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白頭翁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y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白頭翁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白頭翁6克 黃柏9克 黃連9克 秦皮9克 加減; 1.發(fā)熱急驟,下痢鮮紫膿血,壯熱口渴,煩躁舌降,屬疫毒痢者,可加生地、丹皮。 2.腹痛里急后重明顯者,可加木香、檳榔、白芍。 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等屬熱毒較盛者。1。下痢 2.赤眼 1.急性胃腸炎及細菌性痢疾 2.潰瘍性結腸炎 3。滴蟲性腸炎 4.泌尿系感染 5。肺炎 6.傳染性結膜炎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主治熱毒深陷血分之下痢。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 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證治要點。 白頭翁湯 (《傷寒論》) [組成] 白頭翁二兩(15g) 黃柏三兩(12g) 黃連三兩(6g) 秦皮三兩(12g) [用法] 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 原書謂本方主治“熱痢”而見“渴欲飲水”與“下重”之癥,.其病機 為熱毒深陷,下迫大腸?!端貑?。至真要大論》云:“暴注下迫,皆屬于熱”,今濕熱邪毒 壅滯大腸,腸中氣滯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熱毒深陷血分,血敗肉腐,釀而為膿 血,故純下血痢,赤多白少;邪熱下迫,故肛門灼熱;痢下與邪熱皆損傷津液,故渴欲 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為熱甚所致。 [配伍意義] 本方證為熱毒深陷血分,病發(fā)于大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俾 熱清毒除,則血痢自止。方中白頭翁為君,歸大腸與肝經,味苦性寒,能人血分,清熱 解毒,涼血止痢, “治熱毒下痢,紫血鮮血宜之”(《傷寒蘊要書》)。臣以黃連之苦寒, 清熱解毒,燥濕厚腸;黃柏瀉下焦?jié)駸?,兩藥共助君藥以清熱解毒,尤能燥濕止痢。?br>皮為佐,歸大腸經,苦寒性澀,主熱痢下重。倪朱謨云:“秦皮味苦性澀而堅,能收斂走 散之精氣。故仲景用白頭翁湯,以此治下焦虛熱而利者,取苦以澀之之意也”(《本草匯 言》卷9)。四藥相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作用較強,為熱毒血痢之良方。 [類方比較] 本方與芍藥湯同為治痢之方,本方主治熱毒血痢,乃熱毒深陷血分, 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芍藥湯治痢下赤白,屬濕熱痢,而兼氣血瘀滯證,故清熱燥 濕與調和氣血并進,并取“通因通用”之法,以使“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 除”。兩方的功用主要區(qū)別在于:白頭翁湯是清熱解毒兼涼血燥濕止??;芍藥湯是清熱 燥濕與行血調氣并用。從兩方所治痢疾輕重來看,熱毒血痢重于濕熱痢,故白頭翁湯 “甚者獨行”,重在清熱腸道熱毒,組方用藥較為簡捷;芍藥湯“間者并行”,治療則清 熱解毒與調和氣血并舉,組方用藥面面俱到。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熱毒深陷血分之下痢。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發(fā)熱急驟,下痢鮮紫膿血,壯熱口渴,煩躁舌絳,屬疫毒痢者,可加 生地、丹皮涼血解毒;腹痛里急后重明顯者,可加木香、檳榔、白芍以行氣消滯,緩急止痛。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等屬熱毒較盛者。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自《傷寒論》,用以治療“熱痢下重,欲飲水者”,有清熱解 毒,涼血止痢之功效,被公認為治療熱痢見赤多白少之主方。《傷寒今釋》引《類聚方 廣義》又擴大其適應證,治療“眼目郁熱,赤腫陣痛,風淚不止者”,并云“本方用為熏洗劑亦效”。 以本方為源而化裁制訂的方劑有:《金匱要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即本方加甘 草、阿膠,兼可養(yǎng)血和中,治療婦人產后下痢虛極?!锻馀_秘要》卷25引《古今錄驗》 白頭翁湯,即本方去黃柏,加干姜、甘草、當歸、石榴皮,兼可溫中收斂,治療寒痢急 下及滯下?!秱浼鼻Ы鹨健肪?5同名方,即本方加厚樸、阿膠、附子、茯苓、芍藥、 干姜、當歸、赤石脂、甘草、龍骨、大棗、粳米,治療赤滯下血,連月不愈?!镀諠健?br>卷212同名方,即以椿皮易本方之秦皮而成,治療熱痢滯下,下血連月不愈。《普濟方》 卷355同名方,即本方去秦皮,加甘草、阿膠、陳皮,治療產后下痢虛極。《杏苑生春》 卷4同名方,即以陳皮易本方之秦皮而成,治療濕熱痢疾。 《明醫(yī)指掌》卷4同名方, 即本方去黃柏,治療協(xié)熱自利,小便赤澀?!夺t(yī)學金針》卷8白頭翁加甘草阿膠苓桂湯, 即本方加甘草、阿膠、茯苓、桂枝,治療疹后頻頻泄利膿血。以上諸方均用以治療痢 疾,但具體病情不同,故均守白頭翁湯之法,而又予以靈活加減。 ’ [疑難闡釋] 1.本方與芍藥湯同治痢疾,緣何本方不用行血調氣之品 這是因為本方證病機為 熱毒下迫,其腹痛里急后重,皆由熱毒阻滯氣機所致,投以清熱解毒,俾熱毒去,里急 后重自然無由所生,故方中不用調氣行血之品。正如汪昂在《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中 . 闡述:“徐忠可曰:此熱利下重,乃熱傷氣,氣下陷而重也,下陷則傷陰,陰傷則血熱, 雖后重而不用調氣之藥,病不在氣也。” 2。本方證與肝經火郁是否有關 柯琴說:“厥陰下痢屬于熱,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 肝旺則氣上撞心,火郁則熱利下重?!薄跋覟楦蚊},是木郁之征也。”而白頭翁“臨風偏 靜,長于驅風,用為君藥,以厥陰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火,必寧搖動 之風”(錄自《古今名醫(yī)方論》卷3)。唐宗海、方有執(zhí)和汪苓友等亦持此觀點。方中秦 皮、黃連有良好的清肝瀉火作用,現(xiàn)代不僅用本方治療熱毒痢,而且治療急性結膜炎亦 有佳效。但一般說來,熱痢下重與肝并無必然聯(lián)系。 [方論選錄] 1.許宏:“大利后,津液少,熱氣不散,則廣腸燥澀而下重也。下重者,欲下不出 之意。今此厥陰條中所載,熱利下重,渴而欲飲水者,乃陰虛生熱之盛也,亦必用苦寒 之劑治之方已,非可作陽虛而用溫劑也。故用白頭翁為君,黃連為臣,黃柏為佐.,秦皮 為使。以此四味苦寒之劑而治下利之癥者,知其熱盛于內,苦以泄之也?!?《金鏡內臺方議》卷10) ' 2。汪昂:“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人陽明血分,而涼血止擗; 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并能燥濕止利而 厚腸,取其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 , 、3.吳謙,等:“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 《內 經》云暴注下迫者也。君以白頭翁寒而苦辛,臣以秦皮寒而苦澀。寒能勝熱,苦能燥 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 之熱,則利自除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澀固之, 是謂以寒治熱之法;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之9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 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8) [評議] 許氏認力本方“以此四味苦寒之劑而治下利癥者,知其熱盛于內,苦以泄 之也”,可謂要言不繁。汪氏對本方配伍意義的分析,亦頗精深。吳氏等則將此方與烏 梅丸聯(lián)系比較,認為本方用于“初利”者,而烏梅丸則用于“久利”,實為臨床有得之論。 [驗案舉例] 1。下痢 《中醫(yī)雜志》(1980,6:11):某女,35歲。腹瀉、便秘交替出現(xiàn),遷延年 余。現(xiàn)癥見:腹瀉日行3次,褐色夾粘凍,少腹痛伴里急后重,苔白膩而干,脈弦小。 西醫(yī)診為慢性腸炎。中醫(yī)辨為濕熱蘊阻腸間,下焦氣機不利。用白頭翁湯去黃柏,加木 香、當歸、赤芍等藥,連服9劑,里急后重即除,大便轉干,后以桂枝湯合香連丸調治而愈。 ’ 2.赤眼 《中醫(yī)藥研究》(1988,2:39):某女,16歲。雙眼紅赤干澀伴視物模糊1 周,刻下口干欲飲水,大便干結,內服磺胺藥及外用氯霉素眼膏,結膜囊內分泌物多, 角膜熒光素染色(一),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西醫(yī)診斷為急性結膜炎。中醫(yī)診斷 為熱毒上攻于目,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通腑。處方:白頭翁lOg,黃連、黃柏各6g,秦 皮、生大黃、知母各lOg,細生地12g。服藥3劑,雙眼紅赤基本消退,微有癢感,大 便日行2次,微溏。上方減生大黃用量為3g,再加蟬蛻lOg,荊芥、防風各6g。繼進2劑而愈。 按語:案1乃濕濁盛,壅而化熱,留戀腸間,下焦氣機不利,故治以白頭翁湯清熱 燥濕,加木香、當歸、赤芍以調氣行血,藥證合拍,自有良效。案2赤眼,為熱毒上攻 引起,故用本方清熱解毒涼血而取效。 [臨床報道] 1.急性胃腸炎及細菌性痢疾 將白頭翁湯改為“白頭翁灌腸液”,用于小兒腹瀉患 者,并與痢特敏對照。處方:白頭翁15g,黃柏12g,秦皮12g,制成每毫升含生藥 1.125g的灌腸液。用法:4個月至3歲小兒每次5ml,4歲至14歲每次lOml,每日4 次,保留灌腸。對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大便鏡檢有紅、白細胞者,診為腸炎;具備以上 條件,大便培養(yǎng)有痢疾桿菌生長者診為細菌性痢疾。按上述標準共治/],JL患者62例 (急性腸炎49例,細菌性痢疾13例)。灌腸組32例,痢特敏組30例。療效標準:治 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外觀形狀正?;蜱R檢有少數白細胞。無效:經過常規(guī)治療3天 以上未達上述標準且癥狀加重者。結果:退熱、止瀉、食欲好轉或消失數天,白頭翁灌 腸液組與痢特敏組無明顯差異(P>o.05)。白頭翁灌腸液組32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 天數2.62天;痢特敏組30例,治愈28例,兩組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 2.潰瘍性結腸炎 以本方加減內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證屬大腸濕熱者17例,并用 青黛散水溶液保留灌腸,療效顯著L2,。又有以本方去黃柏,加苦參、地榆、白芍、大 黃、甘草煎液灌腸,每日1—2次,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20例。結果:臨床 治愈16例,好轉3例,1例并發(fā)闌尾炎轉科治療[3J。 3。滴蟲性腸炎 以本方加減治療滴蟲性腸炎。處方:生山藥30g,白頭翁、生杭芍 各12g,秦皮、生地榆各lOg,甘草6g,三七粉lOg,鴉膽子(去皮)60粒。先將三七 粉、鴨膽子用白蔗糖水送服一半,再將余藥煎湯服,其相隔時間約半小時。所余一半, 至二煎時再如此服用。治療18例,均獲痊愈c“。 . 4.泌尿系感染 以本方加木通、篇蓄、車前子、瞿麥治療63例泌尿系感染。其中 急性泌尿系感染19例,顯效9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9.5%;慢性泌 尿系感染急性發(fā)作者44例,顯效20例,有效1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1。9%C5~。 5。肺炎 根據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和上病下治的治則,以白頭翁湯為主,隨 證加減,以清腸瀉熱,涼血解毒,以治療氣、血分證的大葉性肺炎和支氣管炎67 例,.其中體溫在39—40℃間者21例,高于40℃者12例,胸片呈大片實影狀者41 例,斑狀模糊陰影、邊緣不清者26例,白細胞計數在1.6萬/m√以上。經治癥狀 消失,白細胞復常,肺部病灶完全吸收而治愈者56例,其中,體溫3日內復常者 8例,5—6日復常者37例,8—14日復常者11例。經治2日,體溫不能控制,癥狀加重者1l例。 6.傳染性結膜炎 以本方加味治療傳染性結膜炎87例。臨床表現(xiàn)為突然患病,眼 瞼結膜紅腫熱痛,沙澀羞明,眵多粘結,且有大量水樣分泌物,舌苔黃膩,脈數實。處 方:白頭翁15g,黃連7g,黃柏、秦皮、木賊各lO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兒童 減半,服藥期間不配合其它任何治療。結果全部治愈,其中1劑而愈者26例,2劑而 愈者41例,3劑而愈者20例l”。 [實驗研究] 抗菌作用 本方對志賀氏、施氏等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而 對福氏和宋內氏菌作用較弱,對多種沙門氏菌作用也很弱,或無抑菌作用。對金黃色 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卡他球菌等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在本方組成4藥中,以 黃連、秦皮作用為強,黃柏次之,白頭翁最弱。全方抗菌效果反較黃連、秦皮為弱。 由于白頭翁對阿米巴原蟲抑制作用較強,因而以本方治療阿米巴痢疾時,宜加大白頭 翁用量[8j。 [附方]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金匱要略》) 白頭翁二兩(15g) 甘草 阿膠各 二兩(各6g) 秦皮 黃連 黃柏各三兩(各9g)上藥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 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養(yǎng)血和中。主治:產后血虛,又患熱痢。 本方即白頭翁湯加阿膠、甘草組成,治“產后下痢虛極”。產后體弱,陰血虧虛, 雖患熱毒血痢,但不可純用苦寒清熱燥濕之劑,恐痢雖止而反傷陰敗胃。因此。于白頭 翁湯中加阿膠以滋養(yǎng)陰血,加甘草以益胃和中,以使治痢與扶正兼顧。此方非獨產后宜之,凡屬陰虛血弱而病熱痢者,均可用之。 附方;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組成;白頭翁6克 甘草6克 阿膠6克 黃連9克 黃柏9克 秦皮9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養(yǎng)血和中。 主治:產后血虛,又 患熱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