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館閣體書法家
(一)
大清首席館閣體大家---張照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天瓶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家居秀野橋西。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年,歷經(jīng)康、雍、乾三朝,享年五十五歲,謚文敏。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中進士,改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官刑部尚書,參與修篡《大清會典》及《一統(tǒng)志》,書成,加一級。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總理苗疆事務(wù)經(jīng)略大臣,赴云南,以“無功”被劾,革革職拿問,諭斬。尋赦之,得寬免,命在武英殿修書處行走。乾隆七年,歷官至刑部尚書,供奉內(nèi)廷。
張照天資聰敏,通釋氏之教,其作詩豪放好驅(qū)使禪語。能詩,善畫,通音律,精鑒賞,尤工書法。其書法初學(xué)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王是董其昌再傳弟子)。中年以後參入顏真卿、米芾之筆法,并受趙孟頫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chuàng)新??瑫笞郑旃情_張,氣魄渾厚,頗得顏、米之神韻,并且仍能保持董書瀟灑姿逸的特點;小字行楷書的用筆結(jié)體亦秀雅大氣;所書“館閣體”,能駕馭自如而無刻板之弊,其字秀媚婉麗,平正圓潤,乃清廷“館閣體”代表之作;草書率真多變,精彩動人,筆畫轉(zhuǎn)折多變,結(jié)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渾樸雄健。
張照書法在清朝書壇獨領(lǐng)風(fēng)騷,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與恩寵。沈初《西清筆記》載:“張文敏尚書嗜飲,有醉中作書極得意者,內(nèi)府所藏《臨爭坐帖》,自謂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上甚賞之。”高宗愛其才,愛其名士風(fēng)流,為張照詭譎多變的仕途,憑添了一份保障?!肚鍑佛^張照本傳》論曰:照一生所受主知可稱特達,死后猶特命載入志乘,寵冠流輩矣。天語褒獎至公無私,一生論定不豐不殺,雖古之文人學(xué)士,何以加茲。唐顏真卿善正草書,筆力遒婉載史冊;照之工書,洵可直接真卿,而上追羲獻者也。由於其楷書兼具趙孟頫、董其昌之美,乾隆帝尤偏愛之,每當楷書大字匾額或抄錄重要詩文內(nèi)容和書畫題跋時,多讓張照代書,使他成為乾隆早期御書的重要代筆人?;秾堈諘ǖ馁p識,乾隆皇帝常將他喜歡的文章讓張照抄錄一遍,以便開卷時,即可讀妙文又可賞佳書。乾隆十年(1745)正月,張照奔父喪而死於路上,乾隆帝追封他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文敏。張照死後,乾隆皇帝對他的書法仍然十分懷念,因此賦詩曰:“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fù)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人,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昨,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xué)。” 評價之高,超越米芾、董其昌,直追書圣王羲之。
張照書法墨跡傳世量大,故宮及各地文化單位多有收藏,如《行書東坡詩》(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臨米貼》(藏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xué)院)。其畫最長于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雅秀。用墨干濕得宜,發(fā)枝布干亦極灑脫,備極閑逸,筆墨秀雋傳神。所繪白描《大土像》,寥寥數(shù)筆,法相自佳,又有《梅花圖》(藏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收藏的乾隆書法作品,其中有不少也是張照墨跡。最為人廣知的是張照為岳陽樓題寫的《岳陽樓記》。此幅力作被鐫刻于岳陽樓上,人稱“岳陽樓三絕”,“名樓、妙文、好字”是也。
附軼事:張照與岳陽樓屏風(fēng)
聞名天下的岳陽樓上的《岳陽樓記》雕屏出自張照的手筆。說到這件屏風(fēng),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清乾隆初年,湖南岳州府對岳陽樓作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保養(yǎng)。由于年代久遠,昔日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的屏風(fēng)已光彩盡失。正在岳州知府黃凝道擔憂之際,他聽說刑部大臣張照從故鄉(xiāng)松江省親返回京城,隨即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押運糧草西行,途經(jīng)岳州府,心中不禁一陣竊喜:張照書法氣魄渾厚,超凡脫俗,實乃我朝第一書法大家。若能請他為岳陽樓重新題屏,豈不是一件美事!翌日,張照果然解運糧草來到岳州,不料這一天突然狂風(fēng)驟起,暴雨傾盆,洞庭湖上一時無法行船。于是,黃知府乘機為張照接風(fēng),在岳陽樓上飲酒賦詩,一邊故意連聲嘆息:“今樓有人重修,記卻無人重書了!”這一招“激將法”果然靈驗,張照慨然應(yīng)允愿為代筆。這一邊,黃知府早有準備,立即叫人送上文房四寶。張照乘興揮毫,筆如蛟龍戲水、猛虎穿山,一篇《岳陽樓記》一揮而就。黃知府立即挑選名工巧匠,選用最上等的十二塊紫檀木,日夜趕刻,不到一月功夫,這篇佳文佳字便鐫刻完畢。光彩奪目的新雕屏嵌于樓中,頓時令岳陽樓增輝不少。不想道光年間岳州來了個貪官魏知府,此人對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垂涎已久。為將這塊鎮(zhèn)樓之寶竊為己有,魏知府便用重金請得一位民間藝雕高手,花了一年半時間精心臨摹,秘密仿制雕屏贗品,企圖偷梁換柱。這位藝人知道魏知府的企圖后,為了讓后人分辨真贗,特意在“居廟堂之高”的“居”字上暗暗做了手腳,將一撇寫得較短,看上去像一把鋒利的匕首;而且雕屏贗品的“居”字與右邊一行的“心”字靠得十分近,使后人對魏知府產(chǎn)生“居心不良”的聯(lián)想。不久,魏知府趁調(diào)離岳州之機偷偷掉包,將贗品掛在岳陽樓大廳,攜帶家小和張照的雕屏真品,連夜出逃。誰知官船行至洞庭湖上,風(fēng)暴驟起,波浪滔天,官船頃刻間被風(fēng)浪掀翻,落水的魏知府死死抱住雕屏想逃命,不料雕屏是由堅實的紫檀木制成的,掉到水里一個勁往下沉,結(jié)果魏知府與雕屏一起沉入了湖底。后來,湖水干淺,雕屏才被當?shù)貪O民打撈上來。此時,第八塊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塊上的“樂”字已不慎被損壞。當?shù)孛繀敲魳渎動嵑?,?font face="仿宋_GB2312">120兩紋銀從漁民手中將雕屏買回,又花了三年時間臨摹張照手書原稿,才補上被損壞的三個字。北伐戰(zhàn)爭后岳陽樓再次重修時,吳氏后人將珍藏多年的雕屏慷慨獻出。這件張照題寫的珍貴屏風(fēng)終于完璧歸趙,回到了岳陽樓。
由于真假兩塊《岳陽樓記》屏風(fēng)筆跡太相似了,均可稱為書法珍品,所以至今兩塊《岳陽樓記》的雕屏仍同掛在岳陽樓的一層和二層。
張照書寫《岳陽樓記》
張照書寫《岳陽樓記》(前半部)
張照書寫《岳陽樓記》(后半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