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
【概述】
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又稱尿路感染,是致病菌侵入泌尿系統(tǒng)內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炎癥。致病菌大多為革蘭陰性桿菌(大腸桿菌最常見)。好發(fā)于女性及尿路梗阻患者??煞譃樯夏蚵犯腥?包括腎盂腎炎和輸尿管炎)和下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
【臨床表現】
1.急性腎盂腎炎
(1)全身感染癥狀:包括突發(fā)寒戰(zhàn)、高熱,體溫上升至39℃以上,頭痛、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和嘔吐等。常伴有白細胞計數升高和血沉增快。
(2)泌尿系統(tǒng)癥狀: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單側或雙側腰痛,腎區(qū)壓痛、肋脊角叩痛明顯。尿液外觀渾濁,可見膿尿或血尿。
2.膀胱炎起病急驟,以泌尿系統(tǒng)癥狀為主,尿頻、尿急、尿痛明顯,常見終末血尿,多無全身感染癥狀,少數可有低熱。
3.實驗室檢查
(1)尿常規(guī)檢查:尿中白細胞增多,若見白細胞管型,則說明腎臟有感染。紅細胞也可增多,甚至為肉眼血尿。尿蛋白可增多。
(2)尿細菌檢查:不沉淀尿涂片鏡檢10個視野,平均有一個以上細菌者為陽性。
(3)尿細菌培養(yǎng)和菌落計數:是診斷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據。臨床常用清潔中段尿作細菌培養(yǎng)和菌落計數,菌落計數≥10的5次方/ml者為尿路感染,≤10的4次方/ml者為污染,10的4次方~10的5次方/ml之間者為可疑。
(4)尿熒光免疫反應試驗和尿酶測定等用于尿路感染的定位。
(5)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可輕度或中度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加快,多見于急性腎盂腎炎。
4.影像學檢查包括泌尿系平片、尿路造影、B超、CT、磁共振和放射性核素檢查等,有助于了解尿路情況,發(fā)現引起感染發(fā)作的不利因素和相關疾病。
【診斷要點】
1.有既往發(fā)病史及相關疾病。
2.有典型尿路感染的臨床表現。
3.實驗室檢查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菌落計數≥10的5次方/ml;或尿細菌檢查陽性結合臨床癥狀確診。
4.影像學檢查利于明確病因和鑒別診斷。
【治療方案及原則】
1.一般治療癥狀明顯時需臥床休息,多飲水,勤排尿,予易消化、富含熱量和維生素飲食。高熱且胃腸道癥狀明顯者,可靜脈補充葡萄糖、電解質和維生素等。
2.對癥治療予堿性藥物如枸櫞酸鉀或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減輕膀胱刺激癥狀;予鹽酸磺酮哌酯、維拉帕米或阿托品,以緩解膀胱痙攣;熱水坐浴和膀胱區(qū)局部熱敷亦有助于解除膀胱痙攣癥狀。
3.抗菌藥物治療原則為選擇對致病菌敏感、血和尿中濃度高、腎毒性低的藥物,必要時應聯(lián)合用藥。
(1)急性腎盂腎炎:對于臨床癥狀較輕的腎盂腎炎,宜口服有效抗生素治療兩周,常用的抗生素為復方磺胺甲惡唑、喹諾酮類、青霉素類、頭孢類等;對于臨床癥狀嚴重的腎盂腎炎,宜采用肌內注射或靜脈給予抗生素,可用氨芐西林1~2g,每4小時一次,或頭孢噻肟2g,每8小時一次,或聯(lián)合應用兩種及兩種以上抗生素治療。治療宜個體化,療程7~14日。療程結束后如癥狀消失,尿菌陰性,并于第2、6周復查尿菌仍陰性,可診為該次感染治愈;如療程結束后尿菌定量檢查仍為陽性,或治療后尿菌轉陰,但于第2、6周復查時尿菌呈陽性,且為同
一菌種(株),則治療失敗,應繼續(xù)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2)急性膀胱炎:抗生素可選用復方磺胺甲惡唑、喹諾酮類、頭孢類等敏感藥物,可聯(lián)合用藥。
4.外科治療對有外科適應證如尿路梗阻患者,請泌尿外科醫(yī)師會診,進行外科治療。
【處置】
1.癥狀較輕的尿路感染患者可回家治療或暫留急診觀察室治療。
2.癥狀較重的尿路感染患者應留急診觀察室,作進一步檢查處理或住院治療。
【注意事項】
1.詳細詢問病史,以明確可能的病因。
2.治療前應明確感染的性質,鑒別上、下尿路感染,是否存在泌尿系梗阻等誘因和相關疾病。
3.注意和常見的發(fā)熱性疾病、急腹癥、尿道綜合征和腎結核等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