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全國卷歷史科2011——2013年高考試題列表分析 新近三年的新課標全國高考歷史試卷,是河南省文科考生頗受歷練的精彩試卷,試題設計嚴謹,材料新穎,角度多樣,以主干知識為依托,能力考查為內核,體現(xiàn)出“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察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注意考察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本目標。今以三年的歷史科高考試題列表,簡要透析其發(fā)展聯(lián)系。
以上是用列表的形式展示2011——2013年的新課標高考歷史試題。猛然看去,有些雜亂無章。因此,須做點簡要分析。 一、從客觀題看。 縱向來說2011年的12道單選題,涉及政治制度(秦漢中央集權、雅典民主體制),經濟發(fā)展及其體制改革(兩幅示意圖考查中國古代南北朝經濟狀況、全球化下資本流動,及其1962年人民公社、1985年企業(yè)經濟體制改革),思想文化(黃宗羲批判腐儒,科學家理論引發(fā)的思想解放),重大歷史事件(巴黎公社、太平天國、公車上書、五四運動、東南互保)。2012年的12道單選題,考查了政治制度(漢代監(jiān)察制度、清朝內閣制、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發(fā)展趨勢),經濟變化(明朝晚期社會結構變動、晚清民族工業(yè)起步、二五計劃、下海潮、1965——1991世界貿易份額),文化與經濟聯(lián)系(杭州民間傳說、王陽明的“四民異業(yè)而同道”),中國革命,羅馬法律。2013年的12道單選題,考查政治制度(秦國墓葬制度、雅典政治),經濟進程與比較(胡佛舉措、歐洲聯(lián)合、斯大林模式、中俄經濟改革),思想文化(漢儒與宋儒、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重大事件(光榮革命),史觀引入(晚清現(xiàn)代化、中共六大),特別圖例(德國疆域變遷)。 從試題來看,主干知識是主體。2011年和2012年經濟史占較大份額,圍繞史實精心設計,宏觀透視立意突出。2013年的經濟史考題,則有深層借鑒,立意于失誤和評判。圖史結合,宏觀思維在政治史和經濟史中皆有應用。2013年的最大亮點是單選納入史觀試題和德國疆域變遷的特別圖例引入。這與我國釣魚島、南海主權問題不謀而合,也是唯物史觀受與其它史觀相互影響的一個展示。思想文化考查相對謹慎。 橫向來看,政治制度史方面:宗法制、監(jiān)察制、墓葬制連續(xù)3年都放在24題;雅典政治體制從民主制的瑕疵到演說家,隔年考查。經濟史方面:圖史結合類如《隋書·食貨志》貨幣使用情況示意圖題、《世界:一部歷史》資本流動題、1965——1991年世界貿易中國家和地區(qū)所占份額題,兩年內聯(lián)結而出,讀圖知史的重要性略見一斑。經濟政策和體制調整類如1962年人民公社體制題,1985年企業(yè)經濟改革題,明后期松江地區(qū)經濟結構變動題,1956年美國評價中國“二五”計劃題,1992年“下海潮”題,反映出歷史進程中的經濟發(fā)展軌跡,整體史觀下看世界、作辯析是一種能力訓練。經濟發(fā)展借鑒類如胡佛總統(tǒng)舉措對羅斯福新政的借鑒題,1950年西歐六國聯(lián)合題,1953年斯大林模式問題題,評價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題,不乏經濟熱潮中,注入冷靜思考的因素,對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涵蓋,歷史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具有實際意義。思想文化史方面:黃宗羲批判儒學題,儒學由“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的變化發(fā)展題,三位近代以來偉大的科學家理論——共同之處題,自然科學獨立宣言——恩格斯題,既有階段性思想文化考查,又有透過思想文化體現(xiàn)不同時代政治經濟的發(fā)展變化。其實,3年來的試題,非單純的三大方面考查,而是三者互相滲透、綜合思考的創(chuàng)設。但是,文學、藝術、教育、宗教等問題眼前仍是空白,將來必有較多的涉及,且必滲透到其它知識的深層次問題之中。 二、從主觀題看: 2011年以來的課標卷全國高考歷史試卷,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分值為37分和15分。必做題由40小題和41小題組成;選做題由《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四個部分的四道小題構成,且四中選一(題號分別是:45、46、47、48)。【在2010年及其以前的一段時間內,大綱卷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主觀題部分由37小題32分,39題20分組成】 必做題:一般情況下,試題本身就是一部專題史,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科技教育等,時空范疇可某一朝代(時代)、某一國家或某一區(qū)域,試題設計留有巨大的創(chuàng)設空間,并依據(jù)每年考綱變化做難度、信度、效度、長度調整。 2011年40題,考查中國歷史上用人制度。從春秋戰(zhàn)國到清朝末年,內容由血緣世襲的貴族制,“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官僚行政體制,西漢察舉制致儒生地位上升,東漢注重名望,曹操“唯才是舉”到北周選官重思想品行;唐代考查官員選任“四善”為最;直至清末1905年改革廢科舉。此題梳理中國古代選拔用人制度,核心聚焦于“德”、“才”觀念。預示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服務現(xiàn)代化事業(yè),強國富民是時代命題。此一命題,2008年全國文綜37小題,2012年江蘇試卷21小題先后進行過考查。 2012年40題,借助信號燈的演變,考查自1868年以來,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城市化與交通擁堵;科技進步與信號管控;交通立法與城市病等諸多問題,關鍵點放在城市生活的交通現(xiàn)狀和科技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作用。此題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迅猛發(fā)展,城鎮(zhèn)化快速崛起,形成的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huán)境污染、用水短缺、城市內澇等問題密切相關。解決好城鎮(zhèn)化帶來的負面問題,做到“讓城市更美好”無疑是人們的期盼,當然,也是執(zhí)政者面臨的一份嚴肅問卷。 2013年的40題,“海洋”權益的開發(fā)和利用。起自殷商至于明清,古代海洋意識淡薄,歷經近海開發(fā)到遠洋航行,海上絲路聯(lián)絡海外到厲行“海禁”。鴉片戰(zhàn)爭后,魏源提出海運四利;洋務派傾心打造海防,開發(fā)海洋之利;清政府逐漸放開“海禁”。此題中心是海洋意識——古近時期對海洋的開發(fā)和利用。這既是世界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從古老的“大陸帝國”走向“海洋強國”的現(xiàn)實課題。2002年上海試卷第32小題,曾考查過關于輪船招商局初期發(fā)展和經營情況,2010四川卷第37小題又以“公司來了,世界變了!”為題,考查輪船招商局的“兩次輝煌”。不過,這是“海洋”權益開發(fā)和利用的一部分。 41題,三年來皆是開放型試題。分別從西方的崛起、“沖擊—反應”模式、東漢十四州與唐開元十五道示意圖的切入,考查西方中心論的偏頻,近代中國面臨外來入侵與內在變革的交互影響,以及古代行政區(qū)劃的變化與時代變遷的關系。這既考查學生對史實的了解、史觀的滲透、史識的檢驗,也包含著對新課程改革的考核。 選做題:四道小題僅選一題,與必做題相較,分值低,有西瓜芝麻之嫌,卻又是學生容易得分之處。然而,麻煩在于師生們用一個學期的時段,四本書的含量,迎接一道試題的驗收,與三個學期三本必修教材的布局比較,有些緊迫感和不適宜的味道。況且,課本講解與高考試題之間給人風馬牛不相及的印象,講了不一定考,考的不一定講。就地位而言,部署在試卷最后的選做題,簡直就是主體的附屬物,大家族中的庶子。好在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正如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擴展與補白一樣,選做題部分在知識容量、能力挖掘、基礎拓展等方面起著必做題部分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選修教材的內涵在高考中正逐步向必做題部分延伸。例如:2011年47小題波蘭邊界變動圖試題的問答類型,到2013年34小題轉換為選擇類型,即歐洲局部圖題——考查德國歷史上疆界變動問題。兩者都與選修三《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相關聯(lián)。因此,正確對待選修教材和選做題是歷史教學的基本態(tài)度。類似的問題聯(lián)接,試題和知識補充以及思維延伸是必不可少的。 三、少許想法。 1、本著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進行知識梳理與課程構建。將歷史考綱所考察的中學生基本歷史知識掌握程度、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以及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常抓不懈的關鍵來實施。 2、有意識的將歷史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進行交叉滲透,建立一套新的老師自己能恰當把握的學科體系,有效的給學生授課。 3、盡可能將連續(xù)3年歷史高考試題通觀了解,理出試題特點、考點布局、發(fā)展方向、試題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作為教學的思路之一。 4、將歷年的高考試題作為必要的能力與技巧培訓,督促學生平時訓練。甚至通過高考試題模仿性的設計,來把握教材的深層次問題。 5、將歷史比較法、專題梳理法有效的應用于平時教學。如:東西方古典制度、思想文化的比較;中國主流思想文化的古今流變;農耕文明與工業(yè)文明下的城市化問題;古代東西方科學技術的差異與特點;經濟政治的多元化在某一區(qū)域的表現(xiàn)與原因等。
平頂山市一高 張新玉 |
|