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溝里的古跡與新貌
從臥佛寺西行,就進入了櫻桃溝。櫻桃溝又稱退谷、水源頭、周家花園,是一條恬靜、幽謐又充滿野趣的溪谷。
櫻桃溝長約一公里,兩側是峻秀的山巒,怪石嶙峋,山徑深幽。一彎蜿蜒的溪水從溝底流過,溝中植物繁多,空氣濕潤。自古櫻桃溝就是西山的名勝,名人隱居之處,它以獨特的自然條件,成為避暑休閑的游覽圣地。
沿著溪谷新修的木棧道走進去,一大片高聳挺拔的水杉樹出現(xiàn)在眼前,據(jù)說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水杉林。這是公園1973年從四川引進種植的,峽谷里小氣候適合水杉的生長,如今已蔚然成林。
沿曲徑而上,溝邊山林間,有“鹿巖精舍”院門,院內(nèi)茂林修竹,安謐清靜,“谷徑通幽,別具天地”。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孫承澤為明崇禎朝進士,官給事中;清兵入關后,任吏部侍郎。他通曉北京的地理、民俗、掌故,編著有《天府廣記》、《春明夢余錄》等書。他晚年曾居此谷,自稱退谷居士。清末民初時,這里曾是代理湖南省長周肇祥的別墅,現(xiàn)在里面設了茶社。
溝旁的一塊大青石上刻有“保衛(wèi)華北”四個字,是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北平愛國抗日的學生聯(lián)合會留下的。(1980年6月,北京市植物園管理科櫻桃溝班工人在清除櫻桃溝溝旁的雜草時發(fā)現(xiàn)。)
櫻桃溝曾是北平學聯(lián)和民先隊在“一二.九”運動時期舉辦夏令營,團結青年的地方。1936年至1937年,在這里舉辦了三期夏令營,參加的青年學生達五、六百人。1984年,在這里建立了“一二.九”運動紀念地。紀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三角形是舉辦夏令營時帳篷的縮影,三個三角形組成一個“眾”字,寓意廣大民眾的覺醒和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決心。
一塊立著的大石頭上面刻著“水源頭”三個大字,這里就是櫻桃溝泉水的起點。當年,這兒的泉水源源不斷,匯成小潭。泉水清澈甘甜,礦物質豐富。每天都有不少的人背著水桶來此取水。
水源頭旁的巨石,因形似元寶而得名元寶石,又稱“白鹿巖”。石下有洞,又名白鹿洞,洞寬丈余,深8尺,內(nèi)砌石床一張。傳說遼代有位騎白鹿的仙人訪道求仙到此,迷戀山光水色,以此為家。
谷中有座漢白玉石雕砌石橋,橫跨山谷小澗間,連接兩山之道。此橋建于清代中晚期,從原城內(nèi)端王府中完整遷來。石橋單孔拱券,每側四根豎條紋連珠束腰望柱和三塊鐫空寶瓶護欄板,橋頭兩側有堆云抱鼓石。橋洞上方刻有紅星橋三字,據(jù)說是1973年八一廠在此拍攝《閃閃的紅星》時,請郭沫若題寫的。
櫻桃溝山路外側的引水石槽,至今仍可使用。
沿著石路前行,路旁巖壁上刻有“鹿巖仙跡、退谷幽棲”八個篆字,這兒就是著名的金鴿臺。
參考資料:①北京植物園的櫻桃溝_百度知道
版權聲明:
本文允許轉載和使用照片。但是,您轉載和使用圖片時,請注明本文作者及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