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許多有見地的父親,很重視培養(yǎng)子女的自立、自強意識。他們有意識地教育子女不依賴家庭、父母,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自己的前程,獲得自己的幸福,很值得今天做父親的效法。 楚國宰相孫叔敖 春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治國有方,善于教化國民。據記載,在他輔佐楚莊王時,社會秩序非常好,“吏無奸邪,盜賊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們生活安寧,深受國王的賞識和百姓的稱贊。國王為表彰他的功績,要賞賜給他大片良田,被他婉言謝絕了。 在古代,有“封妻蔭子”的傳統,就是說給國家功臣的妻子或兒女封官加爵、賞賜田產。孫叔敖生前估計到了這一點。到老年,在彌留之際,他諄諄告誡兒子說: “我死后,國王還會賞賜給你田產。當初,國王賞賜給我,我婉言謝絕,沒有接受。要記住,你也不要領受??扛缸娴姆馐a生活,那是沒有出息的?!?/p> 孫叔敖死后,他的兒子遵從父親的教誨,盡管當時家里很貧窮,靠打柴為生,也沒有接受國王的賞賜,受到時人的高度贊賞。 漢朝太傅疏廣 漢朝皇太子的老師疏廣,年老時要退休回家。因為他教導皇太子有功,在退休時,皇帝和太子分別賞賜給他的很多的黃金。人們猜度著:他得到這么多賞賜,兒孫們可沾光了,那得購買多少田產??! 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疏廣對豐厚的賞賜卻另有安排。他回家后,把鄉(xiāng)親、鄰里、朋友、故舊請來,連續(xù)多日大擺宴席,請大家吃飯。眼看皇帝和太子賞賜的黃金都快要花完了,子孫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能分得一些皇帝的賞賜。但他們誰也不敢跟疏廣直接提出來,于是,就請托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去說情。那老人對疏廣說: “你怎么只顧宴請別人,而不顧自己的子孫后代呢?” 疏廣笑了笑說: “我是老了,但還沒有糊涂到不顧及子孫利益的地步。我正是考慮到子孫后代的利益,才這樣做的。我們家現有的田產,已經不少了,足夠一家人耕種。只要他們勤勞經營,就足以滿足衣食住行之需,能維持一般的生活水平。如果再給他們留下太多的田產,使之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就是教他們懶惰。俗話說:‘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胁诺碌娜?,要是錢財太多了,會消磨他進取的意志;愚鈍頑魯的人,要是錢財太多了,就會更加助長他的過錯。我寧愿給他們多留下美德,也不愿多留田產而消磨他們進取的意志,助長他們的過錯?!?/p> 疏廣說到做到,真的沒有給子孫留下皇帝和太子的賞金。 南唐節(jié)度使周本 南唐時得勝軍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周本,人性善良,從來就是“好施樂助”,經常把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周濟貧寒,從不積攢財產。 有人勸他說: “你年事已高,應當多少給子孫后代留點遺產呀。” 周本說: “我周本,當初是穿著草鞋跟隨吳武王打天下的。到今日,我位居將相,這是誰留給我的?完全是靠我自己奮斗來的。我不給他們留遺產,就是希望他們也像我這樣通過艱苦奮斗,去爭取自己的前程!” 司馬光稱贊他們有“遠見卓識” 這些古人,不是不愛自己的子孫后代。他們的做法,恰恰是體現了對子孫后代非常深沉的愛。 正如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所說:“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常自求諸身耳。” 一個人不能總是依賴父母、家庭生活,最可靠的是自己的自立意識和能力。父母給子孫后代“積財萬千”,不如教他們自立、自強,這才是最可靠的“遺產”。 這幾位做父親的,應當說有條件給子孫后代留下豐厚的物質遺產;而且,他們財富都不是“不義之財”,是他們合理合法的“正當收入”。如果留給子孫后代,旁人也不會說什么。 然而,他們卻認為那對子孫后代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在害,會后患無窮。 他們不是不想讓子孫后代獲得幸福,而是想使他們永遠獲得幸福。他們對子孫后代的利益,不是不考慮,而是考慮到子孫后代長遠的利益,。 因此,宋朝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高度稱贊他們說: “真是有遠見卓識的父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