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2年,齊、魏共同伐趙,中山國趁機引槐水圍鄗,使趙國幾不能守,直到齊、魏撤軍,中山軍隊才離開這里。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趙國,成為后來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消滅中山國的導(dǎo)火索。正如趙武靈王在公元前307年決定實行“胡服騎射”時對公子成所說:“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保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庇謱Ψ柿x說:“雖驅(qū)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p> 二是“五國相王”。公元前323年,魏惠王與謀臣公孫衍共同策劃趙、韓、燕、魏、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相王,即稱王。本來,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諸侯國的國君只能稱“公”或“侯”,但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只要有實力,誰都可以稱王。此前,齊、秦、魏已經(jīng)稱王,而此次魏國又發(fā)起五國相王,意在與齊、楚、秦等大國抗衡。稱王的五個諸侯國中,只有中山為“千乘之國”。消息傳到齊國,齊威王十分惱火,說:“我堂堂萬乘之國,而中山一個小小的千乘之國,竟然也敢稱王,把我擺在什么名分上?”不僅在外交上和中山斷交,而且要以割地來換取燕、趙出兵攻伐中山。這個時候,中山國的謀臣張登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他搖唇鼓舌,奔走于各大國之間,假裝拉一個、打一個,輪番到各國國君那兒提高中山國的“身價”,竟使各國都承認了中山國的王號。 中山成功地與四個萬乘大國一起相王,表面上是張登游說的勝利,其實是中山國力提升的反映。 第三件事,也是最讓中山國為之驕傲的,是“出兵伐燕”。公元前314年,燕王噲實行禪讓,把王位讓給了燕相子之。這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絕無僅有的事情,結(jié)果國內(nèi)大亂,齊國趁機攻燕,殺燕王噲,擒子之。此事見于《史記·燕召公世家》、《戰(zhàn)國策·燕策一》、《孟子·梁惠王下》、《公孫丑下》、《竹書紀年》等古文獻。但上述文獻只記齊國伐燕,從中山王墓出土的鐵足大銅鼎、銅方壺和銅圓壺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所刻銘文記載中山國也參加了伐燕。中山國相邦(相當于后來的丞相)司馬賙(音“周”)打著“王師”旗號,以“正君位”為名,攻占了燕國大片領(lǐng)土,之后即回師。為此,司馬賙得到了周天子的獎賞。從銘文內(nèi)容還可以看到,中山不但是伐燕的參加者,而且從燕國獲得了“吉金”(青銅器)。中山王命司馬賙把這些“吉金”重新鑄成大鼎、方壺,并在上邊鐫刻銘文,紀其功業(yè),謳歌先王,還警告后世,銘記燕國“臣主易立”而招致亡邦的教訓(xùn)。 至此,中山國的國力影響達到了巔峰。 |
|
來自: 小記歷史館 > 《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