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肺脹
1 痰濁壅肺:
化痰降氣,健脾益肺 蘇子降氣湯(組成】 紫蘇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樸6克、陳皮3克、甘草6克、當歸6克、生姜兩片、大棗1個、肉桂3克)合三子養(yǎng)新湯(原料:白芥子10克,蘇子12克,萊菔子12克。)
加減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酌加沉香以增強降氣平喘之力;
2.兼有表證者,加麻黃、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等以益氣補虛;
4.若腎虛較甚者,可加附子、補骨脂等以助溫腎納氣之功;
5.若無明顯腰酸腿軟,氣短浮腫等下虛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6.脾肺氣虛,易汗乏力者,加黃芪、白術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7.痰多胸滿不能平臥,加葶藶子瀉肺祛痰。
8.痰多喘急,胸滿 不能臥,加葶藶子瀉肺化痰。
痰從寒化為飲,外感風寒誘發(fā),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見表寒里飲證者--小青龍湯
【組成】; 麻黃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細車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甘草10克。
加減;
1.如果口渴則去半夏,加入栝蔞根9克
2.如果輕微下痢則去麻黃,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黃,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黃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證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則改用炙麻黃。
6.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
8.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
9.痰多者,加漸貝母、杏仁以化痰;
10.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氣;
11.若有郁熱,兼見煩燥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熱;
12.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
13.便秘者,加瓜蔞仁潤腸通便。
14.如果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減緩發(fā)散之力,麻黃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15.飲郁化熱,煩躁而喘,脈浮--小青龍加石膏湯。
若痰濁夾瘀用滌痰湯+活血藥
【組成】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實6克 茯苓6克 橘紅4.5克 石菖蒲3克 人參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舌質(zhì)紅降者,為痰郁化熱,內(nèi)陷心包,可加黃連、天竺黃,以清熱化痰;
2.若舌質(zhì)紫暗,為內(nèi)有瘀血,可酌加丹參、桃仁、紅花、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絡。
3.如痰涎壅塞氣道,痰鳴喘促不安, 加用猴棗散(每次0.3-0.6克,日三次)、鮮竹瀝水(每次30-60毫升,一日數(shù)次 )等,以豁痰利肺。
4.若痰熱內(nèi)盛,身熱煩躁,神昏譫語,苔黃舌紅者,加黃連、天竺黃、竹瀝,中成藥改用安宮牛黃丸(每次一粒,日2-3 次),以增強清心開竅之力。
5.若肝風內(nèi)動,四肢抽搐,加鉤藤、全蝎,另服羚羊角(0.3-0.6克,日2-3次)以平肝息風。
6.熱傷血絡,皮膚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鮮紅者,配合清熱涼血止血藥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2 痰熱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湯(組成】麻黃18克(包) 石膏24克 生姜9克 紅棗15枚 半夏12克
1.痰熱內(nèi)盛,膠粘不易咯吐者,加魚腥草、瓜蔞皮、海蛤粉、風化硝以清熱滑痰利肺。
2.痰鳴喘息,不得平臥,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
3.痰熱壅結(jié),便秘腹?jié)M者,加大黃泄熱通便,以降肺氣。但不可過劑,以免傷正。
4.痰熱傷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蘆根以生津潤燥。
5.陰傷而痰量已少者,酌減苦寒藥物,加沙參、麥冬等滋養(yǎng)陰液。
桑白皮湯(【組成】桑白皮5克 黃芩5克 黃連5克 梔子5克 杏仁5克 川貝5克 半夏5克 炒蘇子5克
1.痰熱內(nèi)盛,膠粘不易咯吐者,加魚腥草、瓜蔞皮、海蛤粉、風化硝以清熱滑痰利肺。
2.痰鳴喘息,不得平臥,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
3.痰熱壅結(jié),便秘腹?jié)M者,加大黃泄熱通便,以降肺氣。但不可過劑,以免傷正。
4.痰熱傷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蘆根以生津潤燥。
3 痰蒙神竅:
滌痰、開竅、熄風 滌痰湯加減,另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4 肺腎氣虛:
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平喘固本湯(【組成】黨參15克,五味子6克,冬蟲夏草6克,胡桃肉12克,靈磁石18克,沉香、坎臍、蘇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紅6克。水煎服。(注釋:坎臍--臍帶))
1.肺虛有這-進,怕冷,舌質(zhì)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
2.兼有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生地等以滋養(yǎng)陰液。
3.痰濁明顯,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膩:加厚樸、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溫。
4.氣虛瘀阻,頸脈動甚,面唇紫紺明顯:加當歸、川芎、紅花、丹參等以活血通脈。
合補肺湯 組成;人參5克 黃芪9克 麥冬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虛有這-進,怕冷,舌質(zhì)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
2.兼有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生地等以滋養(yǎng)陰液。
3.痰濁明顯,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膩:加厚樸、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溫。
4.氣虛瘀阻,頸脈動甚,面唇紫紺明顯:加當歸、川芎、紅花、丹參等以活血通脈。
若見喘脫危象,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散/黑錫丹。病情穩(wěn)定階段,可常服皺肺丸。(藥物組成 五靈脂(研)2兩,柏子仁半兩,胡桃8枚(去殼,研)。)
人參蛤蚧散合八珍湯;人參6克(焗服) 蛤蚧6克 炙黃芪9克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川芎4.5克 桃仁5克 貝母5克 生姜5片 紅棗3枚
加減:
1. 腎不納氣者,加五味子、補骨脂以補腎納氣;
2. 陰虛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麥冬、玄參滋陰;
3. 心悸者,加龍眼肉、遠志,重用炙甘草益氣養(yǎng)心;
4. 血瘀者,加丹參、五靈脂活血祛瘀。
5 陽虛水泛:
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真武湯(茯苓15克、芍藥15克、生姜15克、白術10克、炮附7克。)
加減;
1.咳嗽者,為水氣上犯于肺,故加細辛、干姜以溫肺化飲,加五味子以斂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過利傷腎;
3.若脾陽虛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溫運脾陽;
4.若嘔者,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溫胃散水而止嘔。
5.腫甚者,加生姜皮、茯苓皮以利水消腫;
6.血瘀者,加丹參、川芎活血化瘀;
7.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益氣。
五苓散;豬苓9克、澤瀉15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1.腎虛者,可并服濟生腎氣丸。
2.陽虛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可用真武湯溫陽利水。
3.水腫勢劇,可加沉香、黑白丑、萬年青根行氣逐水。
單驗方
(1)葶藶子粉3~6g,裝膠囊,1日3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嗽痰涌之癥。
(2)萬年青根12一--15g,紅棗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腫。
(3)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為細末,加生蜂蜜少許調(diào)服,每日3次,每次用藥末3g。適用于肺腎氣虛而肺脹者。
(4)生梨1個,柿餅2個,同煎。適用于肺腎陰虛而肺脹者。
(5)百合、枸杞子各250g,研細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lOg。適用于肺腎陰虛而肺脹者。
(6)紫河車1具,焙干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適用于脾腎陽虛之肺脹。
食療
(1)紫桃羹鮮紫河車1具,洗凈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燉湯加調(diào)料食。具有補腎納氣之功。
(2)參芪粥丹參20g,黃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補肺活血。
(3)參苓白術散饃將5小袋中成藥參苓白術散揉入250g發(fā)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饃食??山∑⒁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