而作,若坎離交媾,則龍虎成回環(huán)之勢,則火下溫癸水不作苦,水濟心火不作咸,木直升條達不作酸,金從降安然不作辛,而斡旋水木金火上下環(huán)周,各得其所宜,是中土也。萬事萬物,莫不喜升而惡降,升則喜,半升而不得則怒,半降而未得則悲,降則恐。此為自然之性,其實均為中氣斡旋變化而來。 2 圓圈理論應用 2.1 洞察六氣偏見圓圈何處 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秲?nèi)經(jīng)》有言:盛則顯,不盛則不顯。六氣渾然一氣,和而不同,運行各得其所宜,則無風、無寒、無暑、無濕、無燥、無火,六氣不相交濟,則一氣獨盛,如厥陰病則風盛,少陰病則熱盛,少陽病則暑盛,太陰病則濕盛,陽明病則燥盛,太陽病則寒盛。而一氣偏盛,緣于虛,如土生于火而火滅于水,土燥則能克水,土濕則水氣泛濫,侮土而滅火。水泛土濕,則木氣不條達,木郁而乘克土氣,不能生火以培土,土氣由此而困敗,土氣困敗則陽不升而陰不降,升降出入由是而廢。病之所以病疾多,醫(yī)之所以病方少,從某一角度講,是沒有把握中土升降之機也。 2.2 倡導“扶陽抑陰”,調(diào)理脾胃圓圈 2.3 用藥精當,渾然一圓 3 結(jié)語 人體是一個氣化的過程,是一個小天地。陰陽升降,生生不息,悉因中氣所變化,中氣左旋,化生己土,中氣右轉(zhuǎn),化生戊土,己土上行,陰化為陽,陽升于左,化生乙木,升于上,化生丁火,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化生辛金,降于下,化生癸水,是以精化為氣,氣復化為精,周而不息,遂成一圓圈,而其本源在于中氣斡旋。故 [參考文獻] [1]《黃元御醫(yī)學全書·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8,789. [2]《黃元御醫(yī)學全書·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藏腑生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8,790. [3]《黃元御醫(yī)學全書·四圣心源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8,802. [4]《黃元御醫(yī)學全書·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中氣》[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8,810.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y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