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須草
別名 腎茶、貓須公 來源 唇形科貓須草屬植物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 C. Y. Wu.,以莖、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也有高達(dá)1米以上者。莖具四棱,有縱紋,常帶淡紫色,被毛。單葉對生,葉柄長1-3厘米,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5.5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短柔毛,下面具腺點,邊緣在中部以上有鋸齒。夏秋季開淡紫色或白色花,2-3朵一束對生,在枝頂排成間斷的假總狀花序,苞片圓卵形,頂端驟尖,花萼卵形,長5-6毫米,果時增大,外被微柔毛及突起的銹色腺體,二唇狀5裂,下唇裂片4,2長2短,針刺狀,上唇1裂寬卵形,花冠管細(xì)長,外被微柔毛,連裂片長9-18毫米,二唇狀5裂,上唇3裂,中裂片較大,頂端微缺,下唇直伸,雄蕊4,花絲及花柱超出花冠之外很長,形如貓須,長5-7厘米。堅果小,球狀,長約2毫米,表面有網(wǎng)紋。 生境與分布 多有栽培,也有野生于陽光充足處的。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臺灣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甘、微苦、涼。清熱祛濕,排石利尿。 主治用法 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jié)石,膽結(jié)石。用量30-60克。
注: 海南貓須草與上種相似,其葉為窄橢圓形或長圓形,邊緣鋸齒較粗,葉柄很短或無柄,同等入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