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合五苓散原文地址:真武湯合五苓散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論研究作者:張老師 心衰屬于急癥。但是從我們臨床來看,中藥治療心衰效果很好,而且具有不容易反彈的特點。許多西醫(yī)醫(yī)師,普通病患及家屬,包括很多中醫(yī)師,并不知道這一點。這一誤區(qū)需要糾正。 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癥狀群,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其發(fā)病率高,5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據(jù)我國50家醫(yī)院住院病例調(diào)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卻占40%,提示預后嚴重。 真武湯系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載。原文: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方: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切,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即欲行以無主制,故泛濫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溫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白術之溫燥,建立中土,則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于補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術以建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藥之苦降,其旨甚微。蓋人身陽根于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陽飛越矣。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極亟收散漫之陽氣而歸根。下利減芍藥者,以其苦降涌瀉也。加干姜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則肺則咳,加細辛、干姜者,勝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過利傷腎也。嘔者,去附子倍干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嘔也。 真武湯治水三法臨證運用 一、《傷寒論》真武湯組方特點 另一條是少陰病篇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nbsp; 前者為發(fā)汗過多,損傷陽氣,外則不能解太陽之邪,內(nèi)而傷及少陰之氣;后者是少陰本經(jīng)自病,陽虛水氣內(nèi)停證也。水的氣化、溫煦、統(tǒng)攝、輸布等,主要依賴腎中陽氣之蒸騰,如果腎中陽氣虛弱,不能溫化水氣,則水便會成為致病因素而充斥于三焦,出現(xiàn)頭眩、心下悸、氣短、浮腫、畏寒肢冷、身痛,以及咳、嘔等水氣泛濫之證。真武湯正是為陽虛水泛而設,其方藥不外乎扶陽與散水,即扶少陰心腎之陽,攝失約之水。方中用大辛大熱之炮附子為主藥,壯腎中之陽,使水有所主;輔以白術之苦燥,建立中氣,使水有所制;佐以生姜溫散水邪,更以芍藥酸斂和營,使陽氣歸附于內(nèi),并可緩解附、姜之辛溫,不使其傷陰。諸藥相合,共奏溫陽利水之功效。方名真武,蓋取固腎之義。 二、真武湯治水三法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原文71條曰:“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條云:“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原為太陽蓄水證而設,其病機為:太陽外邪不解而隨經(jīng)入腑,邪與水結,膀胱氣化失司,取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由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五味藥組成,其中桂枝通陽化氣,兼以解表;茯苓、白術健脾利水;豬苓、澤瀉利水滲濕,全方共奏通陽化氣利水之功。五苓散雖為太陽蓄水兼有表證而設,然臨證時,不論表證有無,但見小便不利,便可選用,藥證合拍,每每獲效。本方原為散劑,臨床應用可改為湯劑,收效更速。再之,五苓散中用“桂”的問題,歷代醫(yī)家有主張用桂枝,取其利水解表;有主張用肉桂,用其辛熱,引入膀胱以化氣。我們認為:一般有表證用桂枝,無表證用肉桂,臨床上則桂枝、肉桂同用,往往療效更佳。 西醫(yī)理論認為: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損傷(心肌梗死、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炎癥),引起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此外,心力衰竭是一種進行性的病變,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沒有新的心肌損害,臨床亦處于穩(wěn)定階段,仍可自身不斷發(fā)展(self-perpetuating)。頑固性心衰主要見于進入中、晚期的嚴重器質(zhì)性心臟病患者,多年老體弱,病程遷延日久。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心悸、怔忡、喘證、痰飲、水腫等范疇。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腎等臟。證屬虛實夾雜,虛主要表現(xiàn)為陽氣不足,以心腎兩臟為主,實則為血瘀、痰濁。病機較為復雜,由于體質(zhì)及病理階段的不同,病變臟腑可有側重,血瘀、痰濁可有偏重,所以在臨床應靈活辨證施治,方能奏效。我們認為本病多由心腎陽氣虛衰,瘀血、水飲停聚為患,治宜溫陽行水,活血化痰,瀉肺平喘。方中制附子、肉桂、生姜溫心、脾、腎之陽;茯苓之甘淡滲利,健脾滲濕,以利水邪;白術健脾燥濕,以助脾之運化;澤瀉、豬苓利水滲濕;白芍酸斂和陰,使陽氣歸于內(nèi),具有緩解附、桂辛熱之性的作用。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的功效,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陰寒水腫,陽虛?,F(xiàn)代研究顯示:附子具有對特異性體液免疫有促進作用;抗炎作用(可能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附子含有烏頭堿、次烏頭堿、消旋去甲烏藥堿等,消旋去甲基烏藥堿有強心作用,烏頭堿、次烏頭堿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強心作用,增加冠脈流量,擴張血管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抗凝,抗血栓作用。白芍:具有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的功效。現(xiàn)代研究顯示:具有抗炎及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增加心肌的營養(yǎng)性血流量;具有止痛作用。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用于脾虛,腹脹,痰飲眩悸,水腫?,F(xiàn)代研究顯示:具有強壯作用;利尿作用;促進細胞免疫功能;有血管擴張作用。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F(xiàn)代研究顯示:具有清除自由基,提高總抗氧化活性的作用;具有直接興奮心臟作用,具有升壓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F(xiàn)代研究:具有增強細胞免疫反應作用;具有促進紅細胞的造血功能。肉桂: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活血通經(jīng)的功效。用于腎虛作喘,陽虛眩暈,心腹冷痛?,F(xiàn)代研究:具有免疫、抗炎作用;具有減少血管阻力的作用;增加冠脈流量;抗凝血作用;升白細胞作用;具有促皮質(zhì)激素樣和促兒茶酚胺釋放作用;具有平喘作用。澤瀉:具有利小便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高脂血癥?,F(xiàn)代研究:有降壓、降血脂作用;有輕度降血糖作用;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及促進纖溶酶活性等作用。豬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F(xiàn)代研究:具有利尿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