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位著名古生物學家曾說,“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彼拇ㄅ璧厥侵袊猩_紀(1.95億年前至1.37億年前)恐龍化石的重要產(chǎn)地,而四川自貢市蘊藏的恐龍化石,其數(shù)量之豐富,埋藏之集中,門類之眾多,保存之完好,都為世界罕見。在已經(jīng)發(fā)掘清理的不足3000平方米的面積上,出土的化石竟有上百噸。因此自貢被譽為“恐龍公墓”、“恐龍故居”。
幾乎所有已知種類的恐龍,在自貢都有完整的骨架出土。尤為難得的是,這里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恐龍頭骨。(恐龍頭骨十分脆弱,所以完整的頭骨化石可遇而不可求。)
全世界已發(fā)掘的恐龍化石,僅有約五分之一屬于侏羅紀(多為晚期),缺少侏羅紀早、中期(恐龍由原始到進化演變的關(guān)鍵時期)的化石,而自貢恐龍化石則主要屬于這個關(guān)鍵時期,填補了恐龍研究資料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除了恐龍外,這里還有大量其它脊椎動物化石共生在一起,也是極為可貴的。
1986年,自貢恐龍博物館在發(fā)掘現(xiàn)場建成開放。該館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稱“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代表化石
李氏蜀龍
(Shunosaurus lii) 成年個體長有9-12米,屬中等大小的恐龍。脖子短,牙齒勺形,頸較短,脊椎構(gòu)造簡單,后肢明顯長于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濱,以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
天府峨眉龍
(Omeisaurus tianfuensis)大型較為進化的蜥腳類恐龍。標本體長20米,估計活著時的體重約30噸左右。頭骨相對較大,牙齒呈勺狀,頸部很長,四肢粗壯,頸椎和背椎的構(gòu)造較為復雜。主要生活在廣闊的沖積平原,食高大喬木之樹冠。
多齒鹽都龍
(Yandusaurus multidens)兩足行走的小型恐龍,長約1.4米。頭小,吻短,眼眶大而圓,上下頜牙齒數(shù)較多,前肢短小,后肢細長。常出沒于灌木叢林之中,善于奔跑,雜食。
建設(shè)氣龍
(Gasosaurus constructus)個體較小的肉食龍,體長約4米,頭骨輕巧、牙齒尖利。前肢退化,用于抓捕;后肢粗壯,便于疾走。習性兇猛,奔跑靈活。
和平永川龍
(Yangchuanosaurus hepingensis) 大型肉食性恐龍,標本長約9米。頭大而笨重,頜上長有匕首狀的鋒利牙齒。前肢短小,后肢長,靠兩腳行走,爪大而尖銳。是目前亞洲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的肉食龍。
楊氏馬門溪龍
(Mamenchisaurus youngi)大型恐龍,標本長約16米。頭小,頸由19節(jié)長大的頸椎組成,長度約為身體全長的一半,尾也較長。主要以高大喬木的細枝嫩葉為食。
勞氏靈龍
(Agilisaurus louderbacki)長約2米的小型恐龍。它身體姣小,前肢短,后肢長。眼眶被眼瞼骨分隔成上、下兩個開孔。常出沒于灌木叢之中,機警,善迅跑,雜食。
太白華陽龍
(Huayangosaurus taibaii)身長約4到5米,頭很小,四足行走,背上生有兩排骨板,肩部有尖銳的棘板,尾巴末端有兩對骨刺,吃地表的細草嫩葉。
(來源:中國文化網(wǎng))
|
|
來自: 夢想教育 > 《018動物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