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姓劉,劉皇叔的劉。
很顯然,劉備從來就不是所謂的“鷹爸”,對兒子的教育也遠遠沒有曹操孫權(quán)那么苛刻。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極其溫和的“慈父”,卻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做下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虐童事件”。
事出有因。當年曹操不費一兵一卒輕松占領(lǐng)荊州,讓寄居新野小城的劉備一下子置于曹操的正面攻擊之下。面對曹操虎狼之師,劉備只能勉強迎戰(zhàn),結(jié)果一戰(zhàn)下來是潰不成軍,家人也在戰(zhàn)斗中失散了。糜夫人為保劉備骨血,將劉備之子阿斗交給趙云,自己卻投井而亡。趙云懷抱阿斗于曹操百萬軍中奮不顧身,左沖右突,殺出重圍,及時將阿斗交給了劉備。
按說千軍萬馬之中,孩子得以生還,對于當父親的應(yīng)是一件十分高興的事,抱著哭還來不及呢,那還能顧得上別的。不料劉備接過孩子之后,卻“擲之于地”,口中還念念有詞:“為汝這孺子,幾乎損吾一員大將!”就此一個舉動,直接感動的趙云是放聲大哭,說道:“云雖肝腦涂地,不能報也!”從此,民間也就有了“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歇后語。
那么劉備為何要做出如此反常舉動呢?
其實,劉備此舉完全符合其一貫的做事風(fēng)格,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四處飄泊,觸景生情應(yīng)是劉備此時最大的心理感受。劉備當然知道,這個孩子來的是多么的不容易,寄居荊州,歷經(jīng)戰(zhàn)亂,今又逢此大戰(zhàn),能夠存活下來實屬不易,劉備對兒子能否生還不抱任何希望。
悲痛到了極點,卻突然峰回路轉(zhuǎn)。從大悲到大喜,冰火兩重天。心理預(yù)期和現(xiàn)實情景讓劉備不禁喜從悲來,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喜極而狂,做出如此反常舉動也就不難理解了。更何況,說是“擲之于地”,無非就是輕輕放下而已。
此次戰(zhàn)斗,應(yīng)是劉備有生以來的最慘烈的一次,經(jīng)此沉重打擊,劉備集團已是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如何振奮士氣,凝結(jié)人心就成了擺在面前的主要任務(wù)。尤其是面對血人似的趙云,劉備內(nèi)心更是矛盾重重。
趙云不同于關(guān)羽張飛,都是剛出道時的過命兄弟,可以為之釋懷。趙云最早在公孫瓚手下效力,也是挖過來的人才。在這期間,正值劉備落魄,既沒有給予趙云厚恩,也沒有讓趙云體會到“得遇明主”的感覺。投到帳下不久,就遇到此次軍事上的打擊和慘敗。
既然有外患,就必定有內(nèi)憂。劉備不能料定下面還會出現(xiàn)什么不測。因為,戰(zhàn)斗慘烈之時,糜芳曾經(jīng)向劉備報告:“反了常山趙子龍也!投曹去了!”對此,劉備雖十分堅定——“子龍必不負我”。嘴上如此說,心里卻未必不會動搖。
如此矛盾心態(tài),今卻見趙云一身血衣,懷抱阿斗而歸,怎不令其心懷感嘆呢。為安撫趙云,鼓舞將士,劉備只能拿著孩子來“出氣”。當然,這么做有個前提,那就是孩子還活著。假若孩子已死在懷中,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或許就是孩子福大命大,注定要書寫歷史,劉備才有了這個不尋常的舉動。細思之,劉備這番話,與其說是在說給趙云聽,倒不如說是做給手下眾將看。劉備此舉,效果不錯,堅定了趙云追隨之心,也讓眾將有了為之效仿的楷模。于是,“眾將救起公子,皆哭”。
除此之外,也是為了緬懷糜夫人。阿斗生還,趙云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糜夫人的意志堅定,舍身保護,阿斗或許早就沒命了。從來刀槍無眼,戰(zhàn)場無情。眾多將士尚且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更何況是一個柔弱女子和襁褓中的孩子呢?
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糜夫人左腿中槍,不能行走,卻獨獨懷中阿斗安然無恙。遇到趙云后,糜夫人像是看到了救星,從此再無掛礙,只對趙云說:“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蕩半世,只有這點骨肉。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矣!”有此賢內(nèi)助,不知劉備哪輩子修來的福分。
糜夫人已死,孩子尚在。只是不知此時,一向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觀念的劉備又會作何感想呢。(東湖少主2012年6月15日——6月17日寫于山東棗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