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仔細閱讀了由曾國藩、趙蕤、劉邵原著,由司馬哲編著的《中國識人學》一書,本書以古人的識人方法為基礎,全面闡述了識人、用人的古今理論,研究和總結古人識人和用人的經(jīng)驗與教訓,對于當今的領導者在用人行政上有很好的知道意義。 從今天開始,我將介紹本書所介紹的識人方法,今日介紹第一法---六戚法 所謂“六戚”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六戚法就是觀察一個人在六戚中他的行為表現(xiàn),從而得出對一個人的認知。 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愛敬便可一目了然?!秷虻洹分校姆街T侯之所以推薦舜,就是因為他能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們不至于淪于邪惡。四方諸侯就是從父母兄弟的角度來觀察舜的。六戚之法,雖然有一定的準確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在德、識、才三個方面,只注意了“德”,而忽略了“識”和“才”。 原文: 《堯典》: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痹唬骸懊髅鲹P側陋?!睅涘a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囂張,象傲??酥C,以孝蒸蒸,義不格奸?!钡墼唬骸拔移湓囋铡!迸跁r,觀厥刑于二女。嫠降二女于媯芮,嬪于虞。 四岳之薦舜曰:“父頑,母囂,象傲??酥C,以孝蒸蒸,義不格奸”者,是觀之以其父母兄弟也;嫠降二女,是觀之以其妻子也。父母兄弟妻子謂之“六戚”,《呂覽.論人篇》所謂內(nèi)則用六戚者是也。 譯文 《尚書.堯典》 堯帝說:“啊!四方諸侯,我在位已經(jīng)七十年了,你們有誰能夠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彼姆街T侯說:“我們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堯帝說:“那你們這些地位顯赫的人也可以從地位卑微的人中推舉賢良。”于是眾人提議說:“在民間有這樣一個人,其處境困苦,叫虞舜。”堯帝說:“是啊,我也聽說過這樣個人,他究竟怎么樣?”四方諸侯說:“他是樂官瞽叟的兒子,其父親心術不正,其母親喜歡說謊,其弟弟象非常傲慢。但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們不至于淪于邪惡?!眻虻壅f:“那就讓我來試試吧?!眻虻蹧Q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以便通過她們考察舜的德行。于是堯帝命令兩個女兒到媯水之灣,嫁給虞舜為妻。 四方諸侯推薦舜時說的“其父親心術不正,其母親喜歡說謊,其弟弟象非常傲慢。但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們不至于淪于邪惡。”是從父母兄弟的角度來觀察舜,下令兩個女兒嫁給舜,是從妻子的角度來觀察舜。父、母、兄、弟、妻、子稱謂“六戚”,《呂氏春秋.論人篇》中所謂的對內(nèi)使用六戚之法,就是講的這六個方面。 古人識人之法(二)---觀誠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二 觀誠法 觀誠之法就是從人與他人的關系中考察人,從人對周圍環(huán)境的反應中考察人,從人的內(nèi)、外兩方面考察人,是一種動態(tài)考察法。從父子、兄弟、君臣、老鄉(xiāng)等角度可以考察一個人的忠孝誠信,故意為之制造各種境況可以探索他的心志和性情,用此法察人,人的真?zhèn)?、貪吝、善惡就沒有看不清的了。 原著原文: 觀誠者,觀驗其誠也。父子之間,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間,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間,觀其忠惠也,鄉(xiāng)黨之間,觀其信憚也。省其居處,管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贾杂^其信,潔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使之以觀其不貳,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觀其情,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此之謂觀誠也。 譯文: 所謂觀誠,就是觀察驗證一個人是否誠實。父子之間,要看他是否孝順雙親,關心子女;兄弟之間,要看他是否能和樂友愛;君臣之間,要看他是否對君王忠貞、對下屬仁惠;鄉(xiāng)親之間,要看他對人是否信任和敬畏??疾焖綍r的居家生活,要看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考察他身處哀喪時的表現(xiàn),看他是否忠貞和善;考察他在社會上的交際,看他所結交的朋友怎樣;考察他交友時的情形,看他是否以信實和廉潔待人;考驗他來看他的信用,疑惑他來看他的智慧,向他展示困難來看他的勇氣,給他制造麻煩來看他的治理才干,誘之以利來看他是否做到不貪,用淫靡的音樂醉他來看他是否心猿意馬,讓他得到喜歡的東西來看他是否輕佻,故意激怒他來看他是否持重如常,讓他喝醉來看他有無失禮之處,放縱他的情欲來看他是否保持常態(tài),疏遠他來看他是否保持忠貞不二,親近他來看他是否狎昵放肆,探索他的心志以觀察他的性情,考察他在外的表現(xiàn)和內(nèi)心的想法以觀察他的誠實程度,審察他的細微言語以看他是否守信用,仔細觀察他的行為以看他是否完美無缺。這就叫做觀誠。 古人識人之法(三)---考志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三 考志法 意志薄弱的人,一經(jīng)威逼利誘便會改變初衷;心志堅定的人,無論遭遇如何,也矢志不渝。通過人在各種情況下的反應,可以看出他的心態(tài)是否動搖。有考志之法,可辯人之正邪、忠信,也可知人之進退。 原文 考志者,考度其志也,方與之言,以觀其志:志殷而深,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其禮先人,其言后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作,志不煩亂之而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喜怒以物而變易知,志不煩亂之而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犯之以卒而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曰潔廉而果斷者也;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志者也。此之謂考志也。 譯文 所謂考志,就是考察度量一個人的心志。正和一個人談話時,注意觀察他的心志:心志盛大而深邃的人,其意氣舒闊而柔和,面色謙遜而不諂媚,禮數(shù)行在別人的前面,言語說在別人的后面,能讓人看到他的不足,這是天天都能進步的人;喜歡給人臉色,傲視別人,言語上壓制別人,掩飾自己的不足,夸大自己的才能,這是天天都會退步的人;如果用外物刺激使其高興或憤怒,他卻面不改色,用繁雜的事務來擾亂他,他的心志卻不迷惑,用豐厚的財利引誘他,他卻不為所動,用權勢來威懾他,他卻不卑不亢,這是平心靜氣而能固守心志有所作為的人;如果用外物刺激使其高興或憤怒,他卻倏然變色,以至于讓人很容易就看出來,用繁雜的事務來擾亂他,他的意志不再堅定,誘之以利,他便輕易改變心志,在權勢威逼面前,低頭屈服,這是心底鄙陋而沒有真性情的人;用事情去困擾他而不憂慮,遇到突然的侵犯而不畏懼,堅持正義而意志不變,在財色面前而不被迷惑,這是廉潔而果敢的人;容易讓別人的話改變自己,不能固守自己的見解,做出了承諾卻又不敢決斷,這是意志薄弱的人。這就是考志。 古人識人方法(四)---視中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四 視中法 對于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xiàn)在聲音上。視中就是由聲音和氣息觀察一個人的內(nèi)心。人外在的聲音隨著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人的聲音和氣息,如同人的心性氣質(zhì)一樣,各不相同。本篇就是介紹了怎樣通過人的聲音判斷人的心性氣質(zhì),這樣一來,人的聰惠愚笨、賢能奸邪就可以判斷出來了。 原文 視中者,占視其內(nèi)也,內(nèi)心所示,聲氣為先,聽聲處氣,觀察莫尚焉。 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jié);心氣鄙戾者,其聲嘶丑;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 聲與音不同。聲主“張”,尋發(fā)處見;音主“斂”,尋歇處見。辯聲之法,必辯喜怒哀樂;喜如折竹,怒如陰雷起地,哀如石擊薄冰,樂如雪舞風前,大概以“輕清”為上。 聲雄者,如鐘則貴,如鑼則賤;聲雌者,如ZHI者鳴則貴,如蛙鳴者則賤。遠聽聲雄,近聽悠揚,起若乘風,止如拍琴,上上?!按笱圆粡埓?,細言不露齒”,上也。出而不返,牛鳴;急而不達,深夜鼠嚼;或字句相連,喋喋利口;或齒喉隔斷,皆皆混談;市井之夫,何足比數(shù)? 譯文 所謂視中,就是觀察一個人的內(nèi)心。內(nèi)心所要表露的,首先體現(xiàn)在聲音和氣息上,聽聲音,探氣息,沒有比這方法更能觀察人的了。 心氣浮夸誕妄的人,其聲音流離散漫;心氣謹密誠信之人,其聲音和順有節(jié)奏;心氣鄙陋乖戾的人,其聲音沙啞難聽;心氣舒闊柔和的人,其聲音溫柔美好。誠信的聲氣中和平易,正義的聲氣隨時舒縱,智慧的聲氣完美無缺,勇猛的聲氣雄壯剛直。 聲和音實際上是不同的,聲產(chǎn)生于器官啟動之時,是空氣振動之初的狀態(tài),可以在發(fā)音器官啟動的時候聽到它,音產(chǎn)生于發(fā)音器官閉合之時,是聲在空氣中傳播的渾響狀態(tài),可以在發(fā)音器官閉合時感覺到它,辨別聲音的方法很多,但一定要著重從感情的喜怒哀樂中去細加鑒別;欣喜之聲,宛如翠竹折斷,(其情致清脆而悅耳);憤怒之聲,宛如平地一聲雷(其情致悲憤而強烈);悲哀之聲,宛如擊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歡樂之聲,宛如雪花在空中飄飄飛舞(其情致寧靜輕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輕揚而清朗。 如果是剛健激越的陽剛之聲,那么,像鐘聲一樣洪亮沉雄,就高貴;像鑼聲一樣輕薄浮泛,就卑賤。如果是溫潤文秀的陰柔之聲,那么,就像雞鳴一樣清朗悠揚,就高貴;像蛙鳴一樣喧囂空洞,就卑賤;遠遠聽去,剛健激越,充滿了陽剛之氣;而近處聽來,卻溫潤悠揚,而充滿了陰柔之致,起的時候如乘風悄動,悅耳偷心,止的時候如琴師拍琴,雍容自如,這是聲音中的最佳者。俗話說“高聲暢言,卻不大張其口,低聲細語牙齒卻含而不露”,這是聲音中的較佳者。發(fā)出之后,散漫虛浮、缺乏余韻,像荒郊曠野的孤牛之鳴;急急切切、咯咯吱吱、斷續(xù)無節(jié),像夜深人靜的時候老鼠在偷吃東西;說話的時候,一句接一句,語無倫次,沒完沒了,而且嘴快氣促;說話的時候,口齒不清、吞吞吐吐、含含糊糊,這幾種說話聲,都屬于市井之人的粗鄙俗陋之聲,有什么值得跟以上的各種聲音相比的地方呢? 古人的識人方法(五)---觀色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五 觀色法 內(nèi)心所積蓄的,往往表現(xiàn)在面色上,即使想掩蓋,內(nèi)心也不能如其所愿。這就是通常俗話說的"面部如命,氣色如運。"由此可以看出,觀色可以識人。通過人的喜怒哀樂,看到其性情本色。只要你善于觀察,有心觀察,便可做到觀面知命,觀色知事。這就是觀色法。 原文 觀色者,觀其外色也。內(nèi)心所蓄,每現(xiàn)于面,雖欲掩之,中志不從。常民則有喜怒欲懼憂之色,而充備一德者,也自有其符驗也。 民有五性:喜、怒、欲、懼、憂也。五氣誠于中,發(fā)形于外,民情不隱也。喜色油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嘔然以偷,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累然而靜。質(zhì)色皓然固以安,偽色縵然亂以煩,雖欲故之中,色不聽也,雖變可知。此之謂觀色也。 譯文 所謂觀色,就是觀察一個人外在的面色。內(nèi)心所積蓄的,常常表現(xiàn)在面色上,即使想掩蓋,內(nèi)心也不聽從。普通人有喜悅、憤怒、欲望、恐懼、憂愁的面色,而充分具備某一方面道德者,也自然有他相應的驗證。 百姓有五種天性:喜悅、憤怒、欲望、恐懼、憂愁。五種情感真實地存在于心理,表現(xiàn)在外在的神情上,那么百姓的真實情感就沒辦法隱瞞了。喜悅時的神色不知不覺地表現(xiàn)出來,生氣時的神色很激動,就像要傷害人似的,有欲望時滿臉充滿著討人喜歡的和悅茍且之色,恐懼時的神色似乎是被逼迫得低聲下氣,憂愁悲傷時的神氣好像很疲憊一樣想安靜會兒。一個人的性情本色是潔白無暇,固定而泰然,虛偽的神色則是紛雜零亂而煩躁的,雖然想把這種神色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但神色上卻不由自主,即使要改變它,也可以看出來。這就叫做觀色。 古人識人方法(六)---觀隱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六 觀隱法 人多有隱藏偽托之處,以至心口不一,言行相悖,因而有隱藏在仁義本質(zhì)之中的人,有用智慧事理來隱藏的人,有用語言藝術來隱藏的人,有用廉潔勇敢來隱藏的人,有用忠孝來隱藏的人,有用交友來隱藏的人。若是不明察秋毫,便會為他人的外表所迷惑。 原文 觀隱者,觀其隱托也。 生民有陰陽,人有多隱其情,飾其偽,以賴于物,以攻其名也。小施而好大德,小讓而好大爭,言愿以為質(zhì),偽愛以為忠,示寬而貌慈,假節(jié)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隱于仁質(zhì)也。 推前惡,思附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虛誠不及,佯為不言,內(nèi)誠不足,色示有余,故知以動人。自順而不讓,錯辭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隱于知理也。 素動人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不對,祥為不窮,色示有余,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如此者隱于文藝者也。 廉言以為氣,矯厲以為勇,內(nèi)恐外粹,無所不至,亟稱其說,以詐臨人:如此者隱于廉勇也。 自事其親,好以告以,乞言勞悴,而面于敬愛,飾其見物,故得其名,名揚于外,不誠于內(nèi),伐名以示其親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隱于忠孝也。 陰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譽,明知賢可以征,與左右不同而交,交心重己,心說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歡忠不盡,歡忠盡見于眾而貌克:如此者隱于交友者也。此之謂觀隱也。 譯文 所謂觀隱,就是觀察一個人的隱藏偽托之處。 人天生就有內(nèi)在和外表,有很多人都隱藏自己的真情,以虛偽作掩飾,依賴種種外物,來博取名聲。施舍一點點,卻希望收到大的回報;小的地方和人謙讓,卻在大的地方和人爭奪;說話謹慎小心,好像本質(zhì)是質(zhì)樸的;偽裝成仁愛,好像是忠貞不貳;外表裝得很寬厚,容貌也像是一臉慈祥;假借仁愛的本質(zhì),來向世人招搖,故意做這種種行為,來博取聲譽。這是隱藏在仁義本質(zhì)之中的人。 尋找他人以前的錯事,想以此來了解一個人;他人有所成功就羨慕,一旦失敗就嘲諷;實在沒有料想到,便故意不講話;肚子里知道得很少,外表上好像知道得很多;征引一些故實來說動人家自以為是毫不謙讓;說話故意不講完,使人莫測高深。這就是用智慧來隱藏的人。 用空洞的話來感動人;涉獵一些事理,卻不去深入地推究;向他提問,又不回答;裝著有無窮的學問,外表上好像知道得很多;以為是他借用許多道理充實說話內(nèi)容,等到行不通了,就故意說很艱深。這是用語言藝術來隱藏的人。 說些大話,讓人以為他清廉;矯柔造作,使人以為他勇敢;內(nèi)心實為恐懼,外表卻裝得很憂傷;無所不用其極,極力吹噓自己,欺騙別人。這是用廉潔勇敢來隱藏的人。 自己侍奉父母,喜歡說給別人聽,總是說他如何如何辛苦,表面上又裝得多么多么的敬愛,特別表現(xiàn)在明顯的事情上,來博取名聲;名聲雖然傳揚在外,但內(nèi)心卻一點也不真實;夸自己是如何如何地孝養(yǎng)父母,以求得好處,自取名聲,從而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是用忠孝來隱藏的人。 以不正當?shù)氖侄胃`取名聲,交結朋黨互相標榜,明知別人賢能可以作為模范,與平常交往的人不同,卻不與之交往,即使與他交往,也是要對自己有某些好處的,心理喜歡他,卻不愿親近他;雖然親近他,心理上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并不能做到推心置腹;可是在大家面前,表面上又裝出一副傾心盡歡的樣子。這是用交友來隱藏的人。這就叫做觀隱。 古人識人方法(七)---揆德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七 揆德法 所謂德,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政治素質(zhì)、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個性心理素質(zhì)。內(nèi)心充滿道德,一定會合乎外表。運用揆德之法,可識人性,鑒人品,辯忠奸。 原文 揆德者,揆度于德也。德之內(nèi)充,必符于外 。然虞庭有載采之言,孔子因所試為譽,故揆德無異考之以行事也。 言行不類,終始相悖,陰陽克易,外內(nèi)不合,雖有隱節(jié)見行,曰非誠質(zhì)者也;其言甚忠,其言甚平,其志無私,施不在多,靜而寡類,莊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事變而能治,物善而能說,浚窮而能達,錯身立方而能遂,曰廣知者也;少言而行,恭儉以讓,有知而不代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謙良者也;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幽閑之行,獨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曰順信者也;貴富雖尊,恭儉而能施,眾強嚴威,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勤勞之不變,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 直方而不毀,廉潔而不戾,立強而無私,曰經(jīng)正者也;正靜以待命,不召不至,不問不言,言不過行,行不過道,曰沈靜者也;忠愛以其親,歡欣以敬之,盡力而不面敬以要人,以故名而不生焉,曰忠孝者也;合志而同方,共其憂而任其難,行忠信而不相疑,殊隱達而不相舍,曰至友者也;心色辭氣,其入人甚愉,進退工,故其與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判人甚易,曰位志者也;飲食以親,貨賄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譽征利而依賴于物,曰貪卑者也;質(zhì)不斷,辭不至,少其所不足,謀而不已,曰偽詐者也;言行亟變,從容謬易,好惡無常,行身不類,曰無誠者也;小知而大不決,小能而大不成,顧小物而不知大論,亟變而多私,曰華誕者也;規(guī)諫而不類,道行而不平,曰竊名者也。 故事阻者不夷,畸鬼者不仁,面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隱節(jié)者不平,多私者不久,揚言者寡信。此之謂揆德也。 譯文 所謂揆德,就是考察一個人的道德。內(nèi)心充滿道德,一定會合乎外表。然而虞舜有“再去做些具體事情”的話,孔子經(jīng)過試驗后才加以稱譽,所以考察度量一個人的道德和考察一個人的辦事能力沒什么兩樣。 言行不一致,始終相違背,陰陽變化無規(guī)律,外表和內(nèi)在不符合,雖然他能掩飾自己的短處,表現(xiàn)自己的長處,但終究可以說不是真正質(zhì)樸的人;講話很誠懇,行為很平正,心中所想沒有私念,施舍不在于多,沉靜而不結黨,莊嚴而能和人,這是有仁心的人;事情發(fā)生了變化能處理,發(fā)現(xiàn)了美好的事物能述說,艱深的道理能表達,安身立命而能有所成就,這是智慧廣博的人;沉默寡言埋頭做事,謙恭儉約而能遜讓,有智慧而不向人夸耀,有施舍而不自以為德,這是謹慎謙讓而溫良的人;很輕的一句話,雖然說了很久,還能履行諾言,隱居的行為是獨善其身,而不去鄙薄他人,奉行去世長輩的遺愿,就好像他在世一樣,這是恭順誠信的人;雖然高貴富裕受人尊敬,但仍然謙恭儉約并能施舍他人,土地廣大百姓眾多且嚴肅威武令人敬畏,但卻彬彬有禮而不驕不傲,這是有德行的人;窮困而不懼怕,安樂而不豪奢,不改變勤勞的習慣,喜怒有節(jié)而不過分,這是有操守的人。 剛直方正而不隨便阿附別人,廉潔而不乖戾,能直道而行,沒有私心,這是正經(jīng)規(guī)矩的人;端正雅靜,以等待國君征召的命令,國君不征召不去,國君不問話不先開口,說話不超過行事,行事不超過道理,這是沉著冷靜的人;以忠誠的愛去侍奉雙親,以高興的心情敬奉父母,盡力去做,而不只是表面恭敬,以贏得別人的贊譽,因此其名聲并不一定為世人所知,這是真正孝順的人;志同道合,共同分擔憂患,行為忠誠信實而不互相猜疑,不論退隱山林還是飛黃騰達,都不相舍棄,這是至交好友;態(tài)度言語都令人愉快,善于鉆營,也很會擺脫,所以很懂得應付他人,與人親近很快,不過背叛人也很容易,這是心思完全放在其地位的人;酒肉朋友,錢財之交,有利可圖就湊在一起,所以能夠用名望和聲譽來索取利益,而把友情建立在物質(zhì)上,這是貪婪卑鄙的人;有疑問而不能斷定,有話又說不出來,意識到自身所缺乏的東西,卻又不停地處心積慮地去獲取,這是虛偽狡詐的人;言行多變,舉止荒謬而輕率,好惡無常,做的事與身份不符,這是沒有真誠的人;有小聰明而不能決斷大事情,有小能耐而不能成就大事業(yè),顧慮到小事情而不知道大道理,常常注意多變而私心較重,這是浮華誕妄的人;說規(guī)勸的話而不著邊際,做正當?shù)氖露粨袷侄?,這是欺世盜名的人。 所謂遇到事情專門設置障礙的人,是不符合常情的;依靠祭祀鬼神來祁福的人,是不仁愛的;只求表面聲譽的人,是不忠誠的;僅在外表修飾的人,是不真實的;隱藏自己行為的人,是不平正的;私心較重的人,是不講義氣的;專講大話的人,是缺少信用的。這就叫做揆德。 古人識人方法(八)---甄偽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八 甄偽法 甄偽之法是通過主動考察來辯識人才。但其并非完美無缺,其中“醉之以酒而觀其側”就不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方法。但是就其大多數(shù)基本方法而言,甄偽之法還是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和較高的理論價值,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原文:《孔子.列御寇篇》 孔子曰:“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之而觀之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義,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p> 譯文: 孔子說:“人心的險惡超過了山川,要想了解他,比了解天還難;天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還有個準,人的外貌像很厚的外殼,深深地掩蓋其真情。所以有的外貌醇厚而內(nèi)心輕浮,有的貌如長者而心如不肖,有人外貌圓順內(nèi)心直達,有的外貌嚴厲心理卻非常和氣,有的外貌和氣心理卻很兇悍。所以那些追求仁義如饑似渴的,他們拋棄仁義也如逃避烈火。所以君子讓他在遠方做事以觀察他是否忠誠,讓他在近處做事以觀察他是否勤懇,讓他處理煩難的事情以觀察他的才能,突然發(fā)問以觀察他的知識,倉促和他約定以觀察其信用,委托他錢財以觀察他是否廉潔,告訴他事情危險以觀察他的節(jié)操,讓他喝醉來觀察他是否儀態(tài)端方,男女雜處來觀察他如何對待女色。九個方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分清好壞。” 古人識人方法(九)---明正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九 明正法 本文把歷史上的有道德、重修養(yǎng)的官員分為六正,并認為六正是為官的準則。用此法來察人,就是明正。 原文 夫人臣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圣臣也。 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大臣也。 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shù)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zhuǎn)禍以為福,君終而無憂,如此者,智臣也。 依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飲食節(jié)儉,如此者,貞臣也。 國家昏亂,所為不諛,敢犯主之嚴顏,面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 是謂六正。 譯文 當官的如果能在天下大事在處在萌芽狀態(tài),沒有形成規(guī)模的時候,就已經(jīng)洞燭先機,獨具慧眼,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存亡、得失的關鍵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在大火燃燒起來之前就能預先防止,使他的主子超然獨立,永遠站在光榮偉大的一面。能夠具備這種才能的大臣便是圣臣。 謙虛謹慎,盡心盡力為人主辦事,經(jīng)常思索好的治國之道向人主建議,勉勵君王恪守禮儀,勸說君王目光遠大,胸懷大志,使其正確的地方更正確,對其不良的、有害的加以糾正和挽救,能做到這些的就是大臣。 為國家廢寢忘食,日夜思考,終生不懈地舉薦賢能,博學多才,精通歷史,并經(jīng)常引證歷史經(jīng)驗來啟發(fā)人主,能做到這樣的就是忠臣。 深謀遠慮,明察秋毫,名得失的關鍵,早作預防,采取補救的方法,堵塞漏洞,把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提前消滅,轉(zhuǎn)禍為福,使人主自始至終不必憂慮,做到這樣的就是智臣。 奉公守法,以身作則,忠于職守,清正廉潔,勤儉樸素,能做到這樣的就是貞臣。 皇帝昏庸,國家離亂時,對上不拍馬屁,不阿諛奉承,而且敢犯顏直諫,敢于指出昏君的過失,能做到這樣的就是直臣。 古人識人方法(十)---知邪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 知邪法 賢與不肖同在,良與莠共存。本篇將奸佞之輩的嘴臉以具、諛、讒、奸、賊、亡國六邪分別勾畫,用之來識別奸佞之輩,這就是知邪法。 原文 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 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茍容,與主為樂,不顧后害,如此者,諛臣也。 中實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嫉賢。所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彰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nèi)離骨肉之親,外妒亂于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 諂主以佞邪,墜主于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聞;使主惡布于境內(nèi),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譯文 有的人當官只為拿俸祿,敷衍應付公事,隨大流,見風使舵,瞻前顧后,就怕得罪人,就怕負責任,這樣的人就叫做“具臣”。 只要是人主說的,就說“好”,只要是人主做的,就說“對”,嘴上這么說,肚里卻暗暗揣摩人主的愛好,凡有所愛就投其所好,及時上貢,以滿足人主的聲色之樂,漸漸地,人主把這類官員不當外人了,互相包庇縱容,吃喝玩樂,不計后果,這種官吏就叫做“諛臣”。 內(nèi)心陰險奸詐,外貌謙恭謹慎,能說會道,討人喜歡,實際上妒賢嫉能,想提拔誰,就在人主面前盡說他的好話,隱瞞他的缺點;對真正的人才,就在人主面前夸大他的過失,隱瞞他的優(yōu)點,結果使人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這類官吏就叫做“奸臣”。 有才智,有學識,干起壞事來更有能耐。掩飾他的過錯時,道理說的振振有詞,不由不信;辯論起來足以形成一家學說,小則可以挑撥離間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大則可以在朝廷煽風點火,制造混亂,這種官吏就叫做“讒臣”。 篡奪權力造成自己的勢力,顛倒黑白,排斥異己,以培植私人勢力結成死黨,形成自己的社會勢力;假傳圣旨,到處顯示自己的身份,使自己顯得無比尊貴。這種官吏就叫做“賊臣”。 在人主面前阿諛奉承,鼓動、促使人主往邪路上走,背后又把錯誤推到人主身上;結黨營私,互相包庇,欺上瞞下,不讓人主了解真實情況,導致黑白不分,是非不辨;暗地里宣揚人主的過錯,使百姓都責怪人主,這種官吏就叫做“亡國之臣”。 這就是六種類型的反面官吏---邪臣。 古人識人方法(十一)---七觀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一 七觀法 人若是沉默不語,無所行動,你就難測其心。故而主動發(fā)問,令其措手不及,可知其學識心志;拋出誘餌,可知其是否果敢、清廉、守信。七觀之法,意在主動制造各種境況,看其反應,從而對其修養(yǎng)為人有所了解。 原文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患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譯文 通過問一個人是非曲直,可以看出他的志向;通過深入徹底的提問,可以看出他的識變和機敏;通過詢問一個人的計謀,可以看出他的學識;通過告訴他大難將至,可以通過他面對此情況的表現(xiàn)來看他是否果敢;讓一個人喝醉,可以識別他的品性;給他看到實際的利益,可以看出他是否清正廉潔;托付給人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他是否有誠信。 古人識人方法(十二)---九征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二 九征法 人物心性才情的變化會表現(xiàn)出九種征象。征就是研究、了解。九征就是從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等九個方面的外在表現(xiàn),來探求一個人內(nèi)在的性格特征。本篇首先指出人物才性是秉陰陽五行而生存,由此推出人的五種性格和道德屬性,進而提出才性鑒定的可能性。其次,指出人的素質(zhì)以“中和”為貴。最后論述人的才情變化可通過九種外在表現(xiàn)征象來觀察。 原文 性之所盡,九質(zhì)之征也。然則平陂之質(zhì)在于神。明暗之實在于精。勇怯之勢在于筋。強弱之植在于骨。躁靜之決在于氣。慘懌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儀。態(tài)度之動在于容。緩急之狀在于言。其為人也,質(zhì)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動植骨,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征皆至,則純粹之德也。 九征有違,則偏雜之才也。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才,以才自名。兼才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 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才。偏才,小雅之質(zhì)也。一征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譯文 人的性情的內(nèi)容,有九個方面的體現(xiàn),叫做“九征”。正直或偏邪表現(xiàn)在人的神色上;聰慧或愚鈍表現(xiàn)在人的精氣上;勇敢或怯弱表現(xiàn)在人的筋肌上;強健或纖弱表現(xiàn)在人的骨架上;急噪或沉穩(wěn)的脾氣在于氣血;悲傷或愉快的情緒顯露在臉色上;衰哀或嚴肅的形象顯露在儀表之中;做作或自然的舉止在于容貌;緩慢或急切的態(tài)度通過言語顯示出來。如果一個人本性平靜淡泊,內(nèi)心聰明而外表清朗,筋脈強勁而骨骼堅挺,聲音清朗而神色和悅,儀表莊重,容貌也端正,那么九種類型的特征他都具備了,他就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如果這九個方面的特征有達不到的,只能稱為偏雜之才。把人才分為偏才、兼才、兼德這三種,他們的類型不同,因而他們相應的內(nèi)容也不同。所謂偏才,是由于他們的專長才能而獲偏才的稱號;兼才的人,是根據(jù)他們的德行而獲得兼才的稱號;而兼德的人,是由于德才深厚,從而獲得兼德的美稱。 兼德而又達到完美境界的人,稱為中庸。中庸是對圣人的最高評價。九征初具而又沒有達到完善的人稱為德行,德行是對才德高尚的人才的稱呼。九征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人稱為偏才,偏才是對才德有偏重的人的稱呼。九征中所體現(xiàn)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實際上這種表現(xiàn)是假象,是依靠某方面的才能模仿出來的,具有這種才能的人稱為依似,依似的人敗壞道德。九征中某一方面突出,而同時又有另一方面與前一方面的性質(zhì)相反,這種相反性質(zhì)混雜在一起的情況叫做間雜。間雜的人沒有恒心與常性。沒有恒心的人與依似的人都屬于凡夫末流之輩,這一類型的人又分很多種,不能一一討論,故略而不說了。 古人識人方法(十三)---論失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三 論失法 本文簡略剖析了十二種偏才的特點、得失,以及應該引以為戒的地方。(鑒于原文難于閱讀,將譯文置前) 譯文 性格堅毅剛直的人,成在善于矯正邪惡,失在喜歡激烈地攻擊對方;性格柔和寬厚的人,長處在于能夠?qū)捜萑棠退?,不足之處在于?yōu)柔寡斷;性格強悍豪爽的人,成在忠肝義膽,失在多疑;性格強硬堅定的人,所起到的是穩(wěn)固支撐的作用,卻過于專橫固執(zhí);善于論辯的人,能夠解釋疑難問題,但性格過于漂浮不定;樂善好施的人,胸襟寬廣,很有人緣,但交友過多,難免魚龍混雜;清高廉潔的人,有著高尚堅定的節(jié)操,卻過于拘謹約束;行動果斷、光明磊落的人,勇于進取,卻容易疏忽小事,不夠細致;冷靜沉穩(wěn)、機警縝密的人,善于探究小事,細致入微,卻稍嫌遲滯緩慢;性格外向,直率質(zhì)樸的人,其可貴之處在于為人忠厚誠懇,不足之處在于過于顯露,沒有內(nèi)涵;足智多謀、善于掩飾的人,長于權術計謀,富有韜略,但在下決定時卻常常猶豫不決。 原文 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柔順安恕,每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杰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強楷堅勁,用在楨干,失在專固。論辯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普博周給,弘在履裕,失在溷濁。清介廉潔,節(jié)在儉固,失在拘扃。休動磊落,失在攀躋,失在疏越。沉靜機密,精在玄微,失在遲緩。樸露徑盡,質(zhì)在忠誠,失在不微。多智韜情,權在譎略,失在依違。 古人識人方法(十四)---流業(yè)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四 流業(yè)法 本文介紹的是以德、材、術為衡量標準,根據(jù)人才的專業(yè)特點,將人才分為十二種不同類別及每種類別的人才所適宜從事的職業(yè)。 原文 蓋人流之業(yè)十有二焉。有清節(jié)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辯,有雄杰。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jié)之家,延陵、晏嬰是也。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忡、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兼有三才,三才皆備,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兼有三才,三才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xiāng)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chǎn)、西門豹是也。兼有三才之別,各有一流。清節(jié)之源,不能弘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是謂臧否,予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創(chuàng)思遠圖,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思巧,是謂伎倆,張敞、趙廣漢是也。術家之流,不能創(chuàng)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凡此八業(yè),皆以三才為本。故雖波流分別,皆為輕事之才也。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能傳圣人之業(yè),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貫公是也。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膽力絕眾,才略過人,使謂雄杰,白起、韓信是也。凡此十二才,皆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預焉。 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才,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則十二才各得其任也。清節(jié)之德,師氏之任也。法家之才,司寇之任也。術家之才,三孤之任也。三才純備,三公之任也。三才而微,冢宰之任也。臧否之才,師氏之佐也。智意之才,冢宰之佐也。伎倆之才,司空之任也。儒學之才,安民之任也。文章之才,國史之任也。辯給之才,行人之任也。雄杰之才,將帥之耳聞內(nèi)也。使謂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用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與一才同用好,則一才取權,而眾才失任也。 譯文 人才的類型按專業(yè)可分為十二種:清節(jié)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和雄杰。 “清節(jié)家”是指那些品德高尚、行為舉止值得人們學習的人,延陵和晏嬰就是此類?!胺摇笔侵干朴谥贫ǚㄒ?guī)制度,從而使國家強盛,百姓富裕的人,管忡和商鞅就是此類?!靶g家”是指有深刻的思想,反應機敏,策劃和謀略都能出奇制勝的人,范蠡和張良就是此類,有一種人兼有德、法、術三種才質(zhì),并且他們的德行能夠引導社會風氣;他們制定的法律能使天下人覺得公正,他們的謀略能安定天下,治理國家,這種人是國家的杰出人才,稱為“國體”,伊尹、呂望就是這樣的人。兼有以上三種才質(zhì),但能力不強,這種人稱為“器能”,他們的品德能夠成為一方表率;他們制定的法規(guī)能使地方上的人覺得公平;他們的謀略能夠處理一般事務,子產(chǎn)和西門豹就是此類人;兼有德、法、術三種才質(zhì),但只是三種才質(zhì)的某一方面:屬于“清節(jié)家”這一類的,但不能做到寬宏大量、容忍別人,卻喜歡議論盤問別人,明辨是非,這類人就是“臧否”,代表人物有子夏。屬于“法家”這類的,但思路不開闊,不能深謀遠慮,只能任某一官職,專心于自己的本職工作,這類人就是“伎倆”,張敞、趙廣漢就是這類人。屬于“術家”這一類,但不能制定制度法規(guī),只能運用權術見機行事,他們的智謀很高,但公平不足,這種類型的人就是“智意”,陳平、韓安國就是這樣的人。以上八種類型的人,都是以德、法、術三種才能為基礎的,因此,雖然分成不同類別,都屬于能夠在擅長領域取得成功的人才。善寫作,能著書立說的人就是“文章家”,司馬遷、班固就是此類。能夠傳授圣人的思想和學說,而不能從政辦實事的人,稱為“儒學”,毛公、貫公就是此類。在辯論時觀點不一定正確,但能言善辯,應對自如的人,稱為“口辯”,樂毅、曹丘生就是此類。英勇無畏,力氣超群而又才略過人,這類人稱為“雄杰”,白起、韓信就屬于此類,具有以上十二種類型中的人才都可以擔當大臣,但君主應具有的德行不包含在內(nèi)。 君主所具有的德性應該是聰明平淡,能使下屬能各司其職,而不必事必躬親。君主如果明白這道理的話,那么他手下的十二種人才就會各司其職,“清節(jié)家”就可以擔任師氏的職務;“法家”就可以擔任司寇的職務;“術家”就可以擔任三孤的職務。德法術三種才質(zhì)都具備的人就可以擔任三公的職務,德、法、術只具備一部分的人可以擔任冢宰的職務。具備“臧否”的人,可以擔任師氏的副手,具備“智意”的人,可以擔任冢宰的副手。具備“伎倆”才能的人,可以擔任司空的職務,具備“儒學”才能的人,可以擔任教化人心的職務。具備“文章”才能的人,可以擔任編寫史書的職務。具備“口辯”才能的人,可以擔任使者的職務。具備“雄杰”才能的人,可以擔任將帥的職務。這樣君主明白了統(tǒng)治的道理,從而使臣子職責井然有序,官員各司其職,天下就會出現(xiàn)太平盛世。如果君主不了解平淡的道理,只任用某一方面才能的人,那么這些獲得權力,就會只任用與自己同一類型的人才,則其它類型的人才就得不到正確的使用,當然也難以發(fā)揮他們的作用了。 古人識人方法(十五)---九偏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五 九偏法 本文介紹人中的九種性格差異,由于智慧各異,會產(chǎn)生行動上的不同傾向,當其去影響別人的思考和決策時,就會有結果上的得失成敗,而其自己卻各執(zhí)己理。從這九種性格差異及行動傾向中去考察一個人的長短,就是九偏法。 原文 質(zhì)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zhì)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zhì)性和平,能論禮教,辨其得失,義理之家也。質(zhì)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 四家之明既異,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剛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論大體,則弘博而高遠,歷纖理,則宕往而疏越。抗厲之人,不能回撓。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堅勁之人,好攻其事實。指機理,則穎灼而徹盡。涉大道,則徑露而單持。 辨給之人,辭煩而意銳。推人事,則精識而窮理。即大義,則恢愕而不周,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數(shù),則豁達而傲博。立事要,則爛言而不定。淺解之人,不能深難。聽辯說,則擬鍔而愉銳。審精理,則掉轉(zhuǎn)而無根。寬恕之人,不能速捷。論仁義,則弘祥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溫柔之人,力不休強。味道理,則順適而和暢。擬疑難,則濡滯而不盡。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造權譎,則羝倜儻而瑰壯,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此所謂性有九偏,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 譯文 本性平靜的人,思考問題細致入微,能通曉自然的道理,屬于道理之家;本性機警通達的人,長于權術謀略,聰敏快捷,能應對煩亂多變的事情,屬于事理之家;本性平和的人,能討論禮儀教化,明辨是非得失,屬于義理之家;本性靈活機巧的人,能推究人情的本來意愿,能適應人情的變化,屬于情理之家。 以上四家所具備的通達智慧各不相同,而且又有九種性格的不同傾向。以他們的性格去影響他人的智慧,就會產(chǎn)生得失成敗。性格剛強的人,不能深入細致之處,因此他們在論述大道理時,就顯得廣博高遠,但在分辨細微的道理時,就失之于疏忽。性格倔強的人,不能屈服退讓,談論法規(guī)時,他能約束自己并能做到公正,但說到變通,他就顯得乖張頑固,與他人格格不入。性格堅定而有韌勁的人,喜歡實事求是,因此在論證道理時能把細微的道理講得明白徹底,但在論述大道理時就過于直露單薄。 能言善辯的人,辭令豐富,反應敏捷,在推究人事之理時,見解深刻,道理到家,但一涉及根本問題時就不周全,容易遺漏。隨波逐流的人不善于思考,當他安排關系的親疏遠近時,有豁達博大的情懷,但要他歸納事情的要點時,他就疏于散漫,說不到問題的核心。見解淺薄的人,不能提出深刻的問題,當聽別人辯論時,由于思考的深度有限而容易滿足,但去核實他的深刻道理時,他卻猶豫不決,沒有把握。寬宏大量的人,不能快速敏捷,他們在談論仁義道德時知識廣博,談吐文雅,但在緊跟形勢時卻行動遲緩而跟不上。溫柔和順的人,決乏強勢,讓他去體會和研究道理時會非常順利通暢,但要他去分析疑難問題時,他就會拖泥帶水,不能干凈利落。喜歡標新立異的人,瀟灑超脫,喜歡追求新奇的東西,在權術謀略方面,他卓越出眾的能力就顯現(xiàn)出來了,但要他清靜無為時,卻會發(fā)現(xiàn)他不合常理且容易遺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格有九種偏頗。每類有偏頗性格的人又會依據(jù)各自不同的本性,各自為理。 古人識人方法(十六)---六構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六 六構法 所謂六構,是指在與人辯論過程中,隨著辯論的進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辭構”、“氣構”、“怨構”、“忿構”、“妄構”和“怒構”六種心理沖突。通過對辯論中六構的觀察,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情。這就是“六構法”。 原文 夫辯有理勝,有辭勝。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辭勝者,破正理以求異,求異則正失矣。夫九偏之才,有同,有反,有雜。同則相解,反則相非,雜則相恢。故善接論者,度所長而論之。歷之不動,則不說也。傍無聽達,則不難也。不善接論者,說之以雜反。說之以雜反,則不入矣。善喻者,已一言明數(shù)事。不善喻者,白言不明一意,則不聽也。是說之三失也。 善難者,務釋事本。不善難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則辭構矣。善攻強者,扶其本指,以漸攻之。不善攻強者,引其誤辭以挫其銳意。挫其銳意,則氣構矣。善躡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躡失者,因屈而抵其性。因屈而抵其性,則怨構矣?;虺K记?,久乃得之。倉促諭人,人不速知,則以為難諭,則忿構矣。夫盛難之時,其誤難迫。故善難者,凌而激之,雖欲顧藉,其勢無由。其勢無由,則妄構矣。凡人心有所思,則耳且不能聽。是故并思俱說,竟相制止,欲人之聽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則以為不解。人情莫不諱不解。諱不解,則怒構矣。凡此六構,變之所由興也。 譯文 辯論的策略有以理服人,也有言語打動人的,以理服人的辯論,會面對論題,用旗幟鮮明的廣博的道理,深入細致的去闡述。以語言去說服的人,會避開正題而從側面去尋找不同的內(nèi)容去辯論,這樣就可能導致反而離開了正題。因人的性格差異,喜好不同,所以在辯論中,針對辯論主題,他們或相同、或相反、或混雜的方式進行。從而你會看到圍繞正題辯論的,他們都能理解對方所說,繞開正題的,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各說各的,而混雜的辯論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很空乏。善于辯論的人,會先估計對方的長處再去辯論。如果論述不能打動對方就不再說了。如果周圍沒有通曉論辯的人,他也不會再詰難對方。不善于辯論的人,就會用相反相雜的內(nèi)容去爭論,內(nèi)容相反相雜,則不為對方所接受。善于開導別人的人,一句話就可以講明很多道理,不善于開導別人的人,一百句話也不能說明一個意思。說很多話也不能表達意思的人,人家是不愿意聽的。這就是辯論中的三種偏失。 善于回答問題的人,能夠解釋事物的本質(zhì)。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往往會舍本逐末。舍本逐末雙方就會爭論不休,這就叫做“辭構”。善于反駁強手的人,會避其鋒芒,理清對方的主要論點后,逐漸展開進攻。不善于反駁強手的人,只會用對方言語上的失誤來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方式并不能使對方服氣,這就叫做“氣構”。善于抓住對方過失的人,只是指出對方失誤的原因,不善于抓住對方過失的人企圖抓住對方的失誤而挫敗他,這樣的做法就容易產(chǎn)生怨氣,這就叫做“怨構”。有的人只考慮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想明白了就急于告訴別人,別人不能馬上理解,他就以為對方理解力不強,互相生氣,這就叫“忿構”。在辯論很激烈的時候,一般很難使對方承認錯誤。所以善于辯論的人會給回旋余地使對方慢慢接受,不善于辯論的人只會頂撞對方,使對方更加偏激,這時即使想對方承認錯誤,也沒有余地了。既已失去了認錯的機會,對方就會放肆胡說,這就叫“妄構”。當人在專心思考時,就聽不到外界的聲音。因此辯論雙方各想各的,各說各的,都想去影響對方,讓對方聽自己的,而對方也正在思考,暫不明白你的意思,就以為對方不能理解你的意思,理解力差。人都忌諱別人說自己理解力差,這就犯了別人的忌諱,而導致雙方憤怒,這就叫“怒構”。出現(xiàn)這些后果,都是由于辯論不當引起的。 古人識人方法(十七)---授職法 識人難,難識人,人難識。請看古人的識人方法十七 授職法 識人是為了更好地用人,而使用人的過程中又能更進一步地識人。本文將專門討論人的才能問題,分三個方面討論,首先指出才能無大小之分,但也各有不同;其次討論了才與能的關系;強調(diào)了量能授官的重要性。 原文 夫能出于才。才不同量。才能既殊,任政亦異。是故自任之能,清節(jié)之才也。故在朝也,則冢宰之任,為國則矯直之政。立法之能,法家之才也。故在朝也,則司寇之任,為國則公正之政。計策之能,術家之能也。故在朝也,則三孤之任,為國則變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才也。故在朝也,則冢宰之佐,為國則諧合之政。行使之能,譴讓之才也。故在朝也,則司寇之任,為國則督責之政。權奇之能,伎倆之才也。故在朝也,則司空之任,為國則藝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才也。故在朝也,則師氏之佐,為國則刻削之政。威猛之能,雄杰之才也。故在朝也,則將帥之任,為國則嚴厲之政。 凡偏才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于辦一官,而短于為一國。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xié)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又國有俗化,民有劇易,而人才不同,故政有得失。 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統(tǒng)大,以之治小,則迂。辯護之政宜于治煩,以之治易,則無易。策術之政宜于治難,以之治平,則無奇。矯抗之政宜于治移,以之治弊,則殘。諧和之政宜于治新,以之治舊,則虛。公刻之政宜于糾奸,以之治邊,則失眾。威猛之政宜于討亂,以之治善,則暴。伎倆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貧,則勞而下困。 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凡此之能,皆偏才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國體之人,能言能行,故為眾才之雋也。 譯文 能力出于才質(zhì),各種才質(zhì)限度不同。既然人的才能各不相同,那么他們所適宜擔任的職務也應有所差異。注重修養(yǎng),潔身自好的人,就屬于“清節(jié)家”這種人才。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冢宰的職務,治理國家就可以制造矯枉過正的環(huán)境。擅長建立法規(guī)的人,就屬于“法家”這種人才。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司寇的職務,治理國家就能創(chuàng)造凡事自有公道的氛圍。公正無私,長于機智權謀的人,就屬于“術家”這種人才。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三孤的職務,治理國家就可以出現(xiàn)做事都講究策劃、注重應變的局面。具有廣乏人際關系的人,就屬于“智意”這種才能的人。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冢宰的助手的職務,治理國家就可以各部門團結和諧??梢匝彩挂环?,具有辦事能力的人,就屬于能批評壞人,推薦好人的人才。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司寇的職務,治理國家就可以明辯是非,可以監(jiān)督各部門的工作。辦事機敏,具有出奇制勝才能的人,就屬于“伎倆”(有技術)這種人才。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司空的職務,治理國家時就會重視工藝技術的發(fā)展。能夠監(jiān)督司法的人,就屬于“臧否”(評定好壞)這種人才。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師氏的副手的職務,治理國家,就會推行苛刻嚴明的政策。威武勇猛的人,就屬于“雄杰”這種人才。如果在朝為官,就可以擔任將帥的職務,治理國家使就會使用嚴厲果斷的政策。 凡是才能有所偏重的人,都只突出一種好品質(zhì)和才能。因此,只能勝任某一方面的工作,而不能治理整個國家。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擔任一個官職,就好像用一種味道去調(diào)和五味,而治理一個國家就好比用無味去包容五味。而且在一個國家中,存在著文明與落后情況;百姓也有柔順和強悍之分。人的才能各有不同,所以處理政事就有得有失。 正因為如此,就要求君主的統(tǒng)治政策要吻合國家的實際情況。用來治理大的地方的大的施政策略,如用來治理小的地方,就會顯得空乏而不切實際;用來周旋調(diào)停、辦理事務的政策,適宜于治理煩亂的局面,而用它來治理簡單的事,就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側重于權術的政策適宜于天下有難的局面,如用它來治理天下太平的世道,就會顯得大材小用,平淡無奇了。用于矯枉修正的政策適宜于治理國家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而用它來解決衰亡時遇到的問題,就會顯得空洞而沒有實際內(nèi)容??量虈烂鞯恼哌m宜于杜絕奸詐的人,而用它來治理邊境,就會失去群眾的擁護。威武勇猛的人制定的政策適宜于討伐動亂,而用它來治理安分守己的百姓,九會出現(xiàn)殘暴的局面。重視發(fā)展各種工藝技術的政策適宜于國家富裕的時候,而在國家貧困時使用,就會勞而無功使百姓更加困難。 因此,根據(jù)人的才能授予官職時,要審慎對待,凡是具有以上才能的人,都是有偏才的人,因此這些人有的能說不會做,有的能做不會說。至于“國體”這種人,既能說也能做,因此是所有人才中的最優(yōu)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