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子
春秋時期,鐵器開始普遍使用,生產(chǎn)力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新興的地主階級產(chǎn)生并且發(fā)展起來,舊有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日益成為束縛新的生產(chǎn)力的桎槁,奴隸制社會逐漸崩潰,封建制社會開始出現(xiàn)。社會的變革帶來了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刻變化。王室衰微,官學(xué)敗壞,文化下移。私學(xué)興起,并逐漸形成了“士”階層。天命思想受到質(zhì)疑,變革與動蕩又促使人們?nèi)ニ伎棘F(xiàn)實,百家爭鳴的學(xué)風(fēng)逐步形成。各家學(xué)說相互爭鳴,相互吸取、融合,不斷豐富,不斷深入,形成了文化上空前繁榮的局面??鬃幼鳛槿寮覍W(xué)說的創(chuàng)始人,有著極大的政治熱情和抱負。在《陽貨》中,他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就是說:“如果有人用我,我要使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東方復(fù)興?!?/span>[1]他在總結(jié)西周政治文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整套的以仁德為核心的治國理論,影響深遠,意義巨大。在王朝的更迭與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德治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治國思想之一。 一 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之中,有行大道和行王道之分?!抖Y記·禮運》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段話:“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比?,即為王道,王道之下,則是霸道,霸道是孔子所不齒的。到戰(zhàn)國時候,七雄爭霸,孟子、荀子等對王道、霸道之辯非常地多,也非常地詳盡。王道下的小康社會,是其最低政治理想,而五帝時候所行的大道下的大同社會則是其最高政治理想。 何謂大道?在《禮記·禮運》篇中,孔子接著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這一段是孔子對堯、舜之世,即中國原始社會政治的一種論述和向往,也是其最高政治理想。這種論述,不只儒家有,道家、墨家等也有,老子和墨子都有相類似的論述。因此,它不是當(dāng)時哪一家對原始社會政治的向往,而是各家學(xué)派共同的政治理想,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光輝的政治理想。許多的進步思想家、社會改革家都受到其鼓舞,直到近代,也還給予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的人們以啟發(fā)。各家學(xué)派的不同在于如何來實現(xiàn)這個政治理想。道家主張絕圣棄智,退回到原始社會形態(tài)上去。墨家主張通過“尚同”和“兼愛”來實現(xiàn)。然而時移事易,不但退回原來的社會不可能,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和階級的出現(xiàn),兼愛和大同的實現(xiàn),也都變得空洞和渺茫起來。 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看,生產(chǎn)力是社會發(fā)展的唯一決定因素,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物質(zhì)財富出現(xiàn)了剩余,私有制和階級就隨之產(chǎn)生。而國家則是階級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和表現(xiàn)??鬃硬豢赡苷具@么高,看這么清楚。但他還是敏銳地看到了變化。在《禮記·禮運》接下來的文字里,他又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再執(zhí)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睆?fù)興三代,實現(xiàn)小康,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孔子畢生為之奮斗的最低政治理想,也就是孔子說的“吾從周”的周代文武之道,即孔子認為的王道。 但這個王道,只是他德治思想中通往大道的一個橋梁,是實現(xiàn)大道的一個階段。他說:“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保ā队阂病罚R國在齊桓公之世、管仲執(zhí)政時代,實行“尊王滅夷”而雄霸諸侯。孔子不僅不認為管仲仁,甚至批評他不知禮,說:“管氏知禮,孰不知禮?”(《八佾》)因此認為齊國是在實行霸道。魯國是周公之后,在孔子看來,是奉行周禮的模范,接近王道。還有一個比周禮更高的標(biāo)準,就是這里的“道”。[1]筆者認為,這個“道”就是《禮運》中的“大道”。這在《論語》中沒有明確論述。但《論語正義》在這段話后面有“包曰: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余化。太公大賢,周公圣人。今其政教雖衰,若有明君興之,齊可使如魯,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痹凇队阂病分小白迂曉唬河胁┦┯诿?,而能濟眾,何如?可為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薄墩撜Z正義》解釋說:“仁道大成,方可稱圣,故夫子視圣為最難,而但言仁。又以仁亦難及,而先言恕?!痹凇短┎分?,他說:“泰伯,其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睂⑻┎蕴煜伦?,稱為至德。結(jié)合其他論述,其遠追堯、舜之大道的理想,當(dāng)清晰可見。但在孔子看來,堯、舜之世畢竟距離現(xiàn)實社會太遠,已經(jīng)不可能再一下子回到天下大同的社會,只能是“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采取兩步走的戰(zhàn)略。而且當(dāng)時王室衰微,禮壞樂崩,道德頹廢,諸侯割據(jù)。如何解民于倒懸,挽社稷與將傾,才是當(dāng)務(wù)之急。 就孔子的階級立場而言,近來爭論頗多,說孔子代表的是奴隸主貴族、他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不少。但誰也不能否認的是,他并不是頑固地回到周禮,而是要回到有所損益的周禮上來,是在批判的基礎(chǔ)上的繼承。在《為政》中,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笨鬃右浴袄^周者”自任,他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夏、殷、周三代禮的損益變化,其對周禮的損益變化也就可知了。 二 孔子明確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庇终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勉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ň阋姟稙檎罚┧^承了周代及周代以前“德主刑輔”的思想,而又有所發(fā)展和完善,將德和禮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自己較為詳備的德治思想體系。 (一)天命,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閉環(huán) 在孔子的德治思想中,部分地保留了天命思想?!墩撜Z》中記載孔子講“天”的地方很多,他非??粗亍疤臁睂θ说纳鐣畹闹渥饔谩?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的學(xué)生子夏也說:“商聞之矣,死生由命,富貴在天?!保ā额仠Y》)孔子說的天,有自然意義的天,也有宗教意義的天??鬃硬徽劰砩瘢謱μ旌凸砩癖憩F(xiàn)出了足夠的敬畏?!多l(xiāng)黨》中甚至記載他“迅雷風(fēng)烈必變?!痹诖呵飼r期,這種傳統(tǒng)的宗教思想已日趨沒落,但這些思想在孔子這里仍保留著一定的地位。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孔子思想中保守和落后的東西。但如果我們能作進一步分析的話,又會發(fā)現(xiàn)也并不是如此地簡單。孔子對天和鬼神并不看得那么絕對。他認為承天認命,只要順天命而行,就不需要鬼神的幫助。如《述而》中記載這樣一則故事:孔子病重,子路請求祈禱。孔子病好后問之,子路說有這件事,還拿出讄文中“禱爾于上下神祗”的話為證??鬃诱f,他向來做事都是合乎禮的,畏天命、順天命,這已經(jīng)是在禱告了。[1]而且,劉向《說苑·辨物》有這樣記載:“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边@段話和《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狈浅O嘞?。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對這類問題含糊其辭,持回避態(tài)度,是因為在他看來,這不只是鬼神有無的科學(xué)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現(xiàn)實倫理問題。他有意識地將天命鬼神與人心禮儀等結(jié)合起來,使其成為對包括君王在內(nèi)的所有人的一種約束,成為其德治思想順利實現(xiàn)的保障,是他治國修身理論中重要的一個封閉環(huán)節(jié)。楊伯峻先生在《試論孔子》中也說“殷人最重祭祀,最重鬼神??鬃与m然不大相信鬼神的實有,卻不去公開否定它,而是利用它,用曾參的話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很顯然,孔子的這些主張不過企圖藉此維持剝削者的統(tǒng)治而已?!?/font>[1]也正是如此,孔子在保持傳統(tǒng)宗教信仰基礎(chǔ)上,革除了傳統(tǒng)宗教中的迷信成分,認為天命可以讓人道德行為不能成功,但不能讓人不做道德行為。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更多關(guān)注的是人事問題、治的問題。 (二)禮,孔子德治思想的總綱 孔子德治思想的總綱就是“克己復(fù)禮”。[2]《詩大序》說:“發(fā)乎情,至乎禮義?!倍Y是在情的基礎(chǔ)上的一種規(guī)范和約束,《禮記·禮運》上,孔子更是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枪史蚨Y,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在《禮運》篇中,孔子不僅對禮治的理想進行了區(qū)分,而且對禮的起源與發(fā)展、禮治建設(shè)、禮與倫理的關(guān)系、禮與中國古代的信仰問題、禮與自然社會等問題,都進行了論述。 孔子的禮,內(nèi)容相當(dāng)廣泛,包括社會組織,政治體制,社會秩序等上層建筑。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體。有的人把此話解釋成是對君臣、父子之間絕對地位的肯定,是對此話的誤讀或歪曲。孔子此話,是在“禮”下的相互之間的權(quán)利義務(wù)關(guān)系,并通過這種關(guān)系的踐履實現(xiàn)社會的有序與政體的穩(wěn)固。在《八佾》中,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回答:“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比绻裏o禮或不仁,臣又如之何?孔子這里沒講。但在《微子》中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阂笥腥恃?!”的記載。在《禮記·哀公問(禮)》中,孔子更是說:“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后也,敢不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則國家順矣?!睆倪@里,則可以清楚看出,孔子的禮,不是宋明理學(xué)禮教中的禮,是從人的真情性出發(fā),對情的一種節(jié)制。如何節(jié)制,就是要“克己復(fù)禮”,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的度是“中”。在《禮記·仲尼燕居》中孔子說:“禮夫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笨鬃右浴岸Y”作為“中”的具體規(guī)定,也就是以“中”作為“禮”的理論依據(jù)。過與不及,都是不合禮的。這個“中”不是機械的靜止的,是“時中”(《周易·蒙·彖》),按孟子后來對“時中”說法,時中就是說“中”是隨“時”變動的,“中”并不一定是在與“兩端”等距離的中心點上,也不是老在一個點上,要能“權(quán)”。執(zhí)著死的規(guī)矩,固定的辦法,而不能靈活運用,是“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保ā蹲雍薄罚?/font>[1] 然而,“復(fù)禮”畢竟是建立在“克己”的基礎(chǔ)上的,要人們自覺地守禮,就還必須提倡仁德。只有禮,而不能使人們自覺要求、自我約束,禮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孔子提出:“克己復(fù)禮為仁?!保ā额仠Y》)可以看出,孔子有的時候用仁來規(guī)定禮,有的時候又用禮來規(guī)定仁,仁與禮互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建構(gòu)了其德治思想的理論大廈。仁是禮的基礎(chǔ)和靈魂,沒有仁,禮就徒具形式,禮是仁的體現(xiàn)與落實,沒有禮,仁就無所依托。因此,在“齊之以禮”的同時,還要“道之以德”,把德與禮或說是仁與禮緊密結(jié)合起來。在孔子這里,仁既是德,德既是仁。仁德“作為一種系統(tǒng)的道德思想體系,卻是孔子首先提出的。把德和禮聯(lián)系起來,把道之以德與齊之以禮統(tǒng)一起來的德治思想,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m然仁和禮是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但從思想的發(fā)展來看,孔子在思想史上做出的新貢獻是他的德治思想和仁的思想。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雖然齊之以禮是孔子的目標(biāo),而孔子所最關(guān)心和講得最多的,卻是仁,是道之以德。”[2] (三)仁,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批判地繼承春秋時代的思潮,不以禮為核心,而以仁為核心。”[1]孔子認為,“當(dāng)時所以禮崩樂壞,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nèi)狈ψ袷囟Y的規(guī)定的自覺要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強調(diào)把禮的執(zhí)行建立在仁的基礎(chǔ)上,賦予禮以道德的品格,把外在的強制轉(zhuǎn)化成內(nèi)在的自我約束。這就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實質(zhì)和它的意義所在?!?/font>[2]具體言之,怎樣才算是具備仁德了呢?不好講,孔子也沒具體的講?!蛾栘洝分校鬃诱J為能推行“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于天下的就是仁了。但這里所言,似有所專指,并不是孔子思想中全面的仁的概念。在《子路》中,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黃侃注疏說:“言此四者與仁相似,故云近仁。剛者性無求欲,仁者靜,故剛者近仁也。毅者性果敢,仁者必有勇,周窮濟急,殺身成仁,故毅者近仁也。木者質(zhì)樸,仁者不尚華飾,故木者近仁也。訥者言語遲鈍,仁者慎言,故訥者近于仁也?!薄皠傄隳驹G”可以看作是仁的基礎(chǔ),仁的基本素質(zhì)?!墩撜Z正義》解釋說:“四者皆仁之質(zhì),若加文,則成仁矣。故曰近仁?!笨鬃舆€提出了一些零星的,如:“仁者,愛人?!比纭翱思簭?fù)禮為仁”等等,對仁的內(nèi)容等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闡述,但沒有像《禮運》中對禮那樣的系統(tǒng)的、具體的文字。在孔子這里,仁是僅次于圣的一種境界,是入圣的必由之路,所以孔子不輕易以仁許人,對顏淵他只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保ā队阂病罚╇m然如此,但作為其德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又認為仁政并不是只有仁人才可以為之,是許多人都可以做到的。特別是對在其位者,仁德又有許多具體的表現(xiàn)。如他一方面說管仲不儉,不知禮,而另一方面,在“桓公九合諸侯”一事上,因為管仲能“不以兵車”,而使天下有一個較長期、較安定的局面,故他就認為他這樣做有仁德,連連夸獎?wù)f“如其仁!如其仁!”(《憲問》) 內(nèi)圣之外,則是外王。內(nèi)圣外王之說,其語雖非出自孔子,卻踐行于孔子。作為謀其政者,如何才能確保德治的實現(xiàn)呢?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保ā稙檎罚┐嗽捒白髌涞轮蔚母痉铰?,既明確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而且又提出了以德治國的現(xiàn)實途徑是“居其所”。這里的德,不是無為,是有為,是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怎樣才是居其所?在哀公向他問政的時候,他說:“政者,正也。君為政,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禮記·哀公問》)在季康子向他問政的時候,他又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在《子路》篇里,他還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币虼耍瑢庸僬叨?,“居其所”之所就是“正”。如果擴充到所有的人,這個“正”或就是“中庸”。在《中庸》中,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又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亦可參見《雍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dāng)然,精微之極致也。惟君子為能體之,小人反是。” 三 雖然沒有給出什么是具體的仁,但孔子提出了實現(xiàn)仁的根本途徑。在《里仁》篇中,孔子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逼渌T人問是什么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正義》引焦氏循雕苽樓說:“忠恕者,成己以及物也?!庇忠苷Z云:“中能應(yīng)外,忠也?!币簿褪恰队阂病菲镎f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边@是仁積極意義的一面,未必每個人都有條件來施行。而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則是仁消極的一面,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1]因此“孔子所學(xué),首重者曰成己,曰成仁,曰克己,曰修身,曰盡己。……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故修身之后即推之于家國天下,其于道國,、為政、理財、制賦之法,無一不講求,而蘄致用于世。”[2]分而言之,仁有兩種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實踐途徑,一為克己,一為愛人。 孔子說:“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保ā额仠Y》)他的“仁”是建立在“直”的基礎(chǔ)上的,但“直”里面既有仁善在,也有克伐怨欲在,只有用“禮”來約束自己的欲求,使之制于中,才能為“仁”。在原憲問好勝、自夸、怨恨、貪欲這種毛病在自己的行為中都不曾有過,是否可以稱仁時,孔子說:“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保ā对瓚棥罚┛鬃拥摹翱思骸辈恢皇切袨樯系目思?,還是思想上的自覺,是各種困厄下的堅持。《衛(wèi)靈公》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卑垂砰Φ确g就是:“君子遇到窮困到這般嚴重的地步時信念堅定,小人遇到窮困就如河水泛濫而無規(guī)矩了?!?/font>[3]孔子在緊接“克己復(fù)禮為仁”之后,又提出了“為仁由己”的觀點。在《衛(wèi)靈公》中,他還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薄盀槿视杉骸?,這是一條從自我做起的、積極的修身、明德之路,也是一條現(xiàn)實可行之路。另一方面,就是愛人?!胺哆t問仁。子曰:愛人?!保ā额仠Y》)孔子的愛人,不是墨家的兼愛,而是建立在直的基礎(chǔ)上的,推己及人的愛,是由親親而到愛人。在《雍也》中,他對子貢還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薄澳芙∑?,可謂仁之方也已”道出了孔子政治思想的起始和發(fā)展建構(gòu)軌跡。在己以“直”、“誠”為基礎(chǔ),克己復(fù)禮,修身明德。上取則以“親親”構(gòu)建了宗法特色的孝弟忠義、綱常倫理。這些雖和大同社會不同,但卻是切實可行的,所以,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選擇了禮和德??鬃邮窃谄浠A(chǔ)上,進一步從理論上對其進行了建構(gòu)和發(fā)展。 同時,忠恕本身,還包含有“學(xué)”的作用??鬃邮挚粗貙W(xué)的作用,他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弊约簠s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認為通過學(xué)可以得仁,如他說“求仁而得仁”(《述而》)或“欲仁則得仁”,并說“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踔吝€說:“好仁不好學(xué),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弊也狂?!保ā蛾栘洝罚?。通過“學(xué)”,孔子否定了人生而有貴賤賢愚,為人人指明了通仁之路;通過“學(xué)”,孔子為人人求仁注入了不息的動力?!皩W(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保ā稙檎罚┛鬃拥摹皩W(xué)”,是與“思”緊密結(jié)合下的“學(xué)”。這里的“學(xué)”,不是一味的奴從,是建立在自己思考基礎(chǔ)上的“學(xué)”;這里的“思”,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臆想,是建立在不斷學(xué)習(xí)與實踐基礎(chǔ)上的“思”。我們看孔子的一生,他不僅是學(xué)的典范,而且大力興辦學(xué)校,積極投身教育,也是最早的、最偉大的教育家。 當(dāng)然,宥于歷史的局限,孔子的德治思想還有一些不很完善的地方,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的不斷發(fā)展,孔子德治思想中還存在著很多與現(xiàn)實不太適應(yīng)的東西,甚至是糟粕的東西。然而,如果剔除其與時代不相適應(yīng)的內(nèi)容,剔除其糟粕部分,與時俱進,繼承并發(fā)揚其德治思想之精義,并將之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有機結(jié)合起來,必將會煥發(fā)其青春,并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新德治思想的建構(gòu)起到巨大的借鑒作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大有裨益。 [1] 古棣,戚文,周英.孔子批判下[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556. [1]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5. [1]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5.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 [2] 古棣,戚文,周英.孔子批判下[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69. [1]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2-163. [2] 錢遜.先秦儒學(xué)[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21.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 [2] 錢遜.先秦儒學(xué)[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21.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7. [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6. [3] 古棣,戚文,周英.孔子批判下[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492. 引文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