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西河,在我的記憶里是晴天流黑水,雨天泄黃水,河岸泥土裸露,河面雜物漂浮。4月中旬,有幸參加市水利局和市水利水電勘察設(shè)計研究院組織的“水生態(tài)文明在行動——走西河”活動,從河之源仰天湖到匯合口永興塘門口鎮(zhèn)西河村,一路領(lǐng)略了西河之景色,完全顛覆了西河在我腦海中的印象。 西河發(fā)源于仰天湖風景區(qū),“西河之源”的大理石碑豎立在源頭1355米高程的山坡頂,周邊既無大樹,又無灌木,只有高低起伏的綠草地,碑雖不高,但特別顯眼。站在碑位仰望高處,是一望無際的草地,初春萌發(fā)出來的青草,尖尖的嫩葉、淡淡的綠黃,仿佛是一床碩大的綠毯覆蓋在仰天湖的大地上。碑的不遠處,幾臺高聳入云的發(fā)電風車,70米高的的巨大葉片在風力的推動下,慢悠悠地轉(zhuǎn)動,有節(jié)奏地發(fā)出“呼呼”的聲音。站在碑位俯視低處,是陡坡峭壁相連的溝壑,一簇簇鮮艷奪目的杜鵑花在坡壁上競相開放。 北湖區(qū)華塘鎮(zhèn)三合村是西河上游月峰支流與主干流的匯合處,主干流從桂陽方向慢流而來,月峰支流從崇山峻嶺奔騰而下,水流經(jīng)三合村水電站發(fā)電后,減弱了咆哮的氣勢,變得平靜溫順。匯合口兩岸保留著一片古樹林,棵棵枝繁葉茂,參入云天。幾百年來,雖歷經(jīng)洪水沖刷,但當?shù)卮迕褚淮淮鷤鞒兄鴮淠?、河流的鐘愛,精心保護,才使河不變道,樹木永存。古樹林中掩映著一座古色古香的風雨橋,據(jù)當?shù)厝酥v,橋已有100多年歷史,橫跨西河兩岸,既是三合的一處景觀,又是三合老輩村民出行的交通橋。河的南岸有一條蜿蜒平整的水泥路,路的兩邊聳立著一幢幢白墻青瓦的小洋樓,錯落有致,整個村莊顯得特別干凈整潔。村莊的南面是一大片稻田,灌排溝渠縱橫,規(guī)整順直,剛翻耕過的田面,透露出泥土的芳香。河流、古樹、古橋、稻田、洋樓、馬路,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村水彩畫卷。 從三合村往下游走,河面變得越來越寬,水變得越來越清,河兩岸越來越開闊,平整的農(nóng)田,漂亮的村莊,蒼翠的樹林,簇擁著西河往遠處延伸。一條新修的水泥路沿著河的右岸,陪伴著西河,轉(zhuǎn)過吳山的大彎道,越過同和的水電站,又過荷葉坪大壩,緩緩地來到蘇仙區(qū)棲鳳渡鎮(zhèn)的南香村與九山河匯合。這里是支流九山河與主干流的匯合口,九山河又名泥河,因水流從永興馬田、三塘、悅來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帶來大量的泥沙而得名。我在水利部門工作了三十多年,多次去過九山河,但從沒有看見過清水,而今則情況大為不同,九山河的水質(zhì)與主干流已無太大差別,清澈度也相差無幾。幾年的水土流失治理、礦山整治、農(nóng)村環(huán)境整治取得了成效,泥河已變成了清河。 離開九山河匯合口不遠就到了油塘,西河在這里轉(zhuǎn)了個180度的大彎,人們在河道上建起攔河閘壩,壩上是一座多拱橋,在大壩左岸開挖一條650米長、36米寬的人工河,引水到彎道的另一端建電站發(fā)電。從高處往下看,河流大彎與人工河仿佛一張巨大的弓,河上的大壩則是一支未上弦的箭,別有一番景致。從油塘電站繼續(xù)往下游,經(jīng)湘陰渡圩場后,河道在龍王嶺和牛欄嶺間的狹谷平原中部流淌。此區(qū)域是老煤礦區(qū),仍在開采,但溪溝中沒有了黑水,道路上沒有了泥漿,空氣中沒有了塵埃,河面上沒有了垃圾漂浮。這一段河流水面更寬了,水流更緩了,河堤更矮了,堤岸爬滿了各種叫不出名的草本植物,編織成兩條長長的綠帶,夾護著藍藍的河水奔向天際。堤岸邊偶有幾棵楊柳,柔軟的枝條垂入水中,隨著水流泛起一道道漣綺。河兩岸平整的水田剛剛翻耕過,群群白鷺在水田中悠閑地覓食。 一路上都是清清的河流,一路上都是綠綠的景色,到了終點西河口,更令人心曠神怡。西河在此處匯入耒水,在匯合口不遠處的耒水主干流上建有永興二級水電站,水電站大壩攔截住耒水,形成一個容積4958萬立方米的水庫,水庫頂托西河口水位,西河與水庫容為一體,水面寬闊、平靜,水體清澈。佇立河邊,俯視著水中藍天白云的倒影,別有一番風味。 一路西河行,使我愛上了西河。 |
|
來自: 鄧新華館 > 《扶貧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