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樣打高爾夫球(2013-11-21 16:14:54)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 說是在春秋時期,某兩個諸侯國干仗,雙方兵力相當(dāng),勢均力敵,從早上打到中午,殺得難解難分,血流成河,戰(zhàn)況非常慘烈。這時候,一個名叫熊宜僚的勇士站了出來,他大喝一聲:“呔!大伙暫停,都看我的!”只見他從衣兜里摸出幾個圓球,竟然在戰(zhàn)場上玩起了“弄丸”的絕活兒。本來那兩國將士正在舍生忘死的搏斗,即使派出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也不一定排解得開,可是他們一看到熊宜僚弄丸,突然像中了邪一樣,每個人都被吸引住了,完全忘記了廝殺。嘡啷一聲,一個小兵的長刀掉在地上,啪嗒一聲,又一個小兵的硬弩也掉在地上,緊接著無數(shù)兵器紛紛落地,數(shù)萬只目光都瞧著熊宜僚表演弄丸,人人心中柔和寧靜,平安喜樂,好像不是在戰(zhàn)場搏命,而是在劇院欣賞舞蹈。過了一會兒,熊宜僚的表演結(jié)束了,雙方將領(lǐng)不由自主地下令鳴金收兵,一場足以讓兩個國家同歸于盡的大戰(zhàn)就這樣消于無形。 莊子在故事里提到弄丸,什么是弄丸呢? 元朝有人寫了一本書,叫做《丸經(jīng)》,該書序言里把弄丸解釋成一種體育運動:用一種特制的木棍,把一個個小圓球分別擊打出去,讓它們滾落到指定的球洞里去。很明顯,這種體育運動就是現(xiàn)代闊人常玩的高爾夫球。 《丸經(jīng)》把弄丸解釋成打高爾夫球,這樣解釋對不對?肯定不對。打高爾夫?qū)龅氐囊笫呛芨叩?,需要有球道,有果嶺,需要有很多個球洞和很多個開球臺,而在莊子的故事里,那個名叫熊宜僚的和平主義者是在戰(zhàn)場上弄丸,戰(zhàn)場上怎么會有球洞和開球臺?再說雙方正展開激戰(zhàn),陣地之上戰(zhàn)車交錯、刀槍密布,又怎么能勻出一大片開闊地帶讓熊宜僚好整以暇地打高爾夫呢?所以弄丸跟高爾夫肯定扯不上關(guān)系。 近世學(xué)者注《莊子》,還有人說弄丸就是把幾個圓球放到手心里來回轉(zhuǎn)動,就像現(xiàn)在老年人為了活動血脈常玩的健身球。這個解釋也不太合理——擱手心里玩健身球算什么絕活兒?就算它是絕活兒,熊宜僚也沒辦法讓那些士兵都看見??! 事實上,弄丸是咱們現(xiàn)代人非常熟悉的一種雜技:把四五個甚至八九個圓球依次拋到高空,用一只手或者兩只手輪流接住,隨接隨拋,隨拋隨接,空中和手中的圓球連綿不斷,如此而已。這種雜技在春秋年間比較少見,士兵們沒見過世面,一見半空中好多個圓球此起彼落,登時嘆為觀止,把熊宜僚當(dāng)成了活神仙。 既然弄丸并非打高爾夫,那么古代中國有沒有高爾夫運動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知道,宋朝人喜歡踢足球(蹴鞠),唐朝人喜歡打馬球。馬球跟足球有相似之處,只不過球員不是在地上跑,而是騎在馬上,手里拎一根球桿(也可以雙手持桿),像踢足球似的把球擊打出去,該傳球就傳球,該過人就過人,前鋒和中鋒齊心協(xié)力,直到把球擊打到對方球門里為止。 馬球發(fā)展到中晚唐時期,對抗性削弱了,還是騎在馬上用球桿擊球,但是球場之上每次只能有一方球員上陣,也不用射門,把球打進(jìn)球場上的洞穴里就算。這一方球員打完,另一方球員才上場,無需短兵相接,球場撞人的概率降到了最低。 到了五代十國和宋元時期,為了安全起見,球員連馬都不騎了,站在地上用球桿擊球。球場上挖出好多個球洞,每個球洞前面都配一個球和一個開球臺,球員持杖而立,文質(zhì)彬彬,安安靜靜地?fù)羟蛉攵?。到了這時候,有中國特色的古典高爾夫已經(jīng)橫空出世了,它不像現(xiàn)代高爾夫來自海外,而是土生土長,從唐朝的馬球比賽演變而來。 高爾夫運動在宋朝、金朝、元朝和明朝這四個朝代都很流行,但是那時候還不叫高爾夫,而是叫做“捶丸”,又叫“擊丸”。金朝志怪故事大全《續(xù)夷堅志》第一卷寫到某王姓衙內(nèi)——二十多歲的高富帥——帶幾個朋友去縣衙后面的球場上“擊丸”,意思就是說他們在打高爾夫。《丸經(jīng)》序言里說宋徽宗和金章宗都喜歡“捶丸”,此捶丸也并非現(xiàn)代客家人加工的肉丸子,而是指高爾夫球。 宋徽宗打高爾夫是很擺譜的,他用錦囊盛放高爾夫球,他的球桿“碾玉綴頂,飾金綠邊”(《丸經(jīng)》序言,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6月第1版),闊氣得要命。但是大多數(shù)古人所用的球桿并不昂貴,無非用堅硬且有彈性的木材刻成球桿,外面再纏一層毛皮罷了。至于高爾夫球,主要是用癭木制成,偶爾也有人用瓷土燒造高爾夫球。事實上現(xiàn)在出土的宋代高爾夫球幾乎全是瓷球,這是因為木球比較容易腐爛,很難保存到今天。 現(xiàn)在高爾夫球都是橡膠做的,外面纏一層膠皮線,表面都不光滑,故意造出很多凹凸。古代中國沒有橡膠,只能用木球和瓷球,有意思的是,那時候的高爾夫球也不光滑,表面也有很多凹凸,尤其是瓷球,上面密密麻麻好多窟窿眼兒。《丸經(jīng)》甚至總結(jié)出一個規(guī)律:“球無眼者不可用。”(《丸經(jīng)》卷下《權(quán)輿章第十七》)這說明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已經(jīng)認(rèn)識到球面光滑的高爾夫球在空氣中飛過時會遭遇更強(qiáng)的湍流阻力,必須用球體表面的凹痕或窟窿眼兒來分離湍流,減少阻力,讓球飛得更遠(yuǎn)。 古代的球桿跟今天也很像,都是直桿下面拐一個彎?,F(xiàn)在的球桿有長有短,有輕有重,可以讓人自由選擇,古代的球桿也有多種類型?!锻杞?jīng)》把高爾夫球桿分成三個大類:攛棒、杓棒、樸棒。攛棒最長,樸棒最短,杓棒底下則有一個像勺子一樣的裝備,可以蹲著把球橫擊出去。每一個大類下面又可以細(xì)分很多小類,什么直杖、翻杖、靴尖、雁點頭、棒上安偏棒、棒上安正棒、皮塔斜插花、燕尾斜插花、攛棒斜插花、倒棒斜插花……(《丸經(jīng)》卷下《制器章第十八》)不下幾十種。 說完了古代高爾夫球及其球桿的形制,我們再看看古代的高爾夫球場是什么樣子。 平心而論,古代的球場遠(yuǎn)遠(yuǎn)沒有現(xiàn)在規(guī)范。現(xiàn)在必須有精心護(hù)理的草坪、精心分割的果嶺、精心平整的球道、精心設(shè)計的開球臺,維護(hù)一個高爾夫球場需要驚人的人力和財力。而古代中國人似乎沒有這么講究,他們隨便找一處空地,隨便挖幾個球洞,就成了一個高爾夫球場。 現(xiàn)在球場上必須有十八個球洞,必須為這些球洞劃分出十八個場地,而古人對球洞的數(shù)量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五個球洞也可以,八個球洞也可以,最多一般不超過十個球洞。既然球洞的數(shù)量不固定,那么球場的面積肯定也不固定,一百畝空地可以做一個球場,一畝空地也可以做一個球場。甚至給每個球洞劃分的場地都沒有固定面積,“遠(yuǎn)無出百步之遙,近必盈丈之外。”(《丸經(jīng)》卷下《適宜章第二十》)從一百步到一丈都行。宋元時代一步是五尺,一尺是三十厘米(現(xiàn)在一尺三十三厘米有余),百步即一百五十米。一個球洞的場地可以長達(dá)一百多米,也可以短到兩三米,古人真是靈活得很。 開球是必須在開球臺上完成的,古人把開球臺稱為“基”,面積很小,只有一尺見方,古人就地取材,用泥土堆成,上面也不需要什么球座把球支起來,就把球直接放在臺上,一桿擊出去。 正是因為對球場要求如此隨便,所以古代高爾夫球場并不需要養(yǎng)護(hù)費用,只要有一片空地,很快就可以處理成一個高爾夫球場。由此可以想見,古代中國人打高爾夫球是不需要經(jīng)濟(jì)門檻的,明星可以打球,暴發(fā)戶可以打球,市井小販也可以進(jìn)去揮幾桿。簡言之,高爾夫在古代決非所謂的“貴族運動”,而是真正的平民運動。 最后說說古人打高爾夫球的規(guī)則。 古人計算成績的方法跟現(xiàn)在一樣,一般也是按桿數(shù)定輸贏。比如說場上有十個球洞,您用五十桿全部打完,我用了七十五桿才打完,結(jié)果自然是您勝出。 擊球的規(guī)則也跟現(xiàn)在差不多:從“基”也就是開球臺那里打出第一桿,球進(jìn)洞則已,如果不進(jìn)洞,就直接過去打第二桿、第三桿,直到把球打進(jìn)球洞為止。如果中途用手碰球,用嘴吹球,或者運用內(nèi)力讓球移動,都算犯規(guī)(《丸經(jīng)》卷上《承式章第一》)。 至于擊球的姿勢,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F(xiàn)在講究站著用雙手揮桿,而古人既可以站著雙手揮桿,又可以蹲著雙手揮桿,還可以蹲著單手揮桿,只要你能把球打進(jìn)球洞,用什么姿勢都不違規(guī)。鑒于宋元高爾夫運動完全脫胎于唐朝的馬球運動,所以球員還可以雙手各持一桿(唐朝馬球運動員喜歡這樣持雙桿),這也是古代高爾夫運動的一大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