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者的苛刻標準 愛情不可能盡善盡美,這是我們所認知的一個定律。可有一部分20幾歲的女孩子,對于愛情的要求總是超過它原有的標準,這就使得她們對于愛情的要求過于苛刻,從而常常和愛情擦肩而過。 對愛情完美主義,我們可以簡單地做一個比喻:一個男人日日夜夜夢想著擁有一個像金庸筆下小龍女一般玉潔冰清、黃蓉一樣睿智聰慧、王語嫣一樣賢淑忠誠等優(yōu)點集于一身的年輕女孩子,并與這個理想化中的情人演繹一場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這就是 “愛情完美主義”。對于擁有這種情結的人來說,夢中情人的各方各面,都是完美無缺的。 “愛情完美主義”者總在做夢,他們按照這個夢的指引,按照夢中情人的完美模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并守候,期望有一段浪漫而又動人的“現(xiàn)代愛情故事”上演。但小說畢竟不是現(xiàn)實,小說里主人翁的完美形象是作者在現(xiàn)實中追尋不到,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筆下的一種表達。夢想與現(xiàn)實有著遙遠的距離,所以 “愛情完美主義”者的用心尋覓難免徒勞和不現(xiàn)實,徒增無奈和痛楚。 我們都知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完美愛情在現(xiàn)實中幾乎是絕跡的。在經(jīng)濟學領域中,我們也可以找到感情世界里希望和失落的波動原因,由行為心理學加以解析的答案。經(jīng)濟學大師薩繆爾森創(chuàng)造了一道“幸福方程式”。 在“幸福方程式”里,幸福 = 效益 / 欲望。在不同的領域中,“幸?!庇兄S富多彩的涵義。而在愛情中,幸福是一種身心的感受,一種和異性之間產(chǎn)生的身心愉悅的快樂感受。 “愛情完美主義”者對于完美和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使得這種欲望更接近于局限。以上公式告訴我們,在效益已定的前提下,成反比的是幸福與欲望,實際效果與欲望水平差距越大,心理落差越大,人就越痛苦。 小說故事里智勇雙全的大俠義士、秀外慧中的美女形象,是“愛情完美主義”者衡量幸福的標準。現(xiàn)實生活中,成就一段“現(xiàn)代愛情故事”和“星空情緣”般浪漫而又動人的“神話”或“童話”,構成因素非常復雜,比如說是否“一見如故”或者“靜水流深”、是否“門當戶對”、是否“男才女貌”,等等??傊绊懖⒖简炛皭矍橥昝乐髁x”者能否如愿以償,能否完美演繹這一部自編、自導、自演愛情劇場的,是一個人外在和內(nèi)在的素質(zhì)、經(jīng)濟能力、家庭期望和認同,以及雙方的價值取向等因素。 我們都知道,在存在許多因素的情況下,試圖控制這些因果變量和干預變量的走向是很困難的,它們有時會形成一種人為難以操控的力量,相互交織、互相作用。所以在變化無常的現(xiàn)實生活中,美夢成真的幾率很低。 在完美主義者的口號里,愛情理所應當是完美的。但當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個如“夢中情人”般的對象時,也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無可奈何的“錯位”現(xiàn)象——“愛我的人對我付出一切,我卻為我愛的人流淚狂亂心碎”,這是現(xiàn)實中最具諷刺意義的。正因為如此,“愛情完美主義”者的無奈口頭禪一直是“可遇不可求”和“隨緣”,企圖以此來掩飾內(nèi)心痛苦。在情人節(jié)和圣誕節(jié)這些屬于年輕人的節(jié)日里,別人的溫馨浪漫反襯了“愛情完美主義”者內(nèi)心的苦楚。盡管如此,寧缺毋濫卻仍是“愛情完美主義”者的信念。 事實證明,過于追求完美和理想的擇偶觀在現(xiàn)實中是不可取的,過高的期望值只會帶來更多快樂的虛無和幸福的缺失。“愛情完美主義”在現(xiàn)實中得以實現(xiàn)的幾率很小,所以才會有“一生難求一知己”,才會有“男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當認識到“完美情人難求”,青春在悄然逝去,明白“幸福方程式”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時候,“愛情完美主義”者或許能夠降低、淡化內(nèi)心深處的完美擇偶標準,能夠處理好“愛我” 和“我愛”之間的問題。他們談戀愛多了幾分幸福,對擇偶多了幾分滿意,“告別單身”“終成眷屬”的機會也就大了許多。 正如羅必良教授所說:在愛情世界里,不奢求“利益最大化”,而立足于“成本最小化”的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才是早日“告別單身”、深切體驗愛情與和美滋味的明智之舉。這句話對 “愛情完美主義”者來說,能否算得上是金玉良言? 新浪原創(chuàng):http://vip.book.sina.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