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紅寥水禽圖》 宋 徐崇矩 紈扇 設(shè)色 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第一冊。耿昭忠題云:“傳寫物態(tài),蔚有生意。徐崇矩豈惟不墜祖風(fēng),真可領(lǐng)袖后學(xué)。”他是徐熙的孫子?!缎彤嬜V》云:“畫克有祖之風(fēng)格。熙畫花竹禽魚,蟬蝶蔬菜之類,極奪造化之妙。一時從學(xué)者,莫能窺其藩也。崇矩兄弟,遂能不墜所學(xué)。作仕女益工,曲眉豐臉,蓋寫花蝶之余思?!贝藞D狀水禽棲于枝上,雙目凝注于水里的游蝦之態(tài),最為俊逸可喜。 017 《群魚戲藻圖》 宋 劉寀 紙本設(shè)色 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第二冊。簽題“劉寀”。《宣和畫譜》云:“文臣劉寀,字宏道,少時流寓都下,狂逸不事事,放意詩酒間,亦能為短句,與貴游少年相從無虛日。善畫魚,深得戲廣浮深,相忘于江湖之意。蓋畫魚者,髻鬟鱗刺分明,則非水中魚矣,安得有涵泳自然之態(tài)。若在水中,則無由顯露。寀作之魚,有得于此。他人作魚,皆出水之鱗,蓋不足貴也。由是專門,頗為士人所推譽?!贝朔翘撟u。觀這圖里的群魚,的確是泳游于水中的活魚而不是出水之鱗。 018 《蛛網(wǎng)攫猿圖》 宋 易元吉 此圖原載《煙云集繪冊》(《石渠寶笈續(xù)篇》著錄)。舊題易元吉作。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天資穎異,善畫,得名于時,初以工花鳥專門。游于荊湖間,搜奇訪古名山大川。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幾與猿猱鹿同游,故心傳目擊之妙,則寫之于毫端間,世俗之所不得窺其藩也。又嘗于長沙所居之舍后,開圃造池,間以亂石叢篁,梅菊葭葦,多馴養(yǎng)水禽山獸,以伺其動靜游息之態(tài),以資于畫筆之思致。故寫動植之狀,無出其右者。 019 《海棠蛺蝶圖》 宋 佚名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亦無作者姓氏。察其海棠花葉及蛺蝶的畫法,當(dāng)是北宋末畫院中人所作。蛺蝶生動而情趣昂然,雖為院體畫,卻不流俗。 020 《疏荷沙鳥圖》 宋 馬興祖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xù)編》)。簽題馬興祖作。馬興祖,河中人,賁之后。紹興間(1131—1162)待詔。工花鳥雜畫。高宗每獲名蹤卷軸,多令辨驗。馬興祖不僅是一位畫家,且也是一位古畫鑒定家。 021 《晴春蝶戲圖》 宋 李安忠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xù)編》)。簽題李安忠作。李安忠,居宣和(1119—1125)畫院,歷官成忠郎。紹興間復(fù)職畫院,賜金帶。工畫花鳥走獸,尤工捉勒,山水平平。此幅狀各色蛺蝶,翩翩飛舞于空中,雖不見花,卻似嗅得出晴春的百花香味。 022 《寒雀圖》 宋 崔白 絹本設(shè)色 縱30厘米 橫69.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不詳,出生于安徽濠梁,宮廷畫家,活躍于熙寧、元豐時期,頗得皇帝優(yōu)待,氣質(zhì)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寒雀圖》描繪隆冬的黃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棲入寐的景象。環(huán)境的描寫被完全省略了,只剩下一株枝干虬勁的老樹。用皴擦勾勒的古樹的樹干在形骨輕秀的鳥雀襯托下,顯得格外渾穆恬淡,蒼寒野逸。此畫用色其淡若無,用筆靈活松動,運墨干濕濃淡相參,單純中蘊涵變化,真可謂“體制清淡,作用疏通”。 023 《雙喜圖》 宋 崔白 絹本設(shè)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初宮廷花鳥畫以黃筌工致富麗的花鳥體制為標(biāo)準(zhǔn),崔白進入畫院后卻以生動自然的花鳥畫,打破了皇家畫派對宮廷花鳥畫的壟斷局面,使畫風(fēng)發(fā)生明顯變化。崔白畫花鳥畫,善于通過對季節(jié)變化的自然環(huán)境中花鳥情態(tài)的細致刻畫,取得真實生動的效果?!峨p喜圖》表現(xiàn)秋風(fēng)勁吹搖撼樹木,雙鵲掠飛鳴噪,引起野兔的回首觀望,殘枝敗草和鵲兔的生機活躍的對比,既生動地表現(xiàn)了荒寒氣氛,又不失時機地表現(xiàn)了荒涼中的生意。 024 《珊瑚筆架圖》 宋 米芾 紙本墨筆 縱27厘米 橫2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遷居襄陽。初仕校書郎,擢書畫學(xué)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善畫山水枯木竹石等,同時精于鑒賞,是文人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渡汉鞴P架圖》是米芾在行文當(dāng)中信筆所及,附于“珊瑚帖”之后,此筆架的畫法用書法的筆意,畫格用筆由上至下,露筆緩行,畫弧則頓筆蓄意,挑筆出鋒。下邊底坐筆法肆意飄灑,頓挑飛白,裹筆澀筆,使轉(zhuǎn)縱橫,書法的意韻也表露無遺。 025 《墨竹圖》 宋 文同 絹本水墨 縱131.6厘米 橫105.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石室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屬四川)人。后中進士,仕為太常博士司封員外郎。他的畫風(fēng)瀟灑姿致,如迎風(fēng)而動?!赌駡D》筆法謹(jǐn)嚴(yán)中又瀟灑之致,所謂“濃墨為面,淡墨為背”,由此可見。其墨竹選取其清灑生動姿態(tài),運用了書法行書的用筆,因他的竹木怪石獨具一種風(fēng)味,后人號之為“文湖州竹”。此圖寫倒垂竹一梢,出枝微曲取橫空之勢。著葉不多,疏密有致,其莖多新枝,以淡墨渲寫,生趣蓬勃。 026 《古木怪石圖》 宋 蘇軾 紙本墨筆 又題《木石圖》。定此畫為蘇軾作品,主要根據(jù)畫后與他同時代的米芾、劉良佐的題詩。畫面左側(cè)以快速有力的旋轉(zhuǎn)筆法刻畫一塊怪石,畫面右側(cè)以干枯筆法刻畫一株枯樹,甚至那樹干扭曲還轉(zhuǎn)了一個彎,姿態(tài)虬屈,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正如米芾《畫史》所說:“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進士,因反對王安石及其新法,貶謫黃州。 《寫生蛺蝶圖》趙昌的寫生畫。這是一幅描寫秋天野外風(fēng)景、動植物的寫生畫,以墨筆勾秋花蟲草,形象準(zhǔn)確自然,下方紅葉、菊花、秋草叢生,畫蔭下伏著螞蚱,饒有野趣。大紅蛺蝶畫法細致工整,花草用墨線勾勒,用筆頓挫有致,色不隱墨,在宋代花卉畫中頗爲(wèi)少見,由于趙昌不輕易以畫予人,故其作品傳世極稀。圖中蛺蝶的形象最爲(wèi)傳神,傳神的筆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寫生功底,使本圖成爲(wèi)研究古代蝶種的形象資料。 《寫生蛺蝶圖》以墨筆勾秋花草蟲, 形象準(zhǔn)確自然, 風(fēng)格清秀, 設(shè)色淡雅, 與黃筌的富貴、徐熙的野逸又有幾分不同, 顯示出獨特的風(fēng)貌。有人評價趙昌說:“趙昌折枝尤工, 花則含煙帶雨, 笑臉迎風(fēng), 景則賦形奪真, 莫辨真僞, 設(shè)色如新, 年遠不退?!?nbsp; 《寫生蛺蝶圖》在構(gòu)圖布局上,畫家有意在畫面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景物多集中在畫面的下部。將野菊、霜葉、荊棘和偃伏的蘆葦?shù)龋贾玫缅e落有致。 《寫生蛺碟圖》此圖流傳有緒;通過圖上所鈐印文可知,它最早爲(wèi)南宋權(quán)相賈似道收藏,德右年時,賈似道似賣國獲罪,此卷遂被棺俯沒收。入元後,它爲(wèi)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之姊魯國大長公主所收藏。明初,被內(nèi)俯典禮記察司收存。清代,它轉(zhuǎn)入大收藏家梁清標(biāo)之手,旋即又歸入清內(nèi)俯,備受乾隆皇帝賞識。晚清喧統(tǒng)時又流入民間,爲(wèi)僞滿“國兵”朱國恩搶得,存放于吉琳長春的家中。1952年東北文化部組織的工作小組于長春獲得此卷,交由原東北博物館收藏,後博物館將它與北宋崔白《寒雀圖》卷、吳元瑜《荔枝圖》卷一同送交國家文物局,文物局將它們轉(zhuǎn)入故宮博物院收藏。 027 《寫生蛺蝶圖》 宋 趙昌 紙本設(shè)色 縱27.7厘米 橫9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寫生蛺蝶圖》以墨筆勾秋花草蟲, 形象準(zhǔn)確自然, 風(fēng)格清秀, 設(shè)色淡雅, 與黃筌的富貴、徐熙的野逸又有幾分不同, 顯示出獨特的風(fēng)貌。有人評價趙昌說:“趙昌折枝尤工, 花則含煙帶雨, 笑臉迎風(fēng), 景則賦形奪真, 莫辨真?zhèn)? 設(shè)色如新, 年遠不退?!贝藞D無款印,明代董其昌題稱為趙昌畫,元代馮子振、趙巖題詩,董其昌題跋。 028 《杏花圖》 宋 趙昌 絹本設(shè)色 縱25.2厘米 橫27.3厘米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趙昌, 字昌之, 劍南(今四川省)人, 生卒年不詳, 主要活動于北宋前期。他工畫花卉, 兼草蟲。他繼承了其師深入觀察花卉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筆跡輕利、設(shè)色鮮艷的畫風(fēng)。他常在清晨朝露未干時, 繞欄諦視花卉姿容情態(tài), 手調(diào)色彩當(dāng)場畫之, 他以能為花卉傳神著稱, 常自號“寫生趙昌”?!缎踊▓D》形象秀雅清俊,設(shè)色古秀沉著,杏花嬌而不艷,媚而不俗,花朵盛開而迎風(fēng)招展,是宋代畫家所流行的折枝畫法。 029 《五馬圖》 宋 李公麟 紙本墨筆 縱29.5厘米 橫225厘米 日本東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畫卷分五段,描繪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矯健的名馬,前四匹為“鳳頭驄”、“好頭赤”、“錦膊驄”、“照夜白”,第五匹佚名(應(yīng)是“滿川花”)。每匹馬前面均有一牽馬人。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和大書法家黃庭堅題箋記寫馬名、尺寸及產(chǎn)地,卷后有黃庭堅贊譽李公麟品德的跋語。李公麟善于畫馬,“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態(tài)”。畫家能刻畫出馬的肌肉骨骼的結(jié)構(gòu)、質(zhì)感、量感乃至光澤感。此畫用筆精練,造型準(zhǔn)確,生動傳神。? 《臨韋偃牧放圖》 030 《臨韋偃牧放圖》 宋 李公麟 絹本設(shè)色 縱46.2厘米 橫429.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晚年號龍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屬安徽)人。22歲中進士,官至朝奉郎。注重寫生,造型準(zhǔn)確,神態(tài)生動,運筆如行云流水,善用線描多不設(shè)色,人稱“白描”。韋偃是唐代畫馬名家,此圖是李公麟奉旨臨韋偃的《牧放圖》,畫卷右端上有小篆兩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畫上有馬1200余匹,奚官、牧馬人10余人,畫面布局頗有氣勢。幾乎馬的各種姿態(tài)都躍然于畫面上。此畫既保留原作的基本布局和文意,又顯示出李公麟高超的繪畫技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