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奢侈品的發(fā)源地歐洲,或者新大陸美洲,輕奢品的表現(xiàn)一直非常不錯,市場份額雖然不如傳統(tǒng)奢侈品,但一直有穩(wěn)固的一席之地,且口碑甚佳:輕奢品是理性消費的衍生物。比起傳統(tǒng)奢侈品的昂貴價格,輕奢品既保持了普通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優(yōu)良體驗,同時他們在刷卡買單時還相對輕松,畢竟折合人民幣從三五千元至萬元不等的價格相對平易近人很多。而隨著傳統(tǒng)奢侈品在中國的表現(xiàn)放緩甚至停滯,輕奢品牌迎來了在中國圈地的真正春天。
輕奢品最主力陣營當數(shù)一線大牌推出的二線品牌,或者是大集團里多個子品牌。兩者出身相近,但也有著完全不同的經營策略,前者有可能和自己的主線品牌同開一店,在市場上是本家主線的強勢候補,如MCQ于Alexander McQueen、Emporio Armani于Giorgio Armani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但后者卻往往門店獨立,市場定位更為清晰,比如意大利的Max Mara Fashion Group,旗下Max&Co. 以及iBlus等多個輕奢品牌與Max Mara一起形成了穩(wěn)固的市場梯隊。
而與這些“血統(tǒng)純正”的二線或子品牌瓜分市場份額的品牌越來越多,畢竟傳統(tǒng)奢侈品的牌子除了要歷史文化,還要有巨額資金運作支持,更何況還是在奢侈品全球不景氣的情況下,投資者們誰都不想輕易這渾水。于是越來越多的新興輕奢品牌橫空出世,他們主打設計理念,有的更是提供和傳統(tǒng)奢侈品一樣的質量。這一類的前輩當Michael Kors莫屬,而且勢頭越來越好,在2013年股價漲幅前五名的奢侈品上市公司中,Michael Kors是唯一的輕奢品牌,在22家奢侈品上市公司市值總排名中,Michael Kors更是以165億美元在一眾老奢侈品牌中雄居第八。
此類品牌的發(fā)展模式也開始在中國被效仿。在被人詬病“無奢侈品牌”的中國,卻有越來越多的新銳設計師品牌開始走上了“輕奢”的發(fā)展道路。由中國時尚教母洪晃創(chuàng)立的B·N·C品牌集合店里,或者在新近開業(yè)的上海連卡佛里,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比如從歐洲學成歸國的劉 回國創(chuàng)立的MS.MIN品牌,其產品主要定價都在3000元左右,市場反饋不錯,且開始受到中國明星追捧。還有劉清揚的Chictopia、卜柯文的Chris by Christopher Bu等等。
當然還有那些從一出生就是“為了讓人買得起”而存在的輕奢品牌,他們當中Coach就玩得非常漂亮,只是這個從紐約曼哈頓飄洋過海來掘金的品牌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有點兒水土不服,Coach一直唱著自己是“唾手可得的奢侈品”,在中國奢侈品消費觀念亞健康甚至極不理性的這些年里,這宣傳語聽起來反而更像是一首兒歌。一直到2009年品牌收回了自主經營權,還恰恰趕上了傳統(tǒng)奢侈品在中國市場逐漸走入了寒冬,業(yè)績連年增長,門店遍地開花,毫無懸念的是,中國市場貢獻巨大,Coach2014年第一財季(2013年7~9月)財報顯示,雖然全球銷售額同比下滑了1%,但中國地區(qū)銷售總額增長逾35%。這個數(shù)字在近年的奢侈品界,幾乎就是一個神話。
但增長之下,輕奢品牌的發(fā)展策略還有待更加明晰
比如很多人對一線大牌推出的二線品牌“輕奢”定位持懷疑態(tài)度,覺得他們既不想放棄一線的身段,又想獲得二線的消費者,這就出現(xiàn)了某些輕奢品牌的單價定價逼平甚至超過主線的情況,如Moschino Cheap&Chic和Miu Miu。搖擺不定的定價策略無疑首當其沖會傷害到主線品牌的核心消費者以及品牌形象。所以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就感嘆發(fā)展“輕奢”并不輕松,于是宣布徹底退出輕奢品市場,停運D&G,雖然這個品牌曾經表現(xiàn)出了非常巨大的吸金能力。
又比如中國消費者最關心的國內外購買差價問題。某些輕奢品牌一旦進入中國,價格飆升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Max&Co.一件在歐洲定價四五百歐元的外套,在中國國貿門店的吊牌上則會被標上兩倍的價格,輕奢品一躍成為奢侈品。更改標簽價格賺取高額利潤的方式固然輕松,但不能忽視,中國的消費者的確是越來越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