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喜剛,陳氏中醫(yī)創(chuàng)始人。以《易經(jīng)》為“心”,以《黃帝內(nèi)經(jīng)》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腦”,以張錫純和張仲景醫(yī)學(xué)思想為“肝”和“腎”,以百家之長和豐富的醫(yī)學(xué)實(shí)踐為“脾胃”,呼吸太陽之“氣”,流淌江河之“血”。傳播中醫(yī)真理,普及中醫(yī)真理,做自已的中醫(yī),做純粹的中醫(yī)。
丁香(圖) 丁香的中藥屬性: 【適宜人群】寒性體質(zhì)。 【適宜病癥】寒病且寒癥。 【性】熱。 【熱力】溫。 【子目】理氣藥。 【關(guān)鍵詞】溫中。 【藥力】平。 【力向】外。 【疏泄收斂】疏泄。 【養(yǎng)生療疾】療疾。 【毒】無。 【味】辛。 【色】黑褐。 【畏反】無。 【產(chǎn)地】南方,日火之陽飽滿。 【環(huán)境】栽培。 【部位】花蕾。 【常用劑量】內(nèi)服煎湯,2~5g。 【歸經(jīng)】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足少陰腎。 【色】黃、黃、黑。 【味】甘、甘、咸。 【五行】土、土、水。 【時辰】巳(9-11)、辰(7-9)酉(17-19) 【方位】中、中、北。 【卦】坤、艮、坎。 【季節(jié)】夏秋間、冬春間、冬。 【左右】右、左。 【升降】降、升。 【功能】溫中、暖腎、降逆。 【主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癥。 【醫(yī)家論藥】 “丁香,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蓋脾胃為倉廩之官,飲食生冷,傷于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上涌下泄,則為揮霍撩亂,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齒疳者,亦陽明濕熱上攻也,散陽明之邪,則疳自除。療風(fēng)毒諸腫者,辛溫散結(jié),而香氣又能走竅除穢濁也?!保ā侗静萁?jīng)疏》) “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嘔。肉桂溫能發(fā)表,丁香溫能和胃?!保ā兜门浔静荨罚?/p> “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shí)治病無分彼此。直中陰經(jīng)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于傳經(jīng)之傷寒也?!保ā侗静菪戮帯罚?/p> “丁香……溫脾胃,止霍亂。消霍亂。消痃癖,氣脹翻胃。腹內(nèi)冷痛,壯陽暖腰。去胃寒,定嘔酸,殺酒毒。與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氣。能泄肺,能補(bǔ)胃,大能療腎,極能止泄?!保ā端庤b》) 附注: 1、丁香有公、母之分,于花蕾由青轉(zhuǎn)紅時采集、除去花梗曬干入藥者稱公丁香,簡稱公丁。以個大、粗壯、鮮紫棕色、香氣濃烈、油多者為佳,又稱大花丁香、紫丁香。將成熟果實(shí)曬干入藥者稱母丁香,簡稱母丁。果實(shí)擊破有順理,常絲裂為兩瓣,形如雞舌,又稱雞舌香。公丁香氣味俱存,香氣濃郁,藥力充足,溫中止痛、和胃降逆之效較勝,且藥效迅速,并有較強(qiáng)的健胃作用,配柿蒂以降逆除呃;伍姜夏以和胃止嘔。母丁香氣微香而味淡,和胃降逆之力弱于公丁香,但藥力較持久,二者常配合使用,以增強(qiáng)療效。此外,母丁香尚能入血分活血催生,《顧其堂經(jīng)驗(yàn)方》如意丹,以之合滴乳香為末,同活兔膽和杵為丸,好酒送下,以治婦人難產(chǎn)。 2、“白丁香”、“桂丁香”、“野丁香”、“苦丁香”均與本品有異。其中“白丁香”為文鳥科動物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的糞便,味苦性溫,功用化積消翳;“桂丁香”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未成熟果實(shí)及花萼(也稱肉桂子),功用溫中止痛;“野丁香”為木犀科植物花葉丁香Syringa persicaL的花蕾,有的也指茜草科植物桂丁香Luculia intermedia Hutch.的花果;“苦丁香”即瓜蒂,系葫蘆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蒂,為涌吐藥。 【配伍效用】 丁香配伍肉桂丁香,溫腎助陽;肉桂補(bǔ)命門之火以助陽。二者合用,溫腎助陽之功效更強(qiáng),用于治療腎陽虛衰之陽痿。 丁香配伍吳茱萸丁香,溫胃止嘔;吳茱萸溫中理氣止痛。二者合用,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之功效,用于治療胃寒之嘔吐、腹痛等癥。 【方劑選用】 1、治療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一錢。(《太平圣惠方》) 2、治療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3、治療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xì)末,姜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4、治療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5、治療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太平圣惠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