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好幾天了,小外孫終于每天晚上可以跟爸爸媽媽回家了。
于是,每天晚飯后,送他們三口出門,成了我們家里久違的風景:我們先給小外孫穿戴好衣帽,小外孫一個“再見”,轉身已經到了門外,跟著媽媽爸爸一步一個樓梯,“噔噔噔”擠到了前面,樓道拐彎的時候,又伸出小手“姥姥姥爺再見”。每次看著小外孫跟爸爸媽媽回家,我心頭就暖暖的,為他們三口感到幸福,也為小外孫和他媽媽爸爸一起成長感到高興。
小外孫回家和他父母成長有什么關系?說來這有一段心路歷程。
女兒女婿工作都忙,有時候還有夜班。我們就主動承擔了照顧小外孫的任務。老伴熱情很高,這樣做是疼了女兒,也享受了天倫之樂。于是,小外孫就白天黑夜長在我們家了。
時間長了,小家伙好像把爸爸媽媽忘了,不知道找爸爸媽媽了;女兒女婿好像也把孩子忘了,有時候好幾天才來看一次孩子。小家伙見到爸爸媽媽,像見到陌生的客人,還有點不好意思了,一個勁兒地往姥姥懷里扎,更不好意思叫“爸爸媽媽”了。
于是,小外孫離不開我們家了。有一個周末的晚上,女兒女婿來接孩子,小外孫說什么也不肯走。大人們齊上陣連哄帶勸,孩子竟然提出非要姥姥也跟他走不可。老伴哄他說,你先走,姥姥忙完了再去。小外孫這才跟爸爸媽媽走了。晚上九點多鐘老伴的手機突然響起,里面?zhèn)鱽硇⊥鈱O的哭聲。原來,回到家里他左等右等還不見姥姥,就哭著找姥姥,沒辦法女婿給老伴打通了電話。電話里老伴還哄騙小外孫,說一會就到。我不得不插話說,他已經懂事了,不能再這樣哄騙了,可以跟他講講道理了。
可是,老伴的說法是:你看你,讓他跟爸爸媽媽走,他就哭,怎么辦?女兒的說法是:我們接走了,晚上再哭著找姥姥,怎么辦?大人這樣的態(tài)度,還怎么跟孩子講道理?于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成了我們家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小外孫呢,自然是白天黑夜照樣長在這里。
就因為長期長在姥姥家,小外孫都3歲多了,還不知道什么是“我們家”。直到前些天他才知道了,一個是“媽媽家”,一個是“姥姥家”,卻依然不知道“我們家”。心里沒有自己的家,怎么長出親情來?為這,我跟老伴談過,甚至鬧過,也跟女兒說過,甚至鬧過??墒?,效果總是不明顯。
這事究竟怪誰?當然,首先得怪孩子的父母。他們忙是真的,但哪一代父母不忙?哪一代父母不是自己把孩子帶大?如今有些年輕父母,確實多多少少有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圖輕松的心態(tài)。但是,主要的還得怪孩子的祖輩,把著孩子不放手。有一回,小外孫頭天晚上剛剛跟爸爸媽媽回家,第二天早飯后沒送來,老伴就坐不住了,要去找小外孫。小外孫簡直成了姥姥的魂兒,離開眨眼的工夫都受不了。其實我也一樣,哪天忽然家里少了小外孫,也好像心里空了一大截,真有點不大習慣了。
隔代親,更動心。中年人、老年人就是這樣極容易把對兒女的愛,延伸到孫輩身上來。用心理學的話說,這叫做親子心理一體化傾向的遷移。遷移的結果是,祖輩從愛的名義出發(fā),把孩子的情感從他們爸爸媽媽那里奪了過來。于是,這種愛制造出很多的麻煩。那天,電視里一個女孩說和姥姥最親,讓媽媽很嫉妒。何止嫉妒?還會有失落,有冷漠,有隔膜,有扭曲,有親子兩代人心靈深處很多很多暗傷。另外,因為孩子和父母不親,他就會從內心拒絕父母的教育。
為什么?就因為違反自然。按照自然法則,爸爸媽媽才是孩子最親的人。
令人欣幸的是,在我的一再堅持下,小外孫終于經常和爸爸媽媽回家了,終于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家了。在這個家里,孩子的心田,爸爸媽媽的心田,才能長出根深葉茂的親情。爸爸媽媽才更像爸爸媽媽,孩子才更像爸爸媽媽的孩子。
小外孫給了我們不少的歡樂,但是作為祖輩怎能貪戀一己之樂,不把孩子還給他的爸爸媽媽?親自帶孩子會使女兒女婿多一份忙。但是,這樣他們會忙出親情來,忙出熱熱鬧鬧一家親的幸福。
適當的時候,把孩子還給他的爸爸媽媽吧,那是把親情還給他們幸福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