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天橋大柵欄
天橋、前門和大柵欄。南北一條直線。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
前門大柵欄是前門商業(yè)區(qū)的中心,泛指大柵欄街、廊房頭條、糧食店街和煤市街。明清時期入夜實行宵禁,在街頭巷尾設(shè)置柵欄,晝開夜閉,大柵欄因此得名。
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前門人柵欄集中了綢布店、藥店、鞋店、餐館等數(shù)百家店鋪和戲院。廊房頭條、廊房二條曾是珠寶玉器市場;珠寶市街集中了二十九家官爐房,熔鑄銀元寶;錢市胡同、施家胡同、西沿河一帶開設(shè)了許多錢市利銀號;而王廣福斜街、陜西巷等八條胡同則是妓院集中的地方,俗稱“八大胡同”。到1928年前門商業(yè)區(qū)開始走下坡路之前,大柵欄一帶一直是老北京的商賈繁華之地,許多著名的老字號就發(fā)源于此,比如全聚德烤鴨店、瑞蚨祥綢布店、同仁堂藥鋪、六必居醬菜園等,直到今天仍然長盛不衰。
德云社,隱藏在一片建筑中,很是不起眼,下次有機會進去感受一下。德云社的周邊分別是天橋雜技劇場、天橋劇場等演出場所。德云社對面是天橋廣場。 天橋位于正陽門外,這里原有漢白玉石橋一座,三梁四欄。橋下為由西向東的小河龍須溝。因為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壇時的必經(jīng)之路而被命名天橋。其范圍包括正陽門大街,經(jīng)東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壇壇門之西北,永定門之北地區(qū)。后來逐漸形成另有“京味”特色的天橋市場。 解放前,許多江湖藝人在天橋“撂地”。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畫鍋”。鍋是做飯用的,畫了鍋,有了個場子,藝人就有碗飯吃了。天橋市場的雜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項目繁多,而且技藝高超。 現(xiàn)在的天橋廣場只剩下下面這小小一塊了。不過提到天橋,就不能不提“天橋八大怪”了,他們是歷史上畸形社會底層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現(xiàn)在廣場上依然有他們的銅像。從清末到民國末期,不同的時代天橋八怪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前后一共出現(xiàn)過三代天橋八怪。到1949年之后,隨著對天橋地區(qū)的整頓和改造,這里不再是北京的娛樂中心,也就再也沒有天橋八怪了。 現(xiàn)在廣場上的八大怪分別是:大金牙、窮不怕、曹麻子、沈三、王小辮、程傻子、常傻子、賽活驢。
大金牙:原名焦金池,河北河間縣人。據(jù)說,他得罪了當(dāng)?shù)貝荷伲徽脹]轍,才來到北京表演拉洋片。大金牙是矮胖子,小眼睛,常笑瞇瞇的,大嘴里露出一顆大金牙,因此得了這個綽號。他以拉洋片為主。拉洋片是那時的一個新鮮玩藝兒,因為當(dāng)時普通百姓看不起電影,所以祗能以看拉洋片代替。拉洋片類似現(xiàn)在的幻燈片,只是不用電而是用手動。
窮不怕:原名朱紹文,相傳是相聲的鼻祖,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在天橋賣藝,死于光緒二十五年。窮不怕以 說單口相聲為主,也會唱。他出場時帶一副竹板,板上分別刻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滿腹文章窮不怕”,下聯(lián)是“五車書史落地貧”。這是他的自我寫照,窮不怕的藝名即由此而得。每天上地開說之前,他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也就是過去說相聲藝人的絕活--白沙撒字。他常撒的一副對聯(lián)是“書上荷花和尚書,書臨漢字翰林書”。他不但撒的字瀟灑漂亮,說的段子也都是自己編撰的,在當(dāng)時非常有名。
曹麻子:原名曹德奎,說唱滑稽數(shù)來寶,因滿臉麻子而都叫他曹麻子。他表演與眾不同,頭上系一根窄帶,后面掛一個小銅球,頭動球搖引人發(fā)笑。
沈三:原名沈友三,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在名師指導(dǎo)下成為技藝高超的摔跤名手。1933年,沈三參加了在南京開的全國運動會,在摔跤比賽中得了冠軍,還曾在北京擊敗過俄國大力士麥加洛夫。另外,沈三還表演氣功,常表演的有“雙風(fēng)灌耳”、“踢磚”等節(jié)目?! ‰p風(fēng)灌耳是地上平放一塊磚,表演者側(cè)身躺下,下邊耳部枕在磚上,上邊耳部再摞三塊磚。另一人手執(zhí)大鐵錘,掄起來往下砸。一錘下去,把上邊三塊磚擊碎,耳下邊的一塊磚也震碎,而表演者安然無恙。踢磚是將一塊磚頭立在地上,緊靠磚前、磚后各放一碗水,然后猛踢一腳,磚頭上半塊飛滾出去,而下半塊立著不動。前后兩碗水也原地不動,滴水不灑。
王小辮:北京老天橋的人們都知道王小辮兒是個會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斷梁”的絕技,當(dāng)年在天橋十分有名。見過王小辮兒耍中幡的天橋老藝人說:“那會兒一到了天橋,遠遠望去,便會見到他的那桿迎風(fēng)而立的中幡,豎立在人群中間,煞是威風(fēng)?!庇性娰澩跣∞p兒耍中幡曰: 天橋人物王小辮,撂地賣藝數(shù)十年。戲耍中幡有絕技,京城內(nèi)外美名傳。
……
人體藝術(shù)廣告——
天橋斜街——
天橋廣場,有八大怪的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